第十七章 天機莫測

關燈
殘兵敗将向水勢緩慢處的博陵渡潰退。

     而張飛率一千軍埋伏于博陵渡口,早已等得不耐煩了。

     他一見曹軍果然潰退到此,不由欣喜的大笑道:“孔明算無遺漏,洞天徹地,真乃用兵奇才也。

    ”他毫不遲疑,即率軍殺出,大叫道:“曹軍之賊,快納上命來。

    ” 曹軍無人敢于接戰,四下潰逃。

     張飛沿下遊向上遊追殺,殘曹軍數千,殺得十分痛快。

     半路忽有一員猛将殺到,原來是曹軍的先鋒許褚。

    他率領三千精騎,左沖右突,在半路卻迷了途,直到夜深,才知曹仁在新野城中被火燒,慌忙引軍來救。

    張飛正殺得性起,迎着許褚便大叫道:“來!來!我先與你大戰三百回合。

    ”許褚張飛鬥了數回合,也不敢戀戰,奪路走了。

     張飛依孔明之計,也不迫趕,先到鵲尾山,與劉備、孔明會合,一路沿白河向上遊進發,到達上遊,糜芳、劉封已依計安排好船隻等候。

    孔明便下令登船,向樊城方向疾駛。

     新野一役,又将曹操的前軍曹仁、曹興的十萬大軍打得大敗,曹仁、曹洪收拾殘餘兵馬數萬,在新野城郊駐紮下來,派曹洪去向曹操彙報新野慘敗之事。

     這是繼夏侯惇之後,曹軍第二次償到諸葛亮的厲害了。

     曹操聞曹洪報告,不由又驚又怒。

    咬牙道:“這諸葛亮何許人也?用兵如此絕毒?我誓要生擒此人,以祭我戰死士卒。

    ” 就在此時,許褚亦趕到曹操的中軍大營,拜見了曹操,說起諸葛亮的用兵厲害,許褚若有所悟的說:“曾在鵲尾山上,遠望那諸葛亮與劉備在一起,此人風采英姿,令我憶起當年的一位少年人來。

    ” 曹操一聽,忙道:“那少年是誰?” 許褚道:“當年呂布奪了主公的青州,北面又被袁紹逼迫,處境十分兇險時,不是曾蒙一位自稱孔明的少年人相助,以“進而不攻、圍而不擊”的妙策,終于打敗神勇無敵的呂布嗎?而諸葛亮此人,甚有當年那少年英俠孔明的風采,我懷疑莫非諸葛亮便是當年的孔明嗎?” 曹操一聽,神色不由連變數變,心中又悔又恨又驚又奇,複雜之極,好一會,他忽地想起,徐庶曾在夏侯惇出師前,大贊諸葛亮,顯然徐庶深知這諸葛亮的來曆!便立刻道:“快! 快請徐庶進帳見我。

    ” 徐庶被召了進來,曹操也不待他參拜,劈頭便道:“請問元直!那諸葛亮是否即孔明呢?” 徐庶微一怔,道:“諸葛亮字孔明,若依此來看,諸葛亮與孔明,其實是同一人也,丞相為甚有此一問?” 曹操一聽,不由仰天歎道:“我白白丢失一位曠世奇才也!實不相瞞,我早年曾獲少年人孔明相助,打敗呂布,我今日之大業,孔明之功不少也。

    可惜後來他不辭而别,我為此而傷心了多日啊!我所慮劉備者,便是此人以仁義示世,甚得人緣,擔心如孔明這等曠世奇才,被他招納,則他便如虎添翼也!今日果然不幸而被我料中,孔明即今日的諸葛亮,我為此将寝食不安也。

    ” 徐庶默言不語,心想:其中定有不可告人的前因後果! 許褚見曹操為孔明如此感歎,不由大叫道:“主公放心,劉備和孔明已逃到樊城,樊城離新野不遠,許褚願率精兵三萬,直搗樊城,将劉備和孔明殺了,主公豈非可以安寝無優麼?” 曹操卻不以為然的歎了口氣,道:“劉備有負于我,殺其今不足惜,但孔明我有負于他,我豈忍殺之?況且如此曠世奇才,又怎可輕易毀掉呢?好不教人為難也。

    ” 曹洪道:“主公既不舍殺孔明,如今我大軍壓境,劉備僅憑萬餘兵力,自知必難堅守樊城,不如派人前去,向劉備招降,瞧在孔明的臉面上,保存城中軍民的生命,更封劉備高官厚爵,他必心動矣。

    ” 曹操一聽,欣然點頭,對徐庶道:“我本欲以大軍踏碎樊城,但為顧及城中百姓生命,願招降劉備。

    公可前去樊城,告訴劉備,若肯來降,前罪一概赦免,更可封官進爵,保其榮華富貴。

    他若再執迷不悟,我必屠盡城中軍民,踏開樊城!公願意去嗎?” 徐庶的母親,已因被曹操所逼,自殺而死,徐庶已發誓,今生不為曹操謀一策了,但此時為樊城百姓生命擔憂,隻好答應往樊城一行。

     徐庶抵達樊城,劉備、孔明親自接見,三人叙舊,均十分感慨。

     徐庶對孔明道:“曹操已醒悟,當年曾助他大敗呂布的少年人,便是今日助劉公的諸葛亮了!曹操因此甚有招納孔明你之意呢。

    ” 劉備一聽,不由大驚道:“曹操當日已令我失元直你,今日又要我失去先生麼?若失去先生,則如斷劉備命脈,乃天亡我劉備也。

    ” 孔明淡然一笑道:“我少年時,之所以助曹操打敗呂布,不過欲藉曹操之力,解救東平島無辜百姓生命罷了,并非欲圖甚榮華富貴,當年如此,何況今日呢?曹操殘暴,驕狂日甚,絕非明賢之主,我又怎會受其招納呢?元直欲作劉備的說客,隻怕是白走一趟了。

    ” 劉備一聽,這才以手加額喃喃道:“先生明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