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尋龍堪輿

關燈
那男子司馬福一聽,臉上忽紅忽白忽黑,似有滿腹心事感觸,一發湧上心頭。

    他歎了口氣,忽地拱手,向天機憎深深一揖,道:“大師奇能,真可洞天徹地!既能瞧破在下苦況,必有解救之法,萬望大師施以援手。

    ” 司馬福說時,竟欲向天機僧下跪,天機僧手掌一翻一托,司馬福便拜不下去。

    大機僧道:“司馬施主不必客氣,實不相瞞,老衲亦不求于施主,既有所求,便必有所贈也……但請施主詳道身世,以便設法化解。

    ” 司馬福此時便感一股渾厚無比的柔力把自己托住,無論如何拜不下去,他深知此乃人的内力氣勁,眼前這位和尚,必是一位絕世高人。

    他也不敢隐瞞,坦然的說道:“實不相瞞,我乃西漢太史令司馬談之後,因堂祖司馬遷得罪于廷,不容于世,才隐世不出,司馬後人聊以繩技雜耍謀生,我早年曾于途中生子,名司馬兒,年僅三歲,不幸在市集中走失,至今已十五年,仍毫無音訊,想必已不在人世矣……”司馬福觸起心事,不由十分感觸。

    他停了停,才又說下去道:“後來小女芝兒出世,眨眼十五年,亡妻競再無所出,直到半年前,亡妻因奔波勞累,亦一病去世!我已将近五千,眼看即将入土,隻可借芝兒自小便患癡迷之疾,心智不全,傻裡傻氣,遺下她孤身一人,我又怎能安心?命運悲苦,倒教大師見笑了。

    ” 天機僧卻絕無譏諷之意,相反充滿同情,但競有一點欣喜。

    因為他已當面審察司馬芝的運格氣息,發覺她那癡迷玄幻的心性,恰好與先前所勘含笑春花龍脈相配,隻要栽培得法,司馬芝必将成一代女中豪傑,更可化解趙子龍身中的飛蝶蠱奇毒,這等陰中之陽的運格,在女于中萬中無一,如今卻被天機僧尋獲,自然甚感欣慰。

     天機僧點點頭,微歎口氣,道:“司馬施主命途多舛,十分不幸。

    但福中禍倚,禍中福伏,往昔之難,焉知非日後的福緣呢?司馬施主切勿自悲氣餒。

    ” 司馬福道:“在下未遇大師之前,的确已萌絕念,因此極力籌措一筆銀兩,留給芝兒,好等她日後憑此過活。

    但她這副癡迷的模樣,終究令在下難以心安,若大師能慨施援手,化解芝兒的癡劫,則在下便死而無憾矣!尚望大師成全。

    ” 天機僧微一沉吟,忽然間道:“司馬施主的千金,是否自出娘胎,便是這副癡迷模樣?抑或另有災磨所緻?” 司馬福一聽,觸動痛處,不由歎了口氣,苦笑道:“實不相瞞,小女自出世便是這副模樣,傻裡傻氣,十分癡迷,令人痛心。

    雖然學藝甚精,但這等微未小技,也成不了大氣候。

    在下中年喪妻,兒子失散,眼看司馬氏一脈,就要煙消雲散了。

    ” 言下不勝唏噓。

     天機僧此時把司馬芝招近身前,仔細的向她打量,司馬芝見天機僧銀須白胡,滿臉祥和,如白須仙翁,心中早就喜歡極了,不由便嘻哈而笑,快樂極了。

     司馬福苦笑道:“大師如此判斷,尚望大師成全。

    ” 天機僧此時再無猶豫,決然說道:“實不相瞞,老衲乃天機廟天機僧。

    為化解一段劫數,四出奔波,尋覓一位有助化解的人眩此人選不但可以助我化解劫數,且其自身因此獲益良多。

    老衲已相中令千金作此人選,未知司馬施主是否願意令千金負此重任呢?” 司馬福一聽,不由大喜道:“在下久聞天機廟無極大機大師的盛名,知大師乃絕世高人,不料今日有幸得見!大師既有指示,在下如何會拒絕?在下樂意之至。

    ” 天機僧微笑道:“如此甚好。

    這便請司馬施主帶同夫人骨塔,随老衲到一處地方吧。

    ” 笑猴兒一聽,不由慌道:“大師伯伯!又要去深山野嶺了嗎?” 司馬芝一聽,卻樂得拍手嘻哈笑道:“好啊!去深山野嶺,又有猴子哥哥伴着,必定好玩極了。

    ” 司馬福不由苦笑道:“大師,你看小女這副模樣,是否真的可以造就呢?” 天機僧微微一笑,伸手一敲笑猴兒的腦袋,道:“他是野猴喂養,本來猴性十足,便至今已有所成。

    精誠所緻,金石為開,施主又何必先失信心。

    ” 司馬福連忙點頭稱是,不久四人便聯袂入山。

     路上司馬芝開心極了,又笑又跳又叫,就連猴性未退盡的笑猴兒,亦被她弄得直皺眉頭。

     司馬福暗叫慚愧,但女兒天生如此,也無可奈何。

    天機僧卻渾似不覺,任由笑猴兒和司馬芝沿途嬉玩。

     一路無事,很快,四人便抵達天機僧堪定龍脈的玉女峰了。

     在路上,天機僧己向司馬福解釋此行之意,乃欲以大地龍脈的地力,造就司馬氏出一代女中豪傑。

    司馬福眼見女兒的厄運已有轉機,心下自然又喜又奇,他随身帶着玩技的道具,因此就連挖土的鋤鏟等物也不必準備。

     四人攀上玉女峰嶺。

    天機僧、笑猴兒二人自然十分輕松,司馬芝也面不改色,大氣不喘,但司馬福積疾在身,爬上峰頂,便氣喘籲籲。

     幸而司馬福雖感辛勞,卻毫不退縮,咬緊牙根,奮力攀爬,終于也攀上玉女峰颠了。

     司馬福喘了口氣,爬上峰颠,精神卻倏地一振,心胸亦不由一寬,但感積慮全消,身心振奮,先前的愁苦,似突然消失,竟連說話也豁達起來了:“大師!果然好地方!好景緻呵! 這豈非欲窮千裡目,更上一重山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