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仙靈老人
關燈
小
中
大
孽張門及部屬所為,非徐州太守陶謙之罪,曹公宜追緝真兇,方可令人誠服。
且徐州百姓,州縣之民,與曹公有何仇恨?殺戮之下,必失民心,于曹公有十害而無一利,望三思而行。
” 曹操雙眼赤紅,瞪着陳宮,怒道:“你昔日舍我而去,尚有面目來見我麼?我父一家慘死,全因陶謙惡賊而起,徐州之人,多為黃巾叛逆,我誓殺絕,以洩我心頭恨!你不必多言,若非念昔日之情,便立刻取你項上人頭。
” 陳宮知再無話可說,無奈告退,他本來已投奔陶謙,但再也無顔面回去,改投陳留太守張邈去了。
不久,陳宮的大軍已逼近徐州治郡郯城。
徐州大守陶謙知一旦城破,滿城百姓必成刀下亡魂,他不由仰大大哭道:“天啊!莫非因我冒犯大道,而令徐州百姓受此浩劫嗎?” 陶謙的部将曹豹道:“曹軍如狼似虎,今既殺到,豈可束手待斃,未将願拼死率軍抗擊,死于戰場,好過枉成刀下之鬼。
” 陶謙無奈,隻好點起軍馬,出城相迎。
隻見曹軍人人身穿白衣,如霜雪湧至,中軍高豎一面大旗,上書“報仇雪恨”四字。
曹軍列成陣勢,曹操縱馬出陣,他身穿缟白喪服,揚鞭指向陶謙,大罵道:“老匹夫害死我父,尚敢現身麼?” 陶謙無奈,亦拍馬立于門旗之下,向曹操欠身為禮,道:“在下本欲與曹公結好,因此才令張門相送令尊,不料張門賊性未改,殺人劫财,造成慘禍,絕非在下之本意埃”曹操充耳不聞,大罵道:“老匹夫殺我生父,尚敢胡言亂語!衆将士替我先把此老匹夫生擒活捉,血祭我父。
” 夏侯惇應聲而出,直撲陶謙。
陶謙慌忙避入陣中,夏侯惇不舍,追殺而來。
陶謙的部将曹豹,連忙挺槍躍馬,接住夏侯惇,激鬥起來。
就在此時,忽然平地刮起一陣陰寒烈風,刺人肌骨,飛沙走石,伸手不見五指。
曹軍兵士不由大恐,均認為是被慘殺的數十萬冤魂出現了,鬥志頓時失去。
曹操隻好下令,先行退回,紮下營帳,改日再戰。
陶謙根本無力追殺,隻好亦退人城内。
他把幕僚将士召到府中,長歎一聲道:“令徐州百姓死難,是我的錯!曹軍勢大,無可抗衡,我隻好自縛入曹營,任其宰割,以消其恨,救徐州百姓之難。
” 陶謙舍己救民之意已決,他說罷,便欲安排他赴死的後事。
衆幕僚将士均痛哭流淚,但又無計可施。
就在此時,帳下有一人站前一步,進言道:“陶府君鎮守徐州,待民寬厚,甚得民心,百姓皆願與府君死守,曹軍雖然勢大,但衆志成城,一時亦決難攻破,此民心士氣可用也。
我尚有一計,必教曹軍大敗。
” 陶謙一聽,不由一陣驚喜,細看原來是府中别駕幕僚糜竺,甚有智計。
陶謙忙問道:“糜别駕有何妙計?” 糜竺道:“我願親赴北海郡,求北海太守孔融起兵救援,再派一人前去青州郡,求青州刺史田楷救助,若得二家救兵,則曹軍必退也。
” 陶謙見有一線生機,便打消死念,當即修書二封,一封交與糜竺,另一封交一位姓陳名登的謀士。
二人匆匆而去。
陶謙打起精神,率衆守城,決心抗擊曹軍。
北海郡太守孔融,是魯國曲阜孔子的二十世孫,亦是當日讨伐董卓十八路諸候之一,但其實力不及袁紹、劉表、孫堅、公孫瓒等人,與陶謙等的小諸候一樣,隻能勉強偏安于一角。
孔融所轄下的北海郡,在山東昌樂縣一帶地域,與陶謙的徐州郡為鄰。
鏖竺因此判斷,徐州被攻,唇亡齒寒,北海亦早晚必陷曹軍之手,孔融不能不救徐州之危。
糜竺趕到北海郡孔融的治府昌樂縣,拜見孔融,呈上陶謙求救信函。
孔融閱畢,便對糜竺道:“我與陶謙交厚,彼此為鄰,徐州有難,我豈能不救?但曹孟德與我亦無仇怨,出師無名,恐軍心不服。
我先修書一封,派人送去給曹操,替彼此調解。
若他不從,再行起兵不遲。
” 糜竺一聽,知孔融亦畏懼曹軍勢大,恐惹火燒身,調解之說,不過兩面讨好的緩兵之計,不由大急道:“曹操倚重兵威,決不肯和解也。
” 孔融不答,依然修書一封,派人送往曹操營中。
糜竺心中焦急,卻也無可奈何。
正憂愁問,有探馬飛報進來,說黃巾軍餘黨管亥,正率數萬大軍,殺奔而來。
孔融大驚,暗自慶幸并未留然派兵救援徐州,否則面臨賊軍壓境,北海便萬劫不複了! 孔融再無暇理會糜竺,即點起兵馬,出城迎擊來犯的黃巾軍。
黃巾軍将管亥驟馬而出,向孔融道:“我知北海糧多,請借我一萬石,即刻退兵。
若然不借,便攻破城池,雞大不留。
” 孔融怒道:“我乃大漢之臣,守大漢之地,豈能借糧給你們反
且徐州百姓,州縣之民,與曹公有何仇恨?殺戮之下,必失民心,于曹公有十害而無一利,望三思而行。
” 曹操雙眼赤紅,瞪着陳宮,怒道:“你昔日舍我而去,尚有面目來見我麼?我父一家慘死,全因陶謙惡賊而起,徐州之人,多為黃巾叛逆,我誓殺絕,以洩我心頭恨!你不必多言,若非念昔日之情,便立刻取你項上人頭。
” 陳宮知再無話可說,無奈告退,他本來已投奔陶謙,但再也無顔面回去,改投陳留太守張邈去了。
不久,陳宮的大軍已逼近徐州治郡郯城。
徐州大守陶謙知一旦城破,滿城百姓必成刀下亡魂,他不由仰大大哭道:“天啊!莫非因我冒犯大道,而令徐州百姓受此浩劫嗎?” 陶謙的部将曹豹道:“曹軍如狼似虎,今既殺到,豈可束手待斃,未将願拼死率軍抗擊,死于戰場,好過枉成刀下之鬼。
” 陶謙無奈,隻好點起軍馬,出城相迎。
隻見曹軍人人身穿白衣,如霜雪湧至,中軍高豎一面大旗,上書“報仇雪恨”四字。
曹軍列成陣勢,曹操縱馬出陣,他身穿缟白喪服,揚鞭指向陶謙,大罵道:“老匹夫害死我父,尚敢現身麼?” 陶謙無奈,亦拍馬立于門旗之下,向曹操欠身為禮,道:“在下本欲與曹公結好,因此才令張門相送令尊,不料張門賊性未改,殺人劫财,造成慘禍,絕非在下之本意埃”曹操充耳不聞,大罵道:“老匹夫殺我生父,尚敢胡言亂語!衆将士替我先把此老匹夫生擒活捉,血祭我父。
” 夏侯惇應聲而出,直撲陶謙。
陶謙慌忙避入陣中,夏侯惇不舍,追殺而來。
陶謙的部将曹豹,連忙挺槍躍馬,接住夏侯惇,激鬥起來。
就在此時,忽然平地刮起一陣陰寒烈風,刺人肌骨,飛沙走石,伸手不見五指。
曹軍兵士不由大恐,均認為是被慘殺的數十萬冤魂出現了,鬥志頓時失去。
曹操隻好下令,先行退回,紮下營帳,改日再戰。
陶謙根本無力追殺,隻好亦退人城内。
他把幕僚将士召到府中,長歎一聲道:“令徐州百姓死難,是我的錯!曹軍勢大,無可抗衡,我隻好自縛入曹營,任其宰割,以消其恨,救徐州百姓之難。
” 陶謙舍己救民之意已決,他說罷,便欲安排他赴死的後事。
衆幕僚将士均痛哭流淚,但又無計可施。
就在此時,帳下有一人站前一步,進言道:“陶府君鎮守徐州,待民寬厚,甚得民心,百姓皆願與府君死守,曹軍雖然勢大,但衆志成城,一時亦決難攻破,此民心士氣可用也。
我尚有一計,必教曹軍大敗。
” 陶謙一聽,不由一陣驚喜,細看原來是府中别駕幕僚糜竺,甚有智計。
陶謙忙問道:“糜别駕有何妙計?” 糜竺道:“我願親赴北海郡,求北海太守孔融起兵救援,再派一人前去青州郡,求青州刺史田楷救助,若得二家救兵,則曹軍必退也。
” 陶謙見有一線生機,便打消死念,當即修書二封,一封交與糜竺,另一封交一位姓陳名登的謀士。
二人匆匆而去。
陶謙打起精神,率衆守城,決心抗擊曹軍。
北海郡太守孔融,是魯國曲阜孔子的二十世孫,亦是當日讨伐董卓十八路諸候之一,但其實力不及袁紹、劉表、孫堅、公孫瓒等人,與陶謙等的小諸候一樣,隻能勉強偏安于一角。
孔融所轄下的北海郡,在山東昌樂縣一帶地域,與陶謙的徐州郡為鄰。
鏖竺因此判斷,徐州被攻,唇亡齒寒,北海亦早晚必陷曹軍之手,孔融不能不救徐州之危。
糜竺趕到北海郡孔融的治府昌樂縣,拜見孔融,呈上陶謙求救信函。
孔融閱畢,便對糜竺道:“我與陶謙交厚,彼此為鄰,徐州有難,我豈能不救?但曹孟德與我亦無仇怨,出師無名,恐軍心不服。
我先修書一封,派人送去給曹操,替彼此調解。
若他不從,再行起兵不遲。
” 糜竺一聽,知孔融亦畏懼曹軍勢大,恐惹火燒身,調解之說,不過兩面讨好的緩兵之計,不由大急道:“曹操倚重兵威,決不肯和解也。
” 孔融不答,依然修書一封,派人送往曹操營中。
糜竺心中焦急,卻也無可奈何。
正憂愁問,有探馬飛報進來,說黃巾軍餘黨管亥,正率數萬大軍,殺奔而來。
孔融大驚,暗自慶幸并未留然派兵救援徐州,否則面臨賊軍壓境,北海便萬劫不複了! 孔融再無暇理會糜竺,即點起兵馬,出城迎擊來犯的黃巾軍。
黃巾軍将管亥驟馬而出,向孔融道:“我知北海糧多,請借我一萬石,即刻退兵。
若然不借,便攻破城池,雞大不留。
” 孔融怒道:“我乃大漢之臣,守大漢之地,豈能借糧給你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