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

關燈
每年冬季,戰鬥一開始,邊區機關就把大部人員派遣到前方去。

    今年,報社把張教官和變吉哥分配到雁北地區,名義都是記者。

    把幹部派到前方,可以直接迅速的反映前方的情況。

    幹部随着部隊活動,可以受到戰争的鍛煉。

    上層機關縮小了,行動轉移方便,幹部跟随武裝,工作更有保障。

    這是萬全之策。

    領導上重視張教官的寫作經驗和才能,從來,革命的隊伍把知識分子看做難得的财富。

    可是張教官經曆的鍛煉少,在政治上,還不夠積極進步。

    叫變吉哥同他工作,是叫變吉哥随時向他學習寫作,也是為了在生活和在政治上幫助他。

     任務分配下來,張教官接受得很高興。

    他高興的是有他這忠心的大弟子作伴,另外在阜平機關裡也實在悶壞了,有點到外邊疏散疏散心情的意思。

    戰争的緊張和生活的艱苦,他都沒有考慮。

     起身的那天,張教官很早就打好了被包,打得很整齊。

    此外帶一個灰布挂包,裡面除去紙筆和一瓶自制的墨水,還帶了一本殘缺的唐詩。

    他總是好随身帶着一本書籍。

    變吉哥辦理了糧票、菜金、介紹信,就出發了。

     第一天,行六十裡,天晚時到達邊區通雁北的一個重要的交通站。

    交通站在一條小河的北岸,出勤的民兵集在橋頭一排很寬敞的屋子裡,地上鋪着很厚的秫稭和草,人們圍着火取暖。

    一群毛驢散在河灘上,等候裝載。

    張教官和變吉哥在這裡同交通站幹部一起吃了飯,躺在草上睡覺。

    整個夜晚,交通站上緊張的交替着,喧吵着。

    他們幹脆起來,幫助幹部們登記柴草糧食,分配人員牲口,一到天明,就又出發了。

     交通站的戰時的緊張情景,很使張教官感動。

    大批柴草糧食的堆積,從各地來的民兵的呼喊争吵,毛驢排隊走過河灘的叮叮的蹄響,使他看到了一幅塞外抗日的圖畫。

    這一天休息下來,在睡覺以前,他坐在老鄉炕上,草成了一篇通訊,題名《交通站》,和變吉哥研究了一下,寄回報社去了。

     昨天行軍路程遠,夜晚又寫了文章,第二天起來,張教官感到有些疲倦。

    又遇上下雪,路上很難走。

    情況有些緊張,他們往北走,遇到的行人很少,看見有的居民往山上逃,打問一下,隻說敵人出動了,離這裡到底有多遠也說不清。

    他們決定今天趕到目的地,找到機關,如果錯過,那就麻煩了。

    變吉哥在政治上負的責任更重一些,就更着急。

    但在路經一個大村莊的時候,老鄉們又說沒有什麼敵情,街上還出現了一家小飯館,張教官提議吃一點東西再前進。

     這幾天,他們吃的都是派飯,老鄉們供給過往幹部的不過是幾個糠面窩窩,一盤幹辣椒,行軍一天,非常幹渴,實在吃不飽。

    他們走進小鋪,每人要了一碗湯面。

     小屋裡很暖和,一條小炕,上面放着一個火盆。

    張教官放下被包,上到炕上去,脫下濕鞋來,烤在火盆旁邊。

     掌櫃的是個老大娘,動作很慢,還要現合面升火,看來很費時間,變吉哥想提議不吃了,但老大娘已經卷起袖子,把面倒在盆裡,又看見張教官那十分疲乏饑餓的樣子,隻好也坐在炕上等着。

     他看着大娘合面。

    大娘好像從來不洗手,隻在替客人做飯的時候,才盡量把她手上的積蓄搓揉到面裡去。

    變吉哥一來着急,二來嫌髒,就說: “大娘,我來替你合面,你先去升火,好不?” 大娘勉強答應了,變吉哥洗了一下手,插到面裡去。

    張教官背靠着牆,閉上了眼睛。

     竈火裡剛升起煙來,街上忽然大亂,人群跑過小鋪的門口。

    張教官一驚醒了,他從小窗裡往外一看,對面山頭上有一大隊人和牲口。

     “日本人來了!”大娘喊。

     張教官抓起被包和烤得半幹的鞋,變吉哥帶着兩手面,跑了出來。

    他們翻過右手的山坡,下面是一條冰河,趟了過去。

    過了河,棉褲襪子凍冰,成了挺棍,用力砸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