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多—吉裡
關燈
小
中
大
在法國我比較熟悉的地方是沙多—吉裡,我住得最久的地方也是沙多—吉裡,一年零一兩個月。
五十年來我做過不少沙多—吉裡的夢,在事繁心亂的時候,我常常想起在那個小小古城裡度過的十分甯靜的日子。
我的第一部小說是在這裡寫成的,是從這裡的郵局寄出去的。
我頭上的第一根白發也是在這裡發現的,是由這裡的理發師給我拔下來的。
①我還記得那位理發師對我說:“怎麼就有了白頭發,您還是這麼年輕呢!”我在小說裡說他是老年的理發師,其實他不過是中年人,當時我年輕,因此把年長于我的人都看得老一些。
那個時候我住在拉封丹中學裡,中學的看門人古然夫人②和她的做花匠的丈夫對我非常好,他們是一對老人。
在學校裡我收到外面的來信較多,那些信都是古然夫人親手交給我的。
我和兩個同學在沙多—吉裡度過第二個暑假,那一段時間裡,我們就在傳達室裡用餐,古然夫人給我們做飯,并且照料我們。
這三四個星期,學校裡就隻有我們和他們夫婦,别的人都休假去了。
總學監還在城裡,但也隻是每隔七八天到學校裡走走看看。
在我的腦子裡許多熟人的面貌都早已模糊了。
隻有古然夫婦的慈祥的面顔長留在我的記憶中。
我總覺得我有一張他們老夫婦的合影,可是找了幾次都沒有找到,後來才明白這隻是我的願望和幻想。
我留在沙多—吉裡最後那些日子裡,每天在古然夫人家(也就是傳達室内)吃過晚飯,我們三個中國人便走出校門,到河邊田畔,邊走邊談,常常散步到夜幕落下、星星閃光的時候。
我們走回校門,好心的老太太早已等在那裡,聽到她那一聲親熱的“晚安”,我仿佛到了家一樣。
一九六一年我回憶沙城生活的時候曾經寫過這樣的話:“她那慈母似的聲音伴着我寫完《滅亡》,現在又在這清涼如水的靜夜伴着我寫這篇回憶。
願她和她那位經常穿着圍裙勞動的丈夫在公墓裡得到安息。
” 在我靠邊挨鬥的那一段時期中,我的思想也常常在古城的公墓裡徘徊。
到處遭受白眼之後,我的心需要找一個免鬥的安靜所在,居然找到了一座異國的墓園,這正好說明我當時的窮途末路。
沙多—吉裡的公墓我是熟悉的,我為它寫過一個短篇《墓園》。
對于長時間挨鬥的人,墓園就是天堂。
我不是說死,我指的是靜。
在精神折磨最厲害的時候,我也有過短暫的悲觀絕望的時刻,仿佛茫茫天地間就隻有一張老太太的臉對我微笑。
但是這些都過去了。
經過十年的考驗,我活了下來,我還能夠拿筆,我還能夠飛行十七個小時。
我居然第二次來到沙多—吉裡,我居然重新走進拉封丹中學的大門。
我走進五十年前的大飯廳的時候,我還在想我是不是在做夢。
飯廳的外形完全沒有改變,隻是設備更新了。
我進了每天經過多少次的廚房,我過去住在大飯廳的樓上。
廚房裡煥然一新,從前的那張長桌和那把切面包的刀不見了。
有一次在假日,我用那把刀切别的東西,割傷了左手的小指頭,到今天刀痕還留在我的手指上。
經過廚房我上了樓,臨窗的甬道還是那個樣子。
隻是我住過的房間改小了①。
當時住在緊隔壁的就是那位學哲學的朋友,他現在是華中師範學院的教授,他聽說我到了法國,卻想不到我“會去拉封丹中學大飯廳樓上我們同住過的宿舍”。
兩個房間都是空空的,好像剛剛經過粉刷或者修整。
我手邊還有一張五十一年前的舊照;我的書桌上有成堆的書。
我在房門外立了片刻,仿佛又回到那些甯靜的日子。
我看見自己坐在書桌前埋着頭在練習簿上寫字,或者放下筆站起來同朋友閑談。
我又走下樓,走到後院,到枝葉繁茂的苦栗樹下,過去我起得早,喜歡在這裡散步,常常看見那個在廚房勞動的胖姑娘從校長辦公室裡推開百葉窗,伸出頭來微笑。
我又從後院走進有玻璃門的過道,從前在假日我常常拿本書在過道裡邊走邊讀,幾次碰到留小胡子的總學監,他對我的這種習慣感到驚奇。
然後我又走到學生宿舍樓上的房間,另一個中國同學曾經在這裡住過,也是我當時常到的地方。
五十年來我做過不少沙多—吉裡的夢,在事繁心亂的時候,我常常想起在那個小小古城裡度過的十分甯靜的日子。
我的第一部小說是在這裡寫成的,是從這裡的郵局寄出去的。
我頭上的第一根白發也是在這裡發現的,是由這裡的理發師給我拔下來的。
①我還記得那位理發師對我說:“怎麼就有了白頭發,您還是這麼年輕呢!”我在小說裡說他是老年的理發師,其實他不過是中年人,當時我年輕,因此把年長于我的人都看得老一些。
那個時候我住在拉封丹中學裡,中學的看門人古然夫人②和她的做花匠的丈夫對我非常好,他們是一對老人。
在學校裡我收到外面的來信較多,那些信都是古然夫人親手交給我的。
我和兩個同學在沙多—吉裡度過第二個暑假,那一段時間裡,我們就在傳達室裡用餐,古然夫人給我們做飯,并且照料我們。
這三四個星期,學校裡就隻有我們和他們夫婦,别的人都休假去了。
總學監還在城裡,但也隻是每隔七八天到學校裡走走看看。
在我的腦子裡許多熟人的面貌都早已模糊了。
隻有古然夫婦的慈祥的面顔長留在我的記憶中。
我總覺得我有一張他們老夫婦的合影,可是找了幾次都沒有找到,後來才明白這隻是我的願望和幻想。
我留在沙多—吉裡最後那些日子裡,每天在古然夫人家(也就是傳達室内)吃過晚飯,我們三個中國人便走出校門,到河邊田畔,邊走邊談,常常散步到夜幕落下、星星閃光的時候。
我們走回校門,好心的老太太早已等在那裡,聽到她那一聲親熱的“晚安”,我仿佛到了家一樣。
一九六一年我回憶沙城生活的時候曾經寫過這樣的話:“她那慈母似的聲音伴着我寫完《滅亡》,現在又在這清涼如水的靜夜伴着我寫這篇回憶。
願她和她那位經常穿着圍裙勞動的丈夫在公墓裡得到安息。
” 在我靠邊挨鬥的那一段時期中,我的思想也常常在古城的公墓裡徘徊。
到處遭受白眼之後,我的心需要找一個免鬥的安靜所在,居然找到了一座異國的墓園,這正好說明我當時的窮途末路。
沙多—吉裡的公墓我是熟悉的,我為它寫過一個短篇《墓園》。
對于長時間挨鬥的人,墓園就是天堂。
我不是說死,我指的是靜。
在精神折磨最厲害的時候,我也有過短暫的悲觀絕望的時刻,仿佛茫茫天地間就隻有一張老太太的臉對我微笑。
但是這些都過去了。
經過十年的考驗,我活了下來,我還能夠拿筆,我還能夠飛行十七個小時。
我居然第二次來到沙多—吉裡,我居然重新走進拉封丹中學的大門。
我走進五十年前的大飯廳的時候,我還在想我是不是在做夢。
飯廳的外形完全沒有改變,隻是設備更新了。
我進了每天經過多少次的廚房,我過去住在大飯廳的樓上。
廚房裡煥然一新,從前的那張長桌和那把切面包的刀不見了。
有一次在假日,我用那把刀切别的東西,割傷了左手的小指頭,到今天刀痕還留在我的手指上。
經過廚房我上了樓,臨窗的甬道還是那個樣子。
隻是我住過的房間改小了①。
當時住在緊隔壁的就是那位學哲學的朋友,他現在是華中師範學院的教授,他聽說我到了法國,卻想不到我“會去拉封丹中學大飯廳樓上我們同住過的宿舍”。
兩個房間都是空空的,好像剛剛經過粉刷或者修整。
我手邊還有一張五十一年前的舊照;我的書桌上有成堆的書。
我在房門外立了片刻,仿佛又回到那些甯靜的日子。
我看見自己坐在書桌前埋着頭在練習簿上寫字,或者放下筆站起來同朋友閑談。
我又走下樓,走到後院,到枝葉繁茂的苦栗樹下,過去我起得早,喜歡在這裡散步,常常看見那個在廚房勞動的胖姑娘從校長辦公室裡推開百葉窗,伸出頭來微笑。
我又從後院走進有玻璃門的過道,從前在假日我常常拿本書在過道裡邊走邊讀,幾次碰到留小胡子的總學監,他對我的這種習慣感到驚奇。
然後我又走到學生宿舍樓上的房間,另一個中國同學曾經在這裡住過,也是我當時常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