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麗尼同志

關燈
半年前我寫過一篇創作回憶錄《關于〈春天裡的秋天〉》,談了一些郭的事情。

    其實關于郭可談的事不少,我雖然同他相知不深,可是我的腦子裡至今還保留着這個善良人的形象。

    他的才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我常常這樣想。

    倘使他有充足的時間,倘使他能夠關起門來寫作,他一定會給我們留下不少的好作品。

    我在這裡用了“關起門來寫作”這個詞組,并沒有特殊的意義,我隻是想說不受到幹擾。

    而在郭,這就是生活上的幹擾,在抗日戰争爆發以後,上海的小家庭給打掉了,他為了一家人的生活,東奔西跑,最後到國民黨政府機關裡工作,混一口飯吃。

    朋友分散了,刊物停了,沒有人向他約稿逼稿,他寫好文章也不知道該寄到哪裡去換稿費。

    我同他失去聯系大約一年的光景,忽然在桂林的街頭遇見了他。

    我是從廣州“逃難”到桂林的。

    他跟着機關從湖南某地遷往四川,經過這裡,暫時住在旅館裡面。

    我們交談了幾句,聽見警報聲,就匆匆地分别了。

    當時我準備在桂林複刊《文叢》,向他拉稿,他答應把身邊寫好的稿子給我。

    第二天早晨他到東郊福隆街我住的地方來找我,把一篇散文放在桌上。

    他說,還有好幾篇文章,打算校改後全交給我。

    他還說,他翻譯了契诃夫的幾個劇本,譯稿都帶來了。

    我們正談得高興,警報的汽笛聲又響了起來。

    我們一起從後門出去躲避。

     我們這次到了月牙山。

    在山上廟裡看見敵機向城内投彈,看見大股上升的塵土,看見火光。

    郭擔心他的行李,他估計他住的旅館就在中彈的地區。

    警報剛解除,他急匆匆下山去。

    我後來進了城去找他。

    但是路給攔住了,走不過去。

    這次大概是這座古城第二次遭到大轟炸,街上亂糟糟的。

     下午我進城去找郭。

    我到了他住的那個旅館,眼前隻有一大堆還在冒煙的瓦礫。

    他也來了。

    他想在瓦礫堆裡找尋他的東西。

    有兩三個老媽媽和中年人也在挖掘什麼。

    他看見我,搖搖頭說:“燒光了。

    ”我問他:“怎麼辦?”他笑了笑,說:“今天就走,都準備好了。

    我來看一下。

    ”他的笑中帶了點苦味。

    我問:“稿子呢?”我感到留戀,又感到茫然。

    他說:“反正現在沒有用,沒有人要,燒了也就算了。

    ”我心裡難過,知道他也不好過。

    我還記得一九三三年年尾到一九三四年年初我帶着他的散文到北平,終于把它介紹給靳以在《文學季刊》裡發表了一組,後來又介紹給上海的黃源在《文學》月刊裡發表了另一組,然後在一九三五年年底在上海出版了他的第一個散文集《黃昏之獻》,我不僅是叢書的主編,我還是這本集子的校對人。

    我這樣做,隻是因為我喜歡他的散文,我甚至想說他的散文中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在《黃昏之獻》以後,我還編印了他的兩本散文集《鷹之歌》和《白夜》。

    我準備着編輯他的第四本散文集子。

    “燒了也就算了”,短短的一句話,仿佛迎頭給我一瓢冷水。

    但是我搖了搖頭,我說:“不要緊,你再寫。

    你寫了給我寄來。

    ” 這一天他離開了桂林。

    我回到福隆街的老式屋子裡,攤開他給我送來的手稿,我讀着: ……我記得,在一次夜行車上,我曾經一手摟着發熱的孩子,用另一隻手在一個小小的本子上,握着短短的鉛筆,興奮而又慚愧地,借着月光,寫下了幾個大字: “江南,美麗的土地,我們的!”…… 我幾乎要叫出聲來。

    他寫得多好啊!我記得就在我來桂林之前在廣州市一個碼頭,雇小艇轉到我們租賃的木船,小艇沿着河面緩緩地流去,岸上的景物開始變為模糊,我用留戀的眼光看那些熟悉的街道和熟悉的房屋,我不敢想象敵軍進城以後它們的“命運”,我不停地在心裡說:“廣州,美麗的土地,我們的!”那個時候我多麼愛這個我們就要失去的美麗的城市!那個時候我才懂得它是多麼美麗,多麼牽系着我的心。

     短短的一句話裡包含着多麼深、多麼豐富的感情。

    在抗戰的年代裡我不知道多少次反複說着這一句話,我常常含着眼淚,但是我心裡燃起了烈火。

    甚至就在那些時候我也相信我們美麗的土地是敵人奪不走的。

     一九四七年八月我從台北坐車去基隆,在那裡搭船回上海。

    小車飛馳着,南國的芳香使我陶醉,一切是那麼明亮,那麼茂盛!我上了船,望着美麗的海港漸漸退去、朋友們的揮動的手終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