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與革命》譯者附記〔1〕

關燈
這一篇文字,還是一九三一年,即海納死後的七十五周年,登在二月二十一日的一種德文的日報上的,後由高沖陽造〔2〕日譯,收入《海納研究》中,今即據以重譯在這裡。由這樣的簡短的文字,自然不足以深知道詩人的生平,但我以為至少可以明白(一)一向被我們看作戀愛詩人的海納,還有革命底的一面;(二)德國對于文學的壓迫,向來就沒有放松過,寇爾茲〔3〕和希特拉〔4〕,隻是末期的變本加厲的人;(三)但海納還是永久存在,而且更加燦爛,而那時官準的一群“作者”卻連姓名也“在沒有記起之前,就已忘卻了。”〔5〕這對于讀者,或者還可以說是有些意義的罷。一九三三年九月十日,譯訖并記。

    ※※※

    〔1〕本篇連同德國O.毗哈《海納與革命》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現代》月刊第四卷第一期。

    海納(H.Heine,1797—1856),通譯海涅,德國詩人和政論家。

    著有政論《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曆史》,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

    〔2〕高沖陽造日本藝術理論家。著有《馬克思、恩格斯藝術論》、《歐洲文藝的曆史展望》等。

    〔3〕寇爾茲(W.Kulz,1875—1948)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國會議員,曾任内務總長。

    〔4〕希特拉(A.Hitler,1889—1945)通譯希特勒,德國納粹黨頭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首之一。一九三三年初任内閣總理後實行法西斯統治,焚毀進步書籍,海涅的著作即在查禁之列。

    〔5〕這裡引文中的話,出于《海納與革命》一文的第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