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政策》後記〔2〕
關燈
小
中
大
,曾任俄共〔布〕中央出版部部長。
〔8〕托羅茲基(C..WHTG]PZ,1879&mdash1940)通譯托洛茨基,早年參加過俄國革命運動,十月革命中和蘇俄初期曾參加領導機關。
一九二七年因反對蘇維埃政權被聯共〔布〕開除出黨,一九二九年被驅逐出國,死于墨西哥。
〔9〕&ldquo鍛冶廠&rdquo即&ldquo鍛冶場&rdquo,一九二○年在莫斯科成立的&ldquo左&rdquo傾文學團體,以出版文藝刊物《鍛冶廠》而得名。
一九二八年并入&ldquo全蘇無産階級作家聯盟&rdquo(簡稱&ldquo伐普&rdquo)。
〔10〕普列忒内夫(K.o.QUIYFIJ,1886&mdash1942)蘇聯早期的文化團體&ldquo無産階級文化協會&rdquo的領導人及理論家。
〔11〕瓦進(c.K.KNHpPF,1890&mdash1941)蘇聯文學評論家,全俄無産階級作家協會的領導人之一。
烈烈威支(C.M.CIUIJPh,1901&mdash1918),《在崗位上》的編輯之一。
著有《在文學崗位上》、《無産階級文學的創作道路》等。
〔12〕阿衛巴赫(C.C.EJIHSNn,1903&mdash1938)蘇聯文藝工作者,曾任《在崗位上》的編委。
羅陀夫(d.E._TpTJ,1893&mdash1968),蘇聯詩人、文學評論家,原為&ldquo鍛冶場&rdquo成員,一九二二年十月脫離,後又為《在崗位上》的領導人之一。
培賽勉斯基(E.c.aIfRmIFX]PZ,1898&mdash1973),蘇聯詩人。
《在崗位上》的撰稿者。
著有《共青團員》、《悲劇之夜》等。
〔13〕《赤色新地》一譯《紅色處女地》,包括文藝、科學、政論的大型綜合性雜志,蘇聯國家出版局發行,一九二一年六月創刊,一九四二年停刊。
〔14〕評議會即一九二四年五月九日召開的關于文藝政策的評議會。
論争,指在這次會議上的他們的發言。
〔15〕拉迪克(g.a._NpI],1885&mdash?)通譯拉狄克,蘇聯政論家。
早年曾參加無産階級革命運動,一九二七年因參加托派集團,一度被聯共〔布〕開除出黨,一九三七年以&ldquo陰謀颠覆蘇聯&rdquo罪受審。
〔16〕《萌芽》文藝月刊,一九三○年一月在上海創刊,魯迅、馮雪峰主編。
一九三○年三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後,成為&ldquo左聯&rdquo的機關刊物,出至第五期被禁,第六期改名《新地》,旋即停刊。
〔17〕Prometheus普羅米修斯,希臘神話中造福人類的神。
相傳他從大神宙斯那裡偷了火種給人類,受到宙斯的懲罰,被釘在高加索山的岩石上,讓神鷹啄食他的肝髒。
〔18〕鄭伯奇(1895&mdash1979)陝西長安人,作家,創造社成員。
當時他在上海開設文獻書房。
《文藝生活》,創造社後期的文藝周刊,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在上海創刊,共出四期。
〔19〕《藝術論》魯迅曾譯過兩種《藝術論》:盧那察爾斯基的美學論文選集和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文集。
這裡指前者。
&ldquo投降&rdquo,見于一九二九年八月十九日上海小報《真報》所載尚文的《魯迅與北新書局決裂》一文,其中說魯迅在被創造社&ldquo批判&rdquo後,&ldquo今年也提起筆來翻過一本革命藝術論,表示投降的意味。
&rdquo 〔20〕片岡鐵兵(1894&mdash1944)日本作家。
他曾在一九二四年創辦《文藝時代》雜志,從事所謂&ldquo新感覺派&rdquo文藝運動,一九二八年後轉向進步的文藝陣營。
著有長篇小說《女性贊》、《活偶像》等。
〔21〕岡澤秀虎(1902&mdash1973)日本文藝批評家,俄國文學研究者。
著有《蘇聯、俄國文學理論》、《集團主義的文藝》等。
〔8〕托羅茲基(C..WHTG]PZ,1879&mdash1940)通譯托洛茨基,早年參加過俄國革命運動,十月革命中和蘇俄初期曾參加領導機關。
一九二七年因反對蘇維埃政權被聯共〔布〕開除出黨,一九二九年被驅逐出國,死于墨西哥。
〔9〕&ldquo鍛冶廠&rdquo即&ldquo鍛冶場&rdquo,一九二○年在莫斯科成立的&ldquo左&rdquo傾文學團體,以出版文藝刊物《鍛冶廠》而得名。
一九二八年并入&ldquo全蘇無産階級作家聯盟&rdquo(簡稱&ldquo伐普&rdquo)。
〔10〕普列忒内夫(K.o.QUIYFIJ,1886&mdash1942)蘇聯早期的文化團體&ldquo無産階級文化協會&rdquo的領導人及理論家。
〔11〕瓦進(c.K.KNHpPF,1890&mdash1941)蘇聯文學評論家,全俄無産階級作家協會的領導人之一。
烈烈威支(C.M.CIUIJPh,1901&mdash1918),《在崗位上》的編輯之一。
著有《在文學崗位上》、《無産階級文學的創作道路》等。
〔12〕阿衛巴赫(C.C.EJIHSNn,1903&mdash1938)蘇聯文藝工作者,曾任《在崗位上》的編委。
羅陀夫(d.E._TpTJ,1893&mdash1968),蘇聯詩人、文學評論家,原為&ldquo鍛冶場&rdquo成員,一九二二年十月脫離,後又為《在崗位上》的領導人之一。
培賽勉斯基(E.c.aIfRmIFX]PZ,1898&mdash1973),蘇聯詩人。
《在崗位上》的撰稿者。
著有《共青團員》、《悲劇之夜》等。
〔13〕《赤色新地》一譯《紅色處女地》,包括文藝、科學、政論的大型綜合性雜志,蘇聯國家出版局發行,一九二一年六月創刊,一九四二年停刊。
〔14〕評議會即一九二四年五月九日召開的關于文藝政策的評議會。
論争,指在這次會議上的他們的發言。
〔15〕拉迪克(g.a._NpI],1885&mdash?)通譯拉狄克,蘇聯政論家。
早年曾參加無産階級革命運動,一九二七年因參加托派集團,一度被聯共〔布〕開除出黨,一九三七年以&ldquo陰謀颠覆蘇聯&rdquo罪受審。
〔16〕《萌芽》文藝月刊,一九三○年一月在上海創刊,魯迅、馮雪峰主編。
一九三○年三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後,成為&ldquo左聯&rdquo的機關刊物,出至第五期被禁,第六期改名《新地》,旋即停刊。
〔17〕Prometheus普羅米修斯,希臘神話中造福人類的神。
相傳他從大神宙斯那裡偷了火種給人類,受到宙斯的懲罰,被釘在高加索山的岩石上,讓神鷹啄食他的肝髒。
〔18〕鄭伯奇(1895&mdash1979)陝西長安人,作家,創造社成員。
當時他在上海開設文獻書房。
《文藝生活》,創造社後期的文藝周刊,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在上海創刊,共出四期。
〔19〕《藝術論》魯迅曾譯過兩種《藝術論》:盧那察爾斯基的美學論文選集和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文集。
這裡指前者。
&ldquo投降&rdquo,見于一九二九年八月十九日上海小報《真報》所載尚文的《魯迅與北新書局決裂》一文,其中說魯迅在被創造社&ldquo批判&rdquo後,&ldquo今年也提起筆來翻過一本革命藝術論,表示投降的意味。
&rdquo 〔20〕片岡鐵兵(1894&mdash1944)日本作家。
他曾在一九二四年創辦《文藝時代》雜志,從事所謂&ldquo新感覺派&rdquo文藝運動,一九二八年後轉向進步的文藝陣營。
著有長篇小說《女性贊》、《活偶像》等。
〔21〕岡澤秀虎(1902&mdash1973)日本文藝批評家,俄國文學研究者。
著有《蘇聯、俄國文學理論》、《集團主義的文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