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悲哀》譯者附記〔1〕

關燈
愛羅先珂在《天明前之歌》的自序裡說,其中的《魚的悲哀》和《雕的心》是用了藝術家的悲哀寫出來的。我曾經想譯過前一篇,然而終于擱了筆,隻譯了《雕的心》。

    近時,胡愈之先生給我信,說著者自己說是《魚的悲哀》最惬意,教我盡先譯出來,于是也就勉力翻譯了。然而這一篇是最須用天真爛熳的口吻的作品,而用中國話又最不易做天真爛熳的口吻的文章,我先前擱筆的原因就在此;現在雖然譯完,卻損失了原來的好和美已經不少了,這實在很對不起著者和讀者。

    我的私見,以為這一篇對于一切的同情,和荷蘭人藹覃(F.VanEeden)〔2〕的《小約翰》(DerKleineJohannes)頗相類。至于“看見别個捉去被殺的事,在我,是比自己被殺更苦惱,”〔3〕則便是我們在俄國作家的作品中常能遇到的,那邊的偉大的精神。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日,譯者附識。

    ※※※

    〔1〕本篇連同《魚的悲哀》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二年一月《婦女雜志》第八卷第一号。

    〔2〕藹覃即望·藹覃(1860—1932),參看本書《〈小約翰〉引言》及其注〔1〕。

    〔3〕這句話見于《魚的悲哀》第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