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的籠》譯者附記〔1〕

關燈
一九二一年五月二十八日日本放逐了一個俄國的盲人以後,他們的報章上很有許多議論,我才留心到這漂泊的失明的詩人華希理·埃羅先珂。

    然而埃羅先珂并非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詩人;我也不甚知道他的經曆。所知道的隻是他大約三十餘歲,先在印度,以帶着無政府主義傾向的理由,被英國的官驅逐了;于是他到日本。進過他們的盲啞學校,現在又被日本的官驅逐了,理由是有宣傳危險思想的嫌疑。

    日英是同盟國〔2〕,兄弟似的情分,既然被逐于英,自然也一定被逐于日的;但這一回卻添上了辱罵與毆打。也如一切被打的人們,往往遺下物件或鮮血一樣,埃羅先珂也遺下東西來,這是他的創作集,一是《天明前之歌》〔3〕,二是《最後之歎息》。

    現在已經出版的是第一種,一共十四篇,是他流寓中做給日本人看的童話體的著作。通觀全體,他于政治經濟是沒有興趣的,也并不藏着什麼危險思想的氣味;他隻有着一個幼稚的,然而優美的純潔的心,人間的疆界也不能限制他的夢幻,所以對于日本常常發出身受一般的非常感憤的言辭來。

    他這俄國式的大曠野的精神,在日本是不合式的,當然要得到打罵的回贈,但他沒有料到,這就足見他隻有一個幼稚的然而純潔的心。我掩卷之後,深感謝人類中有這樣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與著作。

    這《狹的籠》便是《天明前之歌》裡的第一篇,大約還是漂流印度時候的感想和憤激。他自己說:這一篇是用了血和淚所寫的。單就印度而言,他們并不戚戚于自己不努力于人的生活,卻憤憤于被人禁了“撒提”〔4〕,所以即使并無敵人,也仍然是籠中的“下流的奴隸”。

    廣大哉詩人的眼淚,我愛這攻擊别國的“撒提”之幼稚的俄國盲人埃羅先珂,實在遠過于贊美本國的“撒提”受過諾貝爾獎金的印度詩聖泰戈爾〔5〕;我詛咒美而有毒的曼陀羅華〔6〕。

    一九二一年八月十六日,譯者記。

    ※※※

    〔1〕本篇連同《狹的籠》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新青年》月刊第九卷第四号。

    〔2〕日英是同盟國一九○二年日、英帝國主義為侵略中國及與沙皇俄國争奪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利益,締結了反俄的軍事同盟。

    〔3〕《天明前之歌》即《夜明前之歌》。

    〔4〕“撒提”印度舊時的一種封建習俗:丈夫死後,妻子即随同丈夫的屍體自焚。撒提(Sati,梵文)的原義為“貞節的婦女”。

    〔5〕泰戈爾(R.Tagore,1861—1941)印度詩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寫英帝國主義統治下印度人民的悲慘生活。但又具有泛神論者的神秘色彩和宗教氣氛。一九一三年他以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獎金。著有《新月》、《園丁》、《飛鳥》等詩集及《戈拉》、《沉船》等小說。

    〔6〕曼陀羅華毒草名,秋季開花。華,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