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宋人之“說話”及其影響
關燈
小
中
大
簡潔;惟其中已叙及梁山泊的事情,就是《水浒》之先聲,是大可注意的事。
還有現在新發現的一部書,叫《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詩話》,——此書中國早沒有了,是從日本拿回來的——這所謂“詩話”,又不是現在人所說的詩話,乃是有詩,有話;換句話說:也是注重“有詩為證”的一類小說的别名。
這《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詩話》,雖然是《西遊記》的先聲,但又頗不同:例如“盜人參果”一事,在《西遊記》上是孫悟空要盜,而唐僧不許;在《取經詩話》裡是仙桃,孫悟空不盜,而唐僧使命去盜。
——這與其說時代,倒不如說是作者思想之不同處。
因為《西遊記》之作者是士大夫,而《取經詩話》之作者是市人。
士大夫論人極嚴,以為唐僧豈應盜人參果,所以必須将這事推到猴子身上去;而市人評論人則較為寬恕,以為唐僧盜幾個區區仙桃有何要緊,便不再經心作意地替他隐瞞,竟放筆寫上去了。
總之,宋人之“說話”的影響是非常之大,後來的小說,十分之九是本于話本的。
如一、後之小說如《今古奇觀》等片段的叙述,即仿宋之“小說”。
二、後之章回小說如《三國志演義》等長篇的叙述,皆本于“講史”。
其中講史之影響更大,并且從明清到現在,“二十四史”都演完了。
作家之中,又出了一個著名人物,就是羅貫中。
羅貫中名本,錢唐人,大約生活在元末明初。
他做的小說很多,可惜現在隻剩了四種。
而此四種又多經後人亂改,已非本來面目了。
——因為中國人向來以小說為無足輕重,不似經書,所以多喜歡随便改動它——至于貫中生平之事迹,我們現在也無從而知;有的說他因為做了水浒,他的子孫三代都是啞巴,那可也是一種謠言。
貫中的四種小說,就是:一、《三國演義》;二、《水浒傳》;三、《隋唐志傳》;四、《北宋三遂平妖傳》。
《北宋三遂平妖傳》,是記貝州王則借妖術作亂的事情,平他的有三個人,其名字皆有一“遂”字,所以稱“三遂平妖”。
《隋唐志傳》,是叙自隋禅位,以至唐明皇的事情。
——這兩種書的構造和文章都不甚好,在社會上也不盛行;最盛行,而且最有勢力的,是《三國演義》和《水浒傳》。
一、《三國演義》講三國底事情的,也并不自羅貫中起始,宋時裡巷中說古話者,有“說三分”,就講的是三國故事。
蘇東坡也說:“王彭嘗雲:‘途巷中小兒,……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可見在羅貫中以前,就有《三國演義》這一類的書了。
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适于作小說。
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
再有裴松之注《三國志》,甚為詳細,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國的事情。
至羅貫中之《三國演義》是否出于創作,還是繼承,現在固不敢草草斷定;但明嘉靖時本題有“晉平陽侯陳壽史傳,明羅本編次”之說,則可見是直接以陳壽的《三國志》為藍本的。
但是現在的《三國演義》卻已多經後人改易,不是本來面目了。
若論其書之優劣,則論者以為其缺點有三:(一)容易招人誤會。
因為中間所叙的事情,有七分是實的,三分是虛的;惟其實多虛少,所以人們或不免并信虛者為真。
如王漁洋是有名的詩人,也是學者,而他有一個詩的題目叫“落鳳坡吊龐士元”〔1〕,這“落鳳坡”隻有《三國演義》上有,别無根據,王漁洋卻被它鬧昏了。
(二)描寫過實。
寫好的人,簡直一點壞處都沒有;而寫不好的人,又是一點好處都沒有。
其實這在事實上是不對的,因為一個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壞。
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處;而劉備,關羽等,也不能說毫無可議,但是作者并不管它,隻是任主觀方面寫去,往往成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
(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這就是說作者所表現的和作者所想像的,不能一緻。
如他要寫曹操的奸,而結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寫孔明
還有現在新發現的一部書,叫《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詩話》,——此書中國早沒有了,是從日本拿回來的——這所謂“詩話”,又不是現在人所說的詩話,乃是有詩,有話;換句話說:也是注重“有詩為證”的一類小說的别名。
這《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詩話》,雖然是《西遊記》的先聲,但又頗不同:例如“盜人參果”一事,在《西遊記》上是孫悟空要盜,而唐僧不許;在《取經詩話》裡是仙桃,孫悟空不盜,而唐僧使命去盜。
——這與其說時代,倒不如說是作者思想之不同處。
因為《西遊記》之作者是士大夫,而《取經詩話》之作者是市人。
士大夫論人極嚴,以為唐僧豈應盜人參果,所以必須将這事推到猴子身上去;而市人評論人則較為寬恕,以為唐僧盜幾個區區仙桃有何要緊,便不再經心作意地替他隐瞞,竟放筆寫上去了。
總之,宋人之“說話”的影響是非常之大,後來的小說,十分之九是本于話本的。
如一、後之小說如《今古奇觀》等片段的叙述,即仿宋之“小說”。
二、後之章回小說如《三國志演義》等長篇的叙述,皆本于“講史”。
其中講史之影響更大,并且從明清到現在,“二十四史”都演完了。
作家之中,又出了一個著名人物,就是羅貫中。
羅貫中名本,錢唐人,大約生活在元末明初。
他做的小說很多,可惜現在隻剩了四種。
而此四種又多經後人亂改,已非本來面目了。
——因為中國人向來以小說為無足輕重,不似經書,所以多喜歡随便改動它——至于貫中生平之事迹,我們現在也無從而知;有的說他因為做了水浒,他的子孫三代都是啞巴,那可也是一種謠言。
貫中的四種小說,就是:一、《三國演義》;二、《水浒傳》;三、《隋唐志傳》;四、《北宋三遂平妖傳》。
《北宋三遂平妖傳》,是記貝州王則借妖術作亂的事情,平他的有三個人,其名字皆有一“遂”字,所以稱“三遂平妖”。
《隋唐志傳》,是叙自隋禅位,以至唐明皇的事情。
——這兩種書的構造和文章都不甚好,在社會上也不盛行;最盛行,而且最有勢力的,是《三國演義》和《水浒傳》。
一、《三國演義》講三國底事情的,也并不自羅貫中起始,宋時裡巷中說古話者,有“說三分”,就講的是三國故事。
蘇東坡也說:“王彭嘗雲:‘途巷中小兒,……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可見在羅貫中以前,就有《三國演義》這一類的書了。
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适于作小說。
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
再有裴松之注《三國志》,甚為詳細,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國的事情。
至羅貫中之《三國演義》是否出于創作,還是繼承,現在固不敢草草斷定;但明嘉靖時本題有“晉平陽侯陳壽史傳,明羅本編次”之說,則可見是直接以陳壽的《三國志》為藍本的。
但是現在的《三國演義》卻已多經後人改易,不是本來面目了。
若論其書之優劣,則論者以為其缺點有三:(一)容易招人誤會。
因為中間所叙的事情,有七分是實的,三分是虛的;惟其實多虛少,所以人們或不免并信虛者為真。
如王漁洋是有名的詩人,也是學者,而他有一個詩的題目叫“落鳳坡吊龐士元”〔1〕,這“落鳳坡”隻有《三國演義》上有,别無根據,王漁洋卻被它鬧昏了。
(二)描寫過實。
寫好的人,簡直一點壞處都沒有;而寫不好的人,又是一點好處都沒有。
其實這在事實上是不對的,因為一個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壞。
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處;而劉備,關羽等,也不能說毫無可議,但是作者并不管它,隻是任主觀方面寫去,往往成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
(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這就是說作者所表現的和作者所想像的,不能一緻。
如他要寫曹操的奸,而結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寫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