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的故事⑴
關燈
小
中
大
‘不行!’‘有辮子好呢,沒有辮子好呢?’‘沒有辮子好……’‘你怎麼說不行呢?’‘犯不上,你們還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罷。
’他們不說什麼,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終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卻隻裝作不知道,一任他們光着頭皮,和許多辮子一齊上講堂。
“然而這剪辮病傳染了;第三天,師範學堂的學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條辮子,晚上便開除了六個學生。
這六個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個雙十節之後又一個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樣,隻是元年冬天到北京,還被人罵過幾次,後來罵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辮子,我就不再被人辱罵了;但我沒有到鄉間去。
” N顯出非常得意模樣,忽而又沉下臉來: “現在你們這些理想家,又在那裡嚷什麼女子剪發了,又要造出許多毫無所得而痛苦的人!” “現在不是已經有剪掉頭發的女人,因此考不進學校去,或者被學校除了名麼? “改革麼,武器在那裡?工讀麼,工廠在那裡? “仍然留起,嫁給人家做媳婦去:忘卻了一切還是幸福,倘使伊記着些平等自由的話,便要苦痛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爾志跋綏夫⑾的話問你們:你們将黃金時代的出現豫約給這些人們的子孫了,但有什麼給這些人們自己呢? “阿,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梁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你們的嘴裡既然并無毒牙,何以偏要在額上帖起‘蝮蛇’兩個大字,引乞丐來打殺?……” N愈說愈離奇了,但一見到我不很願聽的神情,便立刻閉了口,站起來取帽子。
我說,“回去麼?” 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 我默默的送他到門口。
他戴上帽子說: “再見!請你恕我打攪,好在明天便不是雙十節,我們統可以忘卻了。
” 一九二○年十月。
□注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年十月十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
⑵雙十節: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舉行了武昌起義(即辛亥革命),次年一月一日建立中華民國,九月二十八日臨時參議院議決十月十日為國慶紀念日,又稱“雙十節”。
⑶斑駁陸離的洋布:指辛亥革命後至一九二七年這一時期舊中國的國旗,也叫五色旗(紅黃藍白黑五色橫列)。
⑷關于我國古代刑法,據《尚書·呂刑》及相關的注解,分為五等:一是墨刑,即“先刻其面,以墨窒之”;二是劓刑,即“截鼻”;三是〔非刂〕刑,即“斷足”;四是宮刑,即“男子割勢,婦人幽閉”(按:指破壞生殖器官);五是大辟,即斬首。
“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種刑罰,自隋、唐以後已廢止。
⑸揚州十日,嘉定屠城:前者指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攻破揚州後進行的十天大屠殺;後者指同年清軍占領嘉定(今屬上海市)後進行的多次屠殺。
清代王秀楚著《揚州十日記》、朱子素著《嘉定屠城記略》,分别記載了當時清兵在這兩地屠殺的情況。
辛亥革命前,革命者曾大量翻印這些書籍,為推翻清王朝作輿論準備。
⑹拖辮子:我國滿族舊俗,男子剃發垂辮(剃去頭頂前部頭發,後部結辮垂于腦後)。
一六四四年清世祖進入北京以後,幾次下令強迫人民遵從滿族發式,這一措施曾引起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
⑺洪楊:洪,指洪秀全(1814—1864),廣東花縣人;楊,指楊秀清(1820?—1856),廣西桂平人。
二人都是太平天國的領袖。
他們領導的起義軍都留發而不結辮,被稱為“長毛”。
⑻鄒容(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縣人,清末革命家。
一九○二年留學日本,積極宣傳反清革命思想;一九○三年回國後,著《革命軍》一書鼓吹革命。
同年七月被清政府勾結上海英租界當局拘捕,判處監禁二年,一九○五年四月死于獄中。
關于鄒容等剪留學生監督辮子一事,據章太炎所著《鄒容傳》記載:鄒容在日本留學時,“陸軍學生監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榜頰數十,持剪刀斷其辮發。
事覺,潛歸上海。
” ⑼本多博士:即本多靜六(1866—1952),日本林學博士,著有《造林學》等書。
⑽監學:清末學校中負責管理學生的職員,一般也兼任教學工作。
⑾阿爾志跋綏夫(1878—1927):俄國小說家。
十月革命後逃亡國外,死于波蘭華沙。
這裡所引的話,見他的中篇小說《工人綏惠略夫》第九章。
’他們不說什麼,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終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卻隻裝作不知道,一任他們光着頭皮,和許多辮子一齊上講堂。
“然而這剪辮病傳染了;第三天,師範學堂的學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條辮子,晚上便開除了六個學生。
這六個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個雙十節之後又一個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樣,隻是元年冬天到北京,還被人罵過幾次,後來罵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辮子,我就不再被人辱罵了;但我沒有到鄉間去。
” N顯出非常得意模樣,忽而又沉下臉來: “現在你們這些理想家,又在那裡嚷什麼女子剪發了,又要造出許多毫無所得而痛苦的人!” “現在不是已經有剪掉頭發的女人,因此考不進學校去,或者被學校除了名麼? “改革麼,武器在那裡?工讀麼,工廠在那裡? “仍然留起,嫁給人家做媳婦去:忘卻了一切還是幸福,倘使伊記着些平等自由的話,便要苦痛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爾志跋綏夫⑾的話問你們:你們将黃金時代的出現豫約給這些人們的子孫了,但有什麼給這些人們自己呢? “阿,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梁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你們的嘴裡既然并無毒牙,何以偏要在額上帖起‘蝮蛇’兩個大字,引乞丐來打殺?……” N愈說愈離奇了,但一見到我不很願聽的神情,便立刻閉了口,站起來取帽子。
我說,“回去麼?” 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 我默默的送他到門口。
他戴上帽子說: “再見!請你恕我打攪,好在明天便不是雙十節,我們統可以忘卻了。
” 一九二○年十月。
□注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年十月十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
⑵雙十節: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舉行了武昌起義(即辛亥革命),次年一月一日建立中華民國,九月二十八日臨時參議院議決十月十日為國慶紀念日,又稱“雙十節”。
⑶斑駁陸離的洋布:指辛亥革命後至一九二七年這一時期舊中國的國旗,也叫五色旗(紅黃藍白黑五色橫列)。
⑷關于我國古代刑法,據《尚書·呂刑》及相關的注解,分為五等:一是墨刑,即“先刻其面,以墨窒之”;二是劓刑,即“截鼻”;三是〔非刂〕刑,即“斷足”;四是宮刑,即“男子割勢,婦人幽閉”(按:指破壞生殖器官);五是大辟,即斬首。
“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種刑罰,自隋、唐以後已廢止。
⑸揚州十日,嘉定屠城:前者指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攻破揚州後進行的十天大屠殺;後者指同年清軍占領嘉定(今屬上海市)後進行的多次屠殺。
清代王秀楚著《揚州十日記》、朱子素著《嘉定屠城記略》,分别記載了當時清兵在這兩地屠殺的情況。
辛亥革命前,革命者曾大量翻印這些書籍,為推翻清王朝作輿論準備。
⑹拖辮子:我國滿族舊俗,男子剃發垂辮(剃去頭頂前部頭發,後部結辮垂于腦後)。
一六四四年清世祖進入北京以後,幾次下令強迫人民遵從滿族發式,這一措施曾引起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
⑺洪楊:洪,指洪秀全(1814—1864),廣東花縣人;楊,指楊秀清(1820?—1856),廣西桂平人。
二人都是太平天國的領袖。
他們領導的起義軍都留發而不結辮,被稱為“長毛”。
⑻鄒容(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縣人,清末革命家。
一九○二年留學日本,積極宣傳反清革命思想;一九○三年回國後,著《革命軍》一書鼓吹革命。
同年七月被清政府勾結上海英租界當局拘捕,判處監禁二年,一九○五年四月死于獄中。
關于鄒容等剪留學生監督辮子一事,據章太炎所著《鄒容傳》記載:鄒容在日本留學時,“陸軍學生監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榜頰數十,持剪刀斷其辮發。
事覺,潛歸上海。
” ⑼本多博士:即本多靜六(1866—1952),日本林學博士,著有《造林學》等書。
⑽監學:清末學校中負責管理學生的職員,一般也兼任教學工作。
⑾阿爾志跋綏夫(1878—1927):俄國小說家。
十月革命後逃亡國外,死于波蘭華沙。
這裡所引的話,見他的中篇小說《工人綏惠略夫》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