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⑴
關燈
小
中
大
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将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⑹于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别人也便這麼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闆,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
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确長久沒有來了。
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
”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
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
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⑺,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
”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須穿上棉襖了。
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
”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
看時又全沒有人。
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着。
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挂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
”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
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
”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着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
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
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
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
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着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
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闆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⑻ □注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
發表時篇末有作者的附記如下:“這一篇很拙的小說,還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并沒有别的深意。
但用活字排印了發表,卻已在這時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說盛行人身攻擊的時候。
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讀者的思想跟他堕落:以為小說是一種潑穢水的器具,裡面糟蹋的是誰。
這實在是一件極可歎可憐的事。
所以我在此聲明,免得發生猜度,害了讀者的人格。
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記。
” ⑵描紅紙:一種印有紅色楷字,供兒童摹寫毛筆字用的字帖。
舊時最通行的一種,印有“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這樣一些筆劃簡單、三字一句和似通非通的文字。
⑶“君子固窮”:語見《論語·衛靈公》。
“固窮”即“固守其窮”,不以窮困而改便操守的意思。
⑷進學:明清科舉制度,童生經過縣考初試,府考複試,再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縣學籍,叫進學,也就成了秀才。
又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省一級考試),由秀才或監生應考,取中的就是舉人。
⑸回字有四樣寫法:回字通常隻有三種寫法:回、〔外“冂”内“巳”〕、〔“面”之下部〕。
第四種寫作〔外“囗”内“目”〕(見《康熙字典·備考》),極少見。
⑹“多乎哉?不多也”:語見《論語·子罕》:“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将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這裡與原意無關。
⑺服辯:又作伏辯,即認罪書。
⑻據本篇發表時的作者《附記》(見注1),本文當作于一九一八年冬天。
按:本書各篇最初發表時都未署寫作日期,現在篇末的日期為作者在編集時所補記。
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将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⑹于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别人也便這麼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闆,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
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确長久沒有來了。
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
”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
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
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⑺,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
”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須穿上棉襖了。
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
”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
看時又全沒有人。
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着。
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挂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
”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
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
”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着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
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
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
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
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着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
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闆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⑻ □注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
發表時篇末有作者的附記如下:“這一篇很拙的小說,還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并沒有别的深意。
但用活字排印了發表,卻已在這時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說盛行人身攻擊的時候。
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讀者的思想跟他堕落:以為小說是一種潑穢水的器具,裡面糟蹋的是誰。
這實在是一件極可歎可憐的事。
所以我在此聲明,免得發生猜度,害了讀者的人格。
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記。
” ⑵描紅紙:一種印有紅色楷字,供兒童摹寫毛筆字用的字帖。
舊時最通行的一種,印有“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這樣一些筆劃簡單、三字一句和似通非通的文字。
⑶“君子固窮”:語見《論語·衛靈公》。
“固窮”即“固守其窮”,不以窮困而改便操守的意思。
⑷進學:明清科舉制度,童生經過縣考初試,府考複試,再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縣學籍,叫進學,也就成了秀才。
又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省一級考試),由秀才或監生應考,取中的就是舉人。
⑸回字有四樣寫法:回字通常隻有三種寫法:回、〔外“冂”内“巳”〕、〔“面”之下部〕。
第四種寫作〔外“囗”内“目”〕(見《康熙字典·備考》),極少見。
⑹“多乎哉?不多也”:語見《論語·子罕》:“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将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這裡與原意無關。
⑺服辯:又作伏辯,即認罪書。
⑻據本篇發表時的作者《附記》(見注1),本文當作于一九一八年冬天。
按:本書各篇最初發表時都未署寫作日期,現在篇末的日期為作者在編集時所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