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男人(之十)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悼念金近
前幾天金近的愛人顔學琴同志托人給我帶來了一封信,裡面附有三張金近墳墓的照片,那墳墓是石塊壘的,很莊嚴,上面刻着碑文,我寫的那句“你為小苗灑上泉水”居然也刻上了!我的眼淚止不住落了下來……
我是五二年在作家協會的兒童文學讨論會上認識金近的,在談論裡我覺得他“與衆不同”!他是那麼質樸,那麼紮實,他講的話從來沒有“書卷氣”,從來沒有用過“成語”
(如“虛有其表”,“胸無點墨”之類),他對兒童的了解十分深切而親切。從談話裡我知道他從小隻上過私塾,也沒看過什麼小說,他所知道的曆史故事,都是從他的家鄉浙江上虞看“草台班”的戲裡得到的。後來他到了上海當了學徒,得閑時就看《新聞報》副刊“快活林”,引起了他寫作的興趣。
他當了四次學徒,以後親戚湊錢供他上學,他讀到初中一年級就不學了。他到圖書館裡借書看,從魯迅看到了丁玲,也看了些譯文如《愛的教育》。他最喜歡的是葉聖老的《稻草人》和張天翼的童話。一九三五年他到兒童日報社工作,幹的是收費寄報的零活,但又因肺病失業了。在療養期間,他開始學寫文章,寫的都是當時受苦受難的學徒、丫頭等的悲慘生活,也諷刺揭露了當時國民黨統治下的那些腐敗與醜惡。
抗戰爆發後,他進了重慶兒童教養院,還做了難童孤兒的教養人。同時他在重慶又認識了《新華日報》的許多作家,如夏衍、劉白羽,翻譯家如戈寶權等。在許多朋友中他特别喜歡徐遲,因為徐遲關心他的兒童文學創作,好的就稱贊,不好的就當面指出。一九四六年他又回到上海,又寫了好多篇雜文,在《文彙報》和地下黨的刊物上發表,也受過壓迫。全國解放後,他到了北京,後調到作家協會。這時最重要的是他能夠深入生活,他到小學校裡和小學生一同生活,一起去動物園,一同上課,一同遊戲。他還到北京西郊溫泉村,參加海澱區農業合作化工作組,在一所小學校裡住了一年。他和孩子們一起逮老鼠,發現了一個灌了七八桶水還不滿溢的老鼠洞,裡面藏滿了至少有七八斤的老玉米等等。總之,他一面把自己當成兒童中的一員,一面寫小說和詩歌,講的都是兒童所熟悉、也是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和花、鳥、蟲、魚……
他每出一本集子,一定送給我,而且在扉頁寫上許多祝詞。我書架上有《春風吹來的童話》(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八日);《金近作品選》(一九八○年十月);《他們的童年》、《大毛和小快腿》(都是一九八二年七月);《愛聽童話的仙鶴》(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八日);最後的一本是《童話創作及其他》(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扉頁上還寫着:“冰心同志:
願這本小書帶上我的心意,願你像松柏常青,健康長壽。”
寫到此,我嗚咽了。像我這塊不可雕的朽木,居然活到了九十歲,而能寫出·真·正的兒童文學的作家金近卻不幸早逝了!
我不是以兒童文學作者的身份和心情來寫這篇“悼念”的。因為我不配做一個兒童文學作家。我的那本《寄小讀者》,因為離開了兒童,越寫越“文”,到了隻可“靜讀”不能“朗誦”的地步!因為朗誦出來,兒童一定聽不懂。不像金近,他是一個不但熱愛兒童,而且理解兒童的作家,他寫的作品都是對小孩子說的大白話!1990年10月23日從“随”字想起的兩段謎語《文彙報》記者讓我寫“随筆”二字,我忽然想起一段謎語:謎面是:“上有一半,下有一半,中空一半,除去一半,還有一半。”猜一個字。這個謎語大概是我十歲左右在家塾附學時,一位堂哥哥講出要我們猜的,他是從書上看來的。我們七八個孩子在紙上畫來畫去,誰也猜不出來。後來他向我們公開了,說:“就是‘胗’字”。說來還真有意思!“上有一半”意思是:上頭是“有”字的一半,是“”;“下有一半”,意思是:下面也是“有”字的一半,是“月”;“中空一半”,是:當中是“空”字的一半,是“工”;“除去一半”,是“除”字去了一半,是“阝”;“還有一半”是“還”字有一半是“辶”;把這些一半拼起來,就是“胗”字。不到十歲的我,就是因為這段謎語,而把“胗”字,牢牢記住了。
猜謎真有意思,記得我在大學二年級時,大概廿一歲左右吧,有一次我的大弟的同學向他提出一段《西廂記》故事的謎語,叫他猜《孟子》裡的一句話。謎面是:“普救寺,草離離,空花園,或借栖,夫人有病頭難起,一炷香,蔔神祗,薄暮日沉西,雖有約,負佳期,張生長别離,錯認了白馬将軍至矣。”我對《孟子》不熟,而我的二弟(十四歲)那時正在中學裡,背誦《孟子》,他想來想去說:“謎底一定是‘晉國天下莫強焉’。”我們細細一對一想,都拍起掌來!1990年10月29日
前幾天金近的愛人顔學琴同志托人給我帶來了一封信,裡面附有三張金近墳墓的照片,那墳墓是石塊壘的,很莊嚴,上面刻着碑文,我寫的那句“你為小苗灑上泉水”居然也刻上了!我的眼淚止不住落了下來……
我是五二年在作家協會的兒童文學讨論會上認識金近的,在談論裡我覺得他“與衆不同”!他是那麼質樸,那麼紮實,他講的話從來沒有“書卷氣”,從來沒有用過“成語”
(如“虛有其表”,“胸無點墨”之類),他對兒童的了解十分深切而親切。從談話裡我知道他從小隻上過私塾,也沒看過什麼小說,他所知道的曆史故事,都是從他的家鄉浙江上虞看“草台班”的戲裡得到的。後來他到了上海當了學徒,得閑時就看《新聞報》副刊“快活林”,引起了他寫作的興趣。
他當了四次學徒,以後親戚湊錢供他上學,他讀到初中一年級就不學了。他到圖書館裡借書看,從魯迅看到了丁玲,也看了些譯文如《愛的教育》。他最喜歡的是葉聖老的《稻草人》和張天翼的童話。一九三五年他到兒童日報社工作,幹的是收費寄報的零活,但又因肺病失業了。在療養期間,他開始學寫文章,寫的都是當時受苦受難的學徒、丫頭等的悲慘生活,也諷刺揭露了當時國民黨統治下的那些腐敗與醜惡。
抗戰爆發後,他進了重慶兒童教養院,還做了難童孤兒的教養人。同時他在重慶又認識了《新華日報》的許多作家,如夏衍、劉白羽,翻譯家如戈寶權等。在許多朋友中他特别喜歡徐遲,因為徐遲關心他的兒童文學創作,好的就稱贊,不好的就當面指出。一九四六年他又回到上海,又寫了好多篇雜文,在《文彙報》和地下黨的刊物上發表,也受過壓迫。全國解放後,他到了北京,後調到作家協會。這時最重要的是他能夠深入生活,他到小學校裡和小學生一同生活,一起去動物園,一同上課,一同遊戲。他還到北京西郊溫泉村,參加海澱區農業合作化工作組,在一所小學校裡住了一年。他和孩子們一起逮老鼠,發現了一個灌了七八桶水還不滿溢的老鼠洞,裡面藏滿了至少有七八斤的老玉米等等。總之,他一面把自己當成兒童中的一員,一面寫小說和詩歌,講的都是兒童所熟悉、也是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和花、鳥、蟲、魚……
他每出一本集子,一定送給我,而且在扉頁寫上許多祝詞。我書架上有《春風吹來的童話》(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八日);《金近作品選》(一九八○年十月);《他們的童年》、《大毛和小快腿》(都是一九八二年七月);《愛聽童話的仙鶴》(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八日);最後的一本是《童話創作及其他》(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扉頁上還寫着:“冰心同志:
願這本小書帶上我的心意,願你像松柏常青,健康長壽。”
寫到此,我嗚咽了。像我這塊不可雕的朽木,居然活到了九十歲,而能寫出·真·正的兒童文學的作家金近卻不幸早逝了!
我不是以兒童文學作者的身份和心情來寫這篇“悼念”的。因為我不配做一個兒童文學作家。我的那本《寄小讀者》,因為離開了兒童,越寫越“文”,到了隻可“靜讀”不能“朗誦”的地步!因為朗誦出來,兒童一定聽不懂。不像金近,他是一個不但熱愛兒童,而且理解兒童的作家,他寫的作品都是對小孩子說的大白話!1990年10月23日從“随”字想起的兩段謎語《文彙報》記者讓我寫“随筆”二字,我忽然想起一段謎語:謎面是:“上有一半,下有一半,中空一半,除去一半,還有一半。”猜一個字。這個謎語大概是我十歲左右在家塾附學時,一位堂哥哥講出要我們猜的,他是從書上看來的。我們七八個孩子在紙上畫來畫去,誰也猜不出來。後來他向我們公開了,說:“就是‘胗’字”。說來還真有意思!“上有一半”意思是:上頭是“有”字的一半,是“”;“下有一半”,意思是:下面也是“有”字的一半,是“月”;“中空一半”,是:當中是“空”字的一半,是“工”;“除去一半”,是“除”字去了一半,是“阝”;“還有一半”是“還”字有一半是“辶”;把這些一半拼起來,就是“胗”字。不到十歲的我,就是因為這段謎語,而把“胗”字,牢牢記住了。
猜謎真有意思,記得我在大學二年級時,大概廿一歲左右吧,有一次我的大弟的同學向他提出一段《西廂記》故事的謎語,叫他猜《孟子》裡的一句話。謎面是:“普救寺,草離離,空花園,或借栖,夫人有病頭難起,一炷香,蔔神祗,薄暮日沉西,雖有約,負佳期,張生長别離,錯認了白馬将軍至矣。”我對《孟子》不熟,而我的二弟(十四歲)那時正在中學裡,背誦《孟子》,他想來想去說:“謎底一定是‘晉國天下莫強焉’。”我們細細一對一想,都拍起掌來!1990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