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芹集》序 黃 裳 / 作
關燈
小
中
大
是十分豐富的。
現在僅就地志、文集、筆記……這一角落而論,恐怕就沒有人能報得出一筆總帳,更不用說泛覽一過了。
我相信,這中間是包含着大量直接間接與《紅樓夢》有關的資料的。
《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這就要求我們以百科全書式的研究方法對待。
說“紅學”是“曹學”,是目光過于褊淺了。
大規模的開墾發掘,能帶來怎樣的收獲,是無法懸揣的。
正如開采一座包含了多種稀有金屬的共生礦,經過篩選、分離,無一不是有用的資材。
這種規模的研究工作,過去是無法想象的,這不是一二學人用“白首窮經”的方法所能做到的。
在今天,就不隻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了。
可能有人會懷疑,這樣一來,豈非更将泛濫而不可收拾?其實這是用不着擔心的,不會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我們得到的将是一部燦爛的文化史、社會史,它将幫助我們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紅樓夢》和它的作者曹雪芹。
照我看,這隻能是唯一的途徑。
有一件事,記得是五十年前汝昌和我就采取了相同的立場的,那就是對高鹗為《紅樓夢》添加的狗尾的态度。
而這立場直到今天也還沒有變。
小說以一百二十回本傳世,是二百年來的既成事實。
高鹗給了小說一個悲劇的結局,姑不論“蘭桂齊芳”那些混帳話,也應該說是難得的。
不過這裡有一個科學态度與真實性的問題。
假的總是假的,不論挂着羊頭的狗肉行銷了若幹年,它到底不是羊肉。
因此,每逢讀到某些論《紅樓夢》的洋洋灑灑的論文,一旦發現它引用了後四十回的文字作為分析論斷的依據,就廢書不觀了。
因為首先在科學态度上作者就已陷入了進退失據的地位,這樣得出的結論,到底要由曹雪芹還是高鹗來承當?或按三與一之比計算份額?除了流行的百二十回本就還有《紅樓圓夢》、《續夢》……等不計其數的續作,這些作者似乎也有要求評論家予以考慮的權利。
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俞平伯先生寫定“八十回校本”,将高續四十回作為附錄放在後面的辦法是合适的,也是通情達理的。
盡管許多人為高鹗提出過許多辯護的理由,但到底改變不了事物的本質。
研究者不首先分清真僞的界限,終将無法得出符合實際的科學結論。
司馬遷說過,“文王囚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這可能是我國最早涉及生活與創作關系的有名見解,真不能不使我們佩服。
可是比起文王、孔丘、屈原……韓非來,曹雪芹的生活經曆可是豐富複雜得多了。
他有幸比他的前輩們遲兩千年出世,社會已經大大地向前發展了。
他看到的是一個五彩缤紛的封建末世,經曆的是變幻多采、寒溫異态的世相人情。
這許多都不是他的前輩所能比拟的。
曹雪芹和屈原一樣,也發出了他的無數“天問”,不過他沒有把回答寫成詩,而是一部《紅樓夢》。
研究者的重要任務是追尋曹雪芹作出了一系列怎樣的答案,和他為什麼要作出這樣而不是那樣的答案。
研究工作的前提應該是首先設法弄清在曹雪芹的頭腦裡到底存在着怎樣的問題。
至于他怎樣将答案通過形象、故事表達出來,那是文學評論家的事情了。
以上所說,看來無非也還是一堆空話。
五十年匆匆過去了。
回想當年熱烈讨論、争辯的光景,還依稀如昨。
可是汝昌經過了長期艱難的跋涉,卻已很跨出了幾步。
自然不能說他是筆直地前進的,人間又哪能有這等事。
但終于走出了一段路,基本的方向也沒有大錯。
這是值得高興的,也是我雖然慚愧到底還是說出了這一堆空話的原因。
一九八二·二·二八
現在僅就地志、文集、筆記……這一角落而論,恐怕就沒有人能報得出一筆總帳,更不用說泛覽一過了。
我相信,這中間是包含着大量直接間接與《紅樓夢》有關的資料的。
《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這就要求我們以百科全書式的研究方法對待。
說“紅學”是“曹學”,是目光過于褊淺了。
大規模的開墾發掘,能帶來怎樣的收獲,是無法懸揣的。
正如開采一座包含了多種稀有金屬的共生礦,經過篩選、分離,無一不是有用的資材。
這種規模的研究工作,過去是無法想象的,這不是一二學人用“白首窮經”的方法所能做到的。
在今天,就不隻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了。
可能有人會懷疑,這樣一來,豈非更将泛濫而不可收拾?其實這是用不着擔心的,不會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我們得到的将是一部燦爛的文化史、社會史,它将幫助我們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紅樓夢》和它的作者曹雪芹。
照我看,這隻能是唯一的途徑。
有一件事,記得是五十年前汝昌和我就采取了相同的立場的,那就是對高鹗為《紅樓夢》添加的狗尾的态度。
而這立場直到今天也還沒有變。
小說以一百二十回本傳世,是二百年來的既成事實。
高鹗給了小說一個悲劇的結局,姑不論“蘭桂齊芳”那些混帳話,也應該說是難得的。
不過這裡有一個科學态度與真實性的問題。
假的總是假的,不論挂着羊頭的狗肉行銷了若幹年,它到底不是羊肉。
因此,每逢讀到某些論《紅樓夢》的洋洋灑灑的論文,一旦發現它引用了後四十回的文字作為分析論斷的依據,就廢書不觀了。
因為首先在科學态度上作者就已陷入了進退失據的地位,這樣得出的結論,到底要由曹雪芹還是高鹗來承當?或按三與一之比計算份額?除了流行的百二十回本就還有《紅樓圓夢》、《續夢》……等不計其數的續作,這些作者似乎也有要求評論家予以考慮的權利。
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俞平伯先生寫定“八十回校本”,将高續四十回作為附錄放在後面的辦法是合适的,也是通情達理的。
盡管許多人為高鹗提出過許多辯護的理由,但到底改變不了事物的本質。
研究者不首先分清真僞的界限,終将無法得出符合實際的科學結論。
司馬遷說過,“文王囚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這可能是我國最早涉及生活與創作關系的有名見解,真不能不使我們佩服。
可是比起文王、孔丘、屈原……韓非來,曹雪芹的生活經曆可是豐富複雜得多了。
他有幸比他的前輩們遲兩千年出世,社會已經大大地向前發展了。
他看到的是一個五彩缤紛的封建末世,經曆的是變幻多采、寒溫異态的世相人情。
這許多都不是他的前輩所能比拟的。
曹雪芹和屈原一樣,也發出了他的無數“天問”,不過他沒有把回答寫成詩,而是一部《紅樓夢》。
研究者的重要任務是追尋曹雪芹作出了一系列怎樣的答案,和他為什麼要作出這樣而不是那樣的答案。
研究工作的前提應該是首先設法弄清在曹雪芹的頭腦裡到底存在着怎樣的問題。
至于他怎樣将答案通過形象、故事表達出來,那是文學評論家的事情了。
以上所說,看來無非也還是一堆空話。
五十年匆匆過去了。
回想當年熱烈讨論、争辯的光景,還依稀如昨。
可是汝昌經過了長期艱難的跋涉,卻已很跨出了幾步。
自然不能說他是筆直地前進的,人間又哪能有這等事。
但終于走出了一段路,基本的方向也沒有大錯。
這是值得高興的,也是我雖然慚愧到底還是說出了這一堆空話的原因。
一九八二·二·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