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公邀我進燕都

關燈
老至羞談高與荊,他人串戲我觀燈。

     封神有傳龍須虎一手一足蓋半人也,水浒無名天酒星。

     死所知乎春水皺,生還遂了泰山輕。

     此書十幾年前著,不得其平劍尚鳴。

     還有一首詩,我寫入了随筆小文中,因此詩珍貴,特重錄在此: 客不催租亦敗吟,出門始覺早春深。

     經旬走筆足紅意,半晌坐花心綠陰。

     山鳥可呼杯底語,我書恨待卷中尋。

     不知榆葉梅誰似:漫拟迎探薛史林。

     不看詩題,不知所吟何義——題目是:“春日撰紅文未竟。

    偶攜《新證》登香山,置酒,對榆葉梅讀之,用雪芹郊行韻,寄汝昌詩兄。

    ” 這真是千古第一奇題奇句。

     奇在何處?你看他字字句句,一心離不開《紅樓夢》,雖不必說他這是“奇懷道韻”,也夠得上一個“風流文采”了。

    大約從乾隆年以來,無人在那樣一種情景之下寫出過那麼一首詩來。

     詩之奇,還在于他的字法句法,迥異于一般“詩作”的平庸陳舊,俗套常言;而是擺脫老調,力創新文——走的是宋詩一路。

    隻讀唐詩的人是不大習慣、“接受不了”的。

     例如,“走筆”與“坐花”成為妙對。

    “走筆”還可見今人猶有會用這種傳統漢文的;至于“坐花”,那就“瞠目結舌”,茫然不知所雲——遑論其味了。

     說到這兒,不妨多贅幾句。

    漢字語文之妙谛,隻讀“白話文”尤其是隻讀“翻譯文學”的“洋式中文”的人,幾乎已經難以理解領會了,這是堪憂的文化大問題。

    今日教學生“語法”,搬的是外文的“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前者後跟“受事”“賓詞”,後者絕對不可!然而,這兒“走”和“坐”恰恰就是“違背”而“不通”的用法! 其實,這就是漢字的“個性”,不要硬拿外文來“框”他。

    比如“程門立雪”、“空堂坐雨”,你說這“立”這“坐”是什麼“動詞”?誰是它的“賓詞”?東坡詩“不知江柳已搖村”——柳怎麼能“搖動”一處“村莊”?……唉呀,中國話可真“麻煩”呀!…… 若說此皆文人墨客之事也,那麼鄉下老農就說“人睡腿,狗睡嘴”。

    請問這“睡”又是什麼“動詞”? 好了。

    聶老的“坐花”太有詩趣詩味了。

    ——“坐花”奇不奇?難道你以為他是“坐”在榆葉梅之“枝頭”上嗎? 然後,你再看那一“足”一“心”,尤其絕妙詩人字法。

     這兒有巧用。

    “足”本可作“足成”、“補足”之動詞用;但他故意以“心”對仗之(都是人體部位名稱),而“心”在這兒就不是“名”而轉為“動”了。

     “心綠陰”,是寫心境感受。

    漢語文的“活”而不死,多屬此例。

     聶老此詩,是全在他表現他的“紅學探佚學”的熱情與癡情的。

     在此,容我說幾句“探佚”之來由吧—— “探佚”者,是研索《紅樓夢》原著八十回後已然迷失的“後半部”的内容情況的學科,已形成一門專學,其來源甚早,清代已有不少傳聞記載,但立科命名,是我與梁歸智教授的事。

    聶老那時尚無此名此學的确立,所以他說的“足紅意”,就是指“要把雪芹《紅》書的佚書找回來”——“足”是“完足”之義。

     拙著初版《紅樓夢新證》中有一專節申論此義,并從脂批中爬梳出幾十條“佚文”的線索。

    此是第一次較為全面系統的探佚工作,發生了很大影響。

    當時楊霁雲、聶老諸位甚至逐步從《水浒》研究而專門移向了這門新學。

     這就是他那首詩的背景。

    聽說,他病重住院而逝世之前,心心念念的就還是“足紅意”的未能完成,抱恨而長行了!言念及此,不勝悼惜之情。

     聶老晚期是三件大事:探佚,寫詩,習書法。

    探佚有少量得以發表的遺迹。

    詩是一概七律體,嚴格詩律對仗,精彩時現!記得的有題雪芹小像,祝馮雪峰六十壽(十首),皆稱珍品。

     他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學者、詩人,可惜志業難酬,“紅意”竟未得“足”,此乃中國一大文化學術損失。

     他是我的知音,也受我的治《紅》、嗜詩、愛字的影響 。

     據我所知,聶老的詩,已出版了兩種集子,後出的詩篇多得很,但也不全。

    評者大抵從他的詩格之奇而着眼,我則願意多體會一些詩心的細緻精妙之處,如上文所舉,“走”與“足”在一起,“坐”與“心”在一起,便又起了更豐富的“詩心匠意”之美的作用——這是詩人的個性獨到,也是中華漢文的特性奇妙之難與倫比。

    不明此義,便會隻以外國理論的眼光來論事賞“音”了,幾何不成為隔靴搔癢乎! 我寫過懷念聶老之文,感受他對我的知己之情愫。

    今複寫此文者,重點與舊文不同,非重複而絮絮不休也。

     詩曰: 兄雲“三耳”是知音, 贈我詩篇意最深。

     《水浒》罷研紅學摯, 香山梅下細思尋。

     十九年前筆自奇, 驚看卷首寄言辭。

     想見當年豪俠氣, 檢書看劍一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