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與冷語
關燈
小
中
大
——異議不是年表排的是非正誤的問題,卻變成了排年表根本不可能的表态。
三、他行文的口吻顯得很特别,頗帶酸氣。
俞先生的心理活動,我始終理解不透。
這兒,就又要提到魯迅先生——提他不是說他與我有什麼關系(他未及見到拙文),而是應該說明:這位大師在《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說》中專論《紅樓夢》時也采用了“年表”! 這在此書的初版兩卷本裡,十分鮮明,現行本是後來删去了,以故很多人也不知曉。
有趣的而且重要的是年表的形式雖删,“精神”仍在,并未消失。
證據就是先生在叙論中 說道: 乾隆中(一七六五年頃),有小說曰石頭記者忽出于北京,曆五六年而盛行。
然皆寫本,以數十金鬻于廟市。
其本止八十回…… 我早時初讀先生此語,就心想:那“曆五六年而盛行”是怎麼得知的?定有依據。
及見未删本的年表,方知這都是那表中所列的年次。
附帶一言:先生在此書中運用“年表”,亦非一例,如第二十一篇《明之拟宋市人小說及後來選本》中,即有年表一幅——盡管那非關作者,而治學精神是一緻的。
魯迅先生為何後來又将第二十四篇之年表删去?沒見有誰舉示理由。
若假想是因為“年表”中有參用小說人物與作者混同、即犯“自傳說”之嫌,我難以苟同,因為他始終認為曹雪芹是寶玉的“模特”,“整個兒的進了小說”! 這樁小說史重大公案,還有待高明碩學做出研究講解。
至于我,承蒙胡、俞兩位先生見教,雖有熱冷之分,我同樣感荷不忘。
這是因為,沒有他們的鼓舞與迎頭冷水潑來,就不會激發我走上紅學之路,而且百折不撓。
那時我心裡有一句話:“我一定要将年表做出來給你看!” 于是,我由學“洋文”轉入了學“紅文”,直至今天;《紅樓夢新證》乃此誓言之結果也。
很清楚:《新證》正是一部“特大年表”,豈有他哉。
詩曰: 多感迎頭語意冰,一瓢冷水亦多情。
洋文寡味紅文好,年表排來幸已成。
[附記] 俞先生于1954年2月給他的老師知堂的一封信劄中有兩處提到我:一是說“……‘舊時真本’《紅樓》的系續書之一,決非原作。
……汝昌君好奇之過耳。
……”二是說我主張雪芹卒于癸未(乾隆二十八年)和旗籍滿洲包衣之說“亦是錯誤的”。
謹按:前者之出處,不止《續閱微草堂筆記》,類似之記載頗可互證;且我也曾表示過:縱非原著,也當出于知情者依據雪芹之本意而撰作,非一般不相幹的“續書”“仿作”者所能想象而至。
後者實因他主張“壬午說”,遂斷癸未為“錯誤”,不留商讨餘地了。
近來學者不乏新意,如李奉佐先生在貴州《紅樓》即發文為“癸未說”做出補證,具有學術說服力。
可惜俞先生已不及見矣。
旗籍問題,早已無人再信“漢軍”。
俞先生函告知堂可去閱看的文章,是指他在《文學遺産》創刊号上發文,率先批評拙著《新證》的那種意見,口氣十分自信。
三、他行文的口吻顯得很特别,頗帶酸氣。
俞先生的心理活動,我始終理解不透。
這兒,就又要提到魯迅先生——提他不是說他與我有什麼關系(他未及見到拙文),而是應該說明:這位大師在《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說》中專論《紅樓夢》時也采用了“年表”! 這在此書的初版兩卷本裡,十分鮮明,現行本是後來删去了,以故很多人也不知曉。
有趣的而且重要的是年表的形式雖删,“精神”仍在,并未消失。
證據就是先生在叙論中 說道: 乾隆中(一七六五年頃),有小說曰石頭記者忽出于北京,曆五六年而盛行。
然皆寫本,以數十金鬻于廟市。
其本止八十回…… 我早時初讀先生此語,就心想:那“曆五六年而盛行”是怎麼得知的?定有依據。
及見未删本的年表,方知這都是那表中所列的年次。
附帶一言:先生在此書中運用“年表”,亦非一例,如第二十一篇《明之拟宋市人小說及後來選本》中,即有年表一幅——盡管那非關作者,而治學精神是一緻的。
魯迅先生為何後來又将第二十四篇之年表删去?沒見有誰舉示理由。
若假想是因為“年表”中有參用小說人物與作者混同、即犯“自傳說”之嫌,我難以苟同,因為他始終認為曹雪芹是寶玉的“模特”,“整個兒的進了小說”! 這樁小說史重大公案,還有待高明碩學做出研究講解。
至于我,承蒙胡、俞兩位先生見教,雖有熱冷之分,我同樣感荷不忘。
這是因為,沒有他們的鼓舞與迎頭冷水潑來,就不會激發我走上紅學之路,而且百折不撓。
那時我心裡有一句話:“我一定要将年表做出來給你看!” 于是,我由學“洋文”轉入了學“紅文”,直至今天;《紅樓夢新證》乃此誓言之結果也。
很清楚:《新證》正是一部“特大年表”,豈有他哉。
詩曰: 多感迎頭語意冰,一瓢冷水亦多情。
洋文寡味紅文好,年表排來幸已成。
[附記] 俞先生于1954年2月給他的老師知堂的一封信劄中有兩處提到我:一是說“……‘舊時真本’《紅樓》的系續書之一,決非原作。
……汝昌君好奇之過耳。
……”二是說我主張雪芹卒于癸未(乾隆二十八年)和旗籍滿洲包衣之說“亦是錯誤的”。
謹按:前者之出處,不止《續閱微草堂筆記》,類似之記載頗可互證;且我也曾表示過:縱非原著,也當出于知情者依據雪芹之本意而撰作,非一般不相幹的“續書”“仿作”者所能想象而至。
後者實因他主張“壬午說”,遂斷癸未為“錯誤”,不留商讨餘地了。
近來學者不乏新意,如李奉佐先生在貴州《紅樓》即發文為“癸未說”做出補證,具有學術說服力。
可惜俞先生已不及見矣。
旗籍問題,早已無人再信“漢軍”。
俞先生函告知堂可去閱看的文章,是指他在《文學遺産》創刊号上發文,率先批評拙著《新證》的那種意見,口氣十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