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雪芹
關燈
小
中
大
平生苦慕曹雪芹的人品才思,五十年來北京城裡城外,遍求他的蹤影,哪怕是一點蛛之絲馬之迹也好,足慰渴想。
這些經曆,我大部分寫入了《文采風流第一人——曹雪芹傳》中,如今難以(也不必)再講。
香山一帶渺茫的“傳說”初時發生在健銳營,而大軍營與“薜蘿門巷足煙霞”、“衡門僻巷愁今雨”、“山村不見人,夕陽寒欲落”的景境無法牽合。
以後吳恩裕先生也轉向了南辛莊杏石口那方向去了,此說與王文志老人的“香山後街”實地見聞所印證相符,也與萬安山法海寺出家之傳說巧合。
城裡隻有一個右翼宗學(西城石虎胡同)是可信的有關地點。
曾因修蓋民族大廈而将要拆除,得群衆民意反映,我以急件向中央呼請保留,蒙準,幸存。
後來發現了檔案,記載雪芹幼時自南京返北京時,曾住崇文門蒜市口的一處原為空房的院子裡,院内共房屋17間半。
于是,熱心的人士就在那地方尋找這個故居的珍貴遺址。
尋找的結果出現兩說:一謂此院即蒜市口西街北的16号院,後改新門牌207号。
根據《乾隆京城全圖》所繪,此院共房21間而非“17間半”;一謂在此稍東的街南,卻有一院,數其房屋,有18間而一間特大,合一間半的面積——正為17間半。
故雪芹故居當在此處。
最近的情況:那一帶因街道改造,舊房皆将拆除。
熱心的人士出來籲請保留——但不提兩說,隻言207号。
從去年以來,承蒙崇文區的人民政協領導多次登門見訪,征詢拙見。
我當時的回答,大意是以下三點:(1)故居究在何院,已有二說;(2)兩院各陳理據,應研究何方理據較為充分;(3)既一時難定,則建議保留一條“文化旅遊街”,即由蒜市口西端起,經此東西走向的短街,到向東南拐大彎處(地名曰“大石橋”與“北河槽”、“南河槽”之轉折點),然後向東南不太遠即卧佛寺(妙音寺),乃雪芹貧困寄居之所(齊白石老人曾親訪、繪畫、題詩)。
由此鄰又即明末抗清名将烈士袁督師(崇煥)的墓園;再東南又連接上萬柳堂、夕照寺等古迹名勝。
這條線足可代表崇文區的文化曆史之底蘊深厚。
我這建議,本身是不無可取的,但實際上已無可能,因為售地開發的合同并不包括如此“出格”的舉措之餘地。
目下剩下的這個籲請保留一個“故居”小院,已屬分外之想,還不知得允與否呢。
這一點崇文區政協在談話中已流露得十分清楚。
話不絮煩,簡而叙之,中經許多環節,如會議、報紙宣傳、電視播放……頗曾成為“熱點”話題。
後來《北京日報》發一篇記者署名文章,首出揭示:宣傳的“207”說法不是惟一的見解,擺出了切磋讨論的不同意見。
這
這些經曆,我大部分寫入了《文采風流第一人——曹雪芹傳》中,如今難以(也不必)再講。
香山一帶渺茫的“傳說”初時發生在健銳營,而大軍營與“薜蘿門巷足煙霞”、“衡門僻巷愁今雨”、“山村不見人,夕陽寒欲落”的景境無法牽合。
以後吳恩裕先生也轉向了南辛莊杏石口那方向去了,此說與王文志老人的“香山後街”實地見聞所印證相符,也與萬安山法海寺出家之傳說巧合。
城裡隻有一個右翼宗學(西城石虎胡同)是可信的有關地點。
曾因修蓋民族大廈而将要拆除,得群衆民意反映,我以急件向中央呼請保留,蒙準,幸存。
後來發現了檔案,記載雪芹幼時自南京返北京時,曾住崇文門蒜市口的一處原為空房的院子裡,院内共房屋17間半。
于是,熱心的人士就在那地方尋找這個故居的珍貴遺址。
尋找的結果出現兩說:一謂此院即蒜市口西街北的16号院,後改新門牌207号。
根據《乾隆京城全圖》所繪,此院共房21間而非“17間半”;一謂在此稍東的街南,卻有一院,數其房屋,有18間而一間特大,合一間半的面積——正為17間半。
故雪芹故居當在此處。
最近的情況:那一帶因街道改造,舊房皆将拆除。
熱心的人士出來籲請保留——但不提兩說,隻言207号。
從去年以來,承蒙崇文區的人民政協領導多次登門見訪,征詢拙見。
我當時的回答,大意是以下三點:(1)故居究在何院,已有二說;(2)兩院各陳理據,應研究何方理據較為充分;(3)既一時難定,則建議保留一條“文化旅遊街”,即由蒜市口西端起,經此東西走向的短街,到向東南拐大彎處(地名曰“大石橋”與“北河槽”、“南河槽”之轉折點),然後向東南不太遠即卧佛寺(妙音寺),乃雪芹貧困寄居之所(齊白石老人曾親訪、繪畫、題詩)。
由此鄰又即明末抗清名将烈士袁督師(崇煥)的墓園;再東南又連接上萬柳堂、夕照寺等古迹名勝。
這條線足可代表崇文區的文化曆史之底蘊深厚。
我這建議,本身是不無可取的,但實際上已無可能,因為售地開發的合同并不包括如此“出格”的舉措之餘地。
目下剩下的這個籲請保留一個“故居”小院,已屬分外之想,還不知得允與否呢。
這一點崇文區政協在談話中已流露得十分清楚。
話不絮煩,簡而叙之,中經許多環節,如會議、報紙宣傳、電視播放……頗曾成為“熱點”話題。
後來《北京日報》發一篇記者署名文章,首出揭示:宣傳的“207”說法不是惟一的見解,擺出了切磋讨論的不同意見。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