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夢新證 》 的前後左右
關燈
小
中
大
負責人)有意邀請,特煩函商。
我雖也喜歡成都,到底更願回京,于是答應了。
該社總社長是馮雪峰,副領導是巴人(王任叔),主管“古典”之事(另有樓适夷則主管魯迅、翻譯等編室)。
故調我是由當時中宣部特電川大,而川大不放行,傳出風聲:“外文系即使不辦了(當時學生不願學英語了),中文系也請留。
并且即可晉升副教授……” 後聞特調電已至再至三,川大校長彭迪先方說:“再不放他,就是不服從中央命令了!”并召見我,囑我回京後仍然關心川大的事業。
我于1954年春末,穿三峽而北返,放棄了高校的副教授,當了一名可憐的編輯。
入社之後,聶绀老交付的第一件工作是“恢複”已出之《三國演義》中的題詠詩(聶雲:毛主席見該社所校印的《三國》盡删其中“後人有詩歎曰”等大量詩句,說這不行,要恢複!對此我另有專文叙及了,今不重複)。
此事完成,即命組成一個專組,專門整校一部新版佳本《紅樓夢》。
因這件工作甚合我的平生大願,故很高興,即訂出計劃,交上去了,聶老等也點了頭,立待執行。
當時我被安排在一樓,與舒蕪同室辦公。
一日,舒蕪忽從二樓聶處(聶獨一屋,生活與辦公皆在其間,不另坐班)回室,推門進來,向我傳達指示:領導有話,新版《紅樓》仍用“程乙本”,一字不許改——實在必須變動的(如顯誤、難通等原有的訛誤字)也要有校勘記,交代清楚。
舒蕪話很簡潔,面無表情,此外無一字閑言。
我雖書生氣十足,卻也直觀意識到事情大不簡單;而且,聶公對此,從頭到尾,絕無片言向我直接傳示與解釋(這與他給我的任務恰恰相反!)。
我初到不久之人,一切不明真相實際,與聶老交又不深,故此總未敢向他請問一句——這都是怎麼一回事?! 此事于我,至今還是一個大謎。
我隻好服從命令,做我最不願做的“校程乙”工作。
很久以後,漸漸得聞,原來“人文社”調我也有原因:該社所出的頭版《紅樓夢》,是采了亞東圖書館的(胡适考證、陳獨秀序)程乙本,本已是一個不甚好的“雜校本”,又經當時負責的編輯汪靜之“整”了一番,不知怎麼弄的,反正是問題不少;俞平伯看了,很有意見,就向胡喬木提出批評。
胡據俞說,又批了“人文社”。
這下子,社之有關領導、負責人等吃不住了,據雲在内部和公開的會上,做了檢讨。
這樣,當然心裡窩着氣,又無善策——才想要調我來“重整旗鼓”。
未料此策失靈,也不知怎麼反複決策:硬命令堅持那個“程乙本”。
再說說我這“紅人”的事—— 大約我剛返京華,《文學遺産》創刊版在報上問世了,其第一篇是俞平伯的大文,對《新證》提出批評,記得其要點之一是說曹雪芹還是“漢軍”,而拙考謂為“内務府包衣人”,皇家奴籍是“周君标新立異”,是“錯”的,雲雲。
約在1948年,俞平伯已為《圖書》撰文發表,大意表示兩點:一、自己無有新意;二、如照周文所考生年,則“自傳說”即不複能成立了,雲雲。
我也發了一文,指出胡氏反響雖隻同意“一半”,但對此題之讨論表現了很大熱情。
随後,又有署名“粟豐”的批評文章,大意是說我的觀點不正确,對“寫實”的概念有不同見解(魯迅早就提出的“正因寫實,轉成新鮮”一義,加上雪芹原文“實錄其事”等等,我很強調芹書與西方虛構小說不同,而這是它“自傳性”的基本因素,似乎粟文意在必須“集中概括”、“典型化”才對)。
以後,《文學遺産》及其《增刊》還有其他鴻文續予批貶。
我這部“走紅”為時甚暫的“大著”由此逐步褪色——走向了“灰黑”。
聶老函邀時,由該社重印《新證》(給高酬)是一個許諾條件。
但事勢發展後,再也不提這一協議了。
我剛回京,首次見聶老,就對我說:《新證》出後,毛主席看了……此事我不敢深問,但相信這不會是訛傳。
如今證實,見徐中遠著《毛澤東讀評五部古典小說》(華文出版社,1997年1月版),有兩處提到《新證》。
我之所知,限于此一句傳聞,這對我此後的“命運”影響如何?也不深知,無從探究。
但當年下半年,批俞批胡運動就逐步展開而升級了,我很快變成了“資産階級胡适派唯心主義”的“繁瑣考證”的典型代表,批判文章越來越兇,有一篇說我“比胡适還反動”! 我由“紅”變“黑”了。
爾時我年方三十四歲,哪裡經過(理解)這麼複雜而嚴峻的“形勢”,吓得驚魂不定,而另一方面,我怎麼也想不通自己的純學術著述到底具有何種大逆不道的“極端反動性”。
雖然我已被“批倒批臭”,可是後來方知:美國有一位紅學家叫米樂山(Miller),在其專著中把我叫做“紅色紅學家”。
這真有趣之至。
詩曰: 一證《紅樓》百事叢,當年辛苦倍貧窮。
青衫學子曾何計,異日吹求出巨公。
我雖也喜歡成都,到底更願回京,于是答應了。
該社總社長是馮雪峰,副領導是巴人(王任叔),主管“古典”之事(另有樓适夷則主管魯迅、翻譯等編室)。
故調我是由當時中宣部特電川大,而川大不放行,傳出風聲:“外文系即使不辦了(當時學生不願學英語了),中文系也請留。
并且即可晉升副教授……” 後聞特調電已至再至三,川大校長彭迪先方說:“再不放他,就是不服從中央命令了!”并召見我,囑我回京後仍然關心川大的事業。
我于1954年春末,穿三峽而北返,放棄了高校的副教授,當了一名可憐的編輯。
入社之後,聶绀老交付的第一件工作是“恢複”已出之《三國演義》中的題詠詩(聶雲:毛主席見該社所校印的《三國》盡删其中“後人有詩歎曰”等大量詩句,說這不行,要恢複!對此我另有專文叙及了,今不重複)。
此事完成,即命組成一個專組,專門整校一部新版佳本《紅樓夢》。
因這件工作甚合我的平生大願,故很高興,即訂出計劃,交上去了,聶老等也點了頭,立待執行。
當時我被安排在一樓,與舒蕪同室辦公。
一日,舒蕪忽從二樓聶處(聶獨一屋,生活與辦公皆在其間,不另坐班)回室,推門進來,向我傳達指示:領導有話,新版《紅樓》仍用“程乙本”,一字不許改——實在必須變動的(如顯誤、難通等原有的訛誤字)也要有校勘記,交代清楚。
舒蕪話很簡潔,面無表情,此外無一字閑言。
我雖書生氣十足,卻也直觀意識到事情大不簡單;而且,聶公對此,從頭到尾,絕無片言向我直接傳示與解釋(這與他給我的任務恰恰相反!)。
我初到不久之人,一切不明真相實際,與聶老交又不深,故此總未敢向他請問一句——這都是怎麼一回事?! 此事于我,至今還是一個大謎。
我隻好服從命令,做我最不願做的“校程乙”工作。
很久以後,漸漸得聞,原來“人文社”調我也有原因:該社所出的頭版《紅樓夢》,是采了亞東圖書館的(胡适考證、陳獨秀序)程乙本,本已是一個不甚好的“雜校本”,又經當時負責的編輯汪靜之“整”了一番,不知怎麼弄的,反正是問題不少;俞平伯看了,很有意見,就向胡喬木提出批評。
胡據俞說,又批了“人文社”。
這下子,社之有關領導、負責人等吃不住了,據雲在内部和公開的會上,做了檢讨。
這樣,當然心裡窩着氣,又無善策——才想要調我來“重整旗鼓”。
未料此策失靈,也不知怎麼反複決策:硬命令堅持那個“程乙本”。
再說說我這“紅人”的事—— 大約我剛返京華,《文學遺産》創刊版在報上問世了,其第一篇是俞平伯的大文,對《新證》提出批評,記得其要點之一是說曹雪芹還是“漢軍”,而拙考謂為“内務府包衣人”,皇家奴籍是“周君标新立異”,是“錯”的,雲雲。
約在1948年,俞平伯已為《圖書》撰文發表,大意表示兩點:一、自己無有新意;二、如照周文所考生年,則“自傳說”即不複能成立了,雲雲。
我也發了一文,指出胡氏反響雖隻同意“一半”,但對此題之讨論表現了很大熱情。
随後,又有署名“粟豐”的批評文章,大意是說我的觀點不正确,對“寫實”的概念有不同見解(魯迅早就提出的“正因寫實,轉成新鮮”一義,加上雪芹原文“實錄其事”等等,我很強調芹書與西方虛構小說不同,而這是它“自傳性”的基本因素,似乎粟文意在必須“集中概括”、“典型化”才對)。
以後,《文學遺産》及其《增刊》還有其他鴻文續予批貶。
我這部“走紅”為時甚暫的“大著”由此逐步褪色——走向了“灰黑”。
聶老函邀時,由該社重印《新證》(給高酬)是一個許諾條件。
但事勢發展後,再也不提這一協議了。
我剛回京,首次見聶老,就對我說:《新證》出後,毛主席看了……此事我不敢深問,但相信這不會是訛傳。
如今證實,見徐中遠著《毛澤東讀評五部古典小說》(華文出版社,1997年1月版),有兩處提到《新證》。
我之所知,限于此一句傳聞,這對我此後的“命運”影響如何?也不深知,無從探究。
但當年下半年,批俞批胡運動就逐步展開而升級了,我很快變成了“資産階級胡适派唯心主義”的“繁瑣考證”的典型代表,批判文章越來越兇,有一篇說我“比胡适還反動”! 我由“紅”變“黑”了。
爾時我年方三十四歲,哪裡經過(理解)這麼複雜而嚴峻的“形勢”,吓得驚魂不定,而另一方面,我怎麼也想不通自己的純學術著述到底具有何種大逆不道的“極端反動性”。
雖然我已被“批倒批臭”,可是後來方知:美國有一位紅學家叫米樂山(Miller),在其專著中把我叫做“紅色紅學家”。
這真有趣之至。
詩曰: 一證《紅樓》百事叢,當年辛苦倍貧窮。
青衫學子曾何計,異日吹求出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