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園夢
關燈
小
中
大
見到了他的名字。
至于硯背之銘,乃是市賈所幹的糟糕事——從徐世昌的硯銘中摹來的,又僞托另一名家之款記(記不清了)。
這隻為吳桢之“知名度”不為當時常人所悉,故另造“大名”——卻把一方寶硯給毀了,那僞銘俗刻,大煞風景,令人怅恨! 此硯,可珍也可惜。
——不過,它早被“抄沒”,不知被哪位“革命派”飽入私囊了。
這個小經驗,也教訓我,作考證不是易為之事,必須博學多知,必須于“萬象”中辨審真僞是非的混雜之曆史沉積,方得真理。
舉這個例,為的是說明我的“考據癖”從一開始就喜歡考“人”,因為無論考“文”考“物”,歸根結柢(不是“底”,在他處我一用柢字,必有人給“糾”成底字),都是為了“人”耳。
我第一個考人失敗了。
緊接第二個考人的“人”就是曹雪芹。
所以,我的紅學實際是“曹學”。
此點海外有人譏評過。
他很有識力,沒說錯——隻是他把“紅”、“曹”二學有意地人為割裂(甚至由“并列”引向“對立”),這就識力太不夠了,未免可惜。
說到這裡,想起《北京大學學報》主編龍協濤先生在對我的專訪中提到西方一種文學理論,說作品是“私生子”,即不必究論其父母何人。
這大約是想表明“人類共性”吧?但那理論家恐怕不知天地間還有個中華古國,與“衆”不同——你若把從屈原到魯迅的一切“作品”都當“私生子”而不知其父母,那就連一句話的真義也讀不出了,而何況曹雪芹的“石頭”自“記”或“情僧”自“錄”哉? 我考“人”考上了雪芹公子,認真地說真已“上了瘾”,從1947年到今日今時,一直沒有絲毫的興緻“稍減”,倒是有增無已。
看不上“曹學”的人總覺得研《紅》是“作品本身”、“文學創作”的事,而“曹學”太“多”了,“妨礙”了“作品”雲雲。
您看,這雖沒提“私生子”,可那“理論精神”不正是若即若離、仿佛依稀嗎? 那種理論家論的是西洋文學,人家也許從來就那麼看事情,我們何必多論;至于我們中華,卻專愛對“私生子”的來由發生興趣,特别下功夫為之尋找“父母”,如紅學中的遺民說、納蘭說、常州某孝廉說、“石兄”說、“叔叔”說……最近還續出的又有“曹淵”說、“墨香”說……實可謂蔚為大觀矣,難道惟獨“胡适派”的自傳說就出奇地大逆不道嗎?所以“曹學”也隻是“曹雪芹學”,而不是什麼曹NFDA5、曹碩學……魯迅就是大聲提出“曹雪芹整個兒的進了小說”,“賈寶玉的模特兒是曹雪芹”,這比胡适“明白”、“精确”得多,堪稱光明磊落,也是光風霁月。
他老人家沒有反對“曹學”,也不認為“作品是私生子”。
其實,不少人是從“曹學”得到了一些知識,作為本錢,成為了“紅學家”的——不叫“曹學家”呢!更有些“家”們是從“曹學”偷得了知識見解,寫幾篇文章,裝作内行,而反過來譏評“曹學”,吹求點兒毛疵,顯示自己的高明與正确。
——學風在這兒變成了歪風、惡風。
我的“曹學”之受到譏評,又不僅僅是“脫離了文本(按,也叫‘作品本身’等等)”,還在于我是研究雪芹的整個家族、世系在明、清兩代的遭際與命運。
因為不這樣也懂不了雪芹,也懂不了他的“文本”“本身”。
可是有學者早已笑話拙著《紅樓夢新證》是一部“曹寅年譜”。
可是,“文本本身”說的那些“獨他家接駕四次”、“别講銀子成了土泥”、“兆姓賴保育之恩”、“續琵琶”、“祖父也極愛藏書”……這些“怪話”,卻都須從被譏的“曹寅年譜”中獲得了确解和真谛。
這卻涉及了史學,尤其是清史學、滿學、八旗學、清代的“百科知識”、文化學、氏族學、譜牒學……這些,如果不是那個津海關與“劫收處”使我重返燕園,對我這個不學之人來說都等于零。
為了“曹學”,在那無與倫比的燕大圖書館不但發現了敦敏的詩集與六首明題雪芹的詩,也還檢讀了一千多部圖書,采入《新證》的約有七百餘種。
這些,至今被那些看不上“曹學”的專家們仍在不斷地“引用”——其實不是光明的引用,隻是稗販而已。
《紅樓夢新證》仍然“健在”。
燕京大學雖已并入了北大,燕園之名卻依然日益響亮。
然則,燕園夢者,非夢也。
豈不信哉? 詩曰: 柳影中涵綠鬓姿,湖波如舊認漣漪。
紅樓一證何雲夢,天地長留大話題。
庚辰五月三十日,高溫40度寫完
至于硯背之銘,乃是市賈所幹的糟糕事——從徐世昌的硯銘中摹來的,又僞托另一名家之款記(記不清了)。
這隻為吳桢之“知名度”不為當時常人所悉,故另造“大名”——卻把一方寶硯給毀了,那僞銘俗刻,大煞風景,令人怅恨! 此硯,可珍也可惜。
——不過,它早被“抄沒”,不知被哪位“革命派”飽入私囊了。
這個小經驗,也教訓我,作考證不是易為之事,必須博學多知,必須于“萬象”中辨審真僞是非的混雜之曆史沉積,方得真理。
舉這個例,為的是說明我的“考據癖”從一開始就喜歡考“人”,因為無論考“文”考“物”,歸根結柢(不是“底”,在他處我一用柢字,必有人給“糾”成底字),都是為了“人”耳。
我第一個考人失敗了。
緊接第二個考人的“人”就是曹雪芹。
所以,我的紅學實際是“曹學”。
此點海外有人譏評過。
他很有識力,沒說錯——隻是他把“紅”、“曹”二學有意地人為割裂(甚至由“并列”引向“對立”),這就識力太不夠了,未免可惜。
說到這裡,想起《北京大學學報》主編龍協濤先生在對我的專訪中提到西方一種文學理論,說作品是“私生子”,即不必究論其父母何人。
這大約是想表明“人類共性”吧?但那理論家恐怕不知天地間還有個中華古國,與“衆”不同——你若把從屈原到魯迅的一切“作品”都當“私生子”而不知其父母,那就連一句話的真義也讀不出了,而何況曹雪芹的“石頭”自“記”或“情僧”自“錄”哉? 我考“人”考上了雪芹公子,認真地說真已“上了瘾”,從1947年到今日今時,一直沒有絲毫的興緻“稍減”,倒是有增無已。
看不上“曹學”的人總覺得研《紅》是“作品本身”、“文學創作”的事,而“曹學”太“多”了,“妨礙”了“作品”雲雲。
您看,這雖沒提“私生子”,可那“理論精神”不正是若即若離、仿佛依稀嗎? 那種理論家論的是西洋文學,人家也許從來就那麼看事情,我們何必多論;至于我們中華,卻專愛對“私生子”的來由發生興趣,特别下功夫為之尋找“父母”,如紅學中的遺民說、納蘭說、常州某孝廉說、“石兄”說、“叔叔”說……最近還續出的又有“曹淵”說、“墨香”說……實可謂蔚為大觀矣,難道惟獨“胡适派”的自傳說就出奇地大逆不道嗎?所以“曹學”也隻是“曹雪芹學”,而不是什麼曹NFDA5、曹碩學……魯迅就是大聲提出“曹雪芹整個兒的進了小說”,“賈寶玉的模特兒是曹雪芹”,這比胡适“明白”、“精确”得多,堪稱光明磊落,也是光風霁月。
他老人家沒有反對“曹學”,也不認為“作品是私生子”。
其實,不少人是從“曹學”得到了一些知識,作為本錢,成為了“紅學家”的——不叫“曹學家”呢!更有些“家”們是從“曹學”偷得了知識見解,寫幾篇文章,裝作内行,而反過來譏評“曹學”,吹求點兒毛疵,顯示自己的高明與正确。
——學風在這兒變成了歪風、惡風。
我的“曹學”之受到譏評,又不僅僅是“脫離了文本(按,也叫‘作品本身’等等)”,還在于我是研究雪芹的整個家族、世系在明、清兩代的遭際與命運。
因為不這樣也懂不了雪芹,也懂不了他的“文本”“本身”。
可是有學者早已笑話拙著《紅樓夢新證》是一部“曹寅年譜”。
可是,“文本本身”說的那些“獨他家接駕四次”、“别講銀子成了土泥”、“兆姓賴保育之恩”、“續琵琶”、“祖父也極愛藏書”……這些“怪話”,卻都須從被譏的“曹寅年譜”中獲得了确解和真谛。
這卻涉及了史學,尤其是清史學、滿學、八旗學、清代的“百科知識”、文化學、氏族學、譜牒學……這些,如果不是那個津海關與“劫收處”使我重返燕園,對我這個不學之人來說都等于零。
為了“曹學”,在那無與倫比的燕大圖書館不但發現了敦敏的詩集與六首明題雪芹的詩,也還檢讀了一千多部圖書,采入《新證》的約有七百餘種。
這些,至今被那些看不上“曹學”的專家們仍在不斷地“引用”——其實不是光明的引用,隻是稗販而已。
《紅樓夢新證》仍然“健在”。
燕京大學雖已并入了北大,燕園之名卻依然日益響亮。
然則,燕園夢者,非夢也。
豈不信哉? 詩曰: 柳影中涵綠鬓姿,湖波如舊認漣漪。
紅樓一證何雲夢,天地長留大話題。
庚辰五月三十日,高溫40度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