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與生途
關燈
小
中
大
會專人擡了大筐簍挨家收餅,彙齊了送到兵的住處。
我們那時輕易不動白面,隻有雜糧果腹,我記得每次見收餅的來了,那一筐筐大餅遠遠香味撲人,真是“垂涎三尺”。
全鎮以如此“方式”,供養他們,換來一個不好意思動“搶”。
可是我親眼見的事,至今難忘:一個小頭目式的兵或官兒,每日街上閑遛。
老鄰“順發德”家(原是個大店鋪,很興旺過)彼時已然落魄了,在我家對門開一個小攤賣雜貨(小食、糖果之類)謀生NFDA4口。
那個小頭目常常喝得兩眼發紅,路過這小攤,必随手拿着吃,吃完抹嘴就走。
這日,他又來了,照常“行事”,順發德老掌櫃(我們總如此稱呼)忍不住了,不知說了一句什麼,那家夥舉手照定老掌櫃的臉狠狠就打!近旁的人誰也不敢去攔。
打得老掌櫃有淚而無處去哭。
就這樣,一夥一夥地“供養”走了——又來了别的、莫名其“軍号”的散兵流卒。
從頭把白面大餅烙起來! 就這樣,最後的一夥還是演出了一場“大戲”,害得鎮上叫苦而難言。
這一夥,應該說還很受地方“款待”的感動,也頗“客氣”講“禮”:臨散夥了,頭目們把鎮上的幾家頭等商号的掌櫃,包括了振華造紙廠的廠長,當鋪、綢緞布鋪、酒業……的主管人,當然也少不了商會會長,都“請”了去,坦率表示:我們要走了,請貴鎮地方上給籌點兒路費。
聽那口氣,原本不大,被“請”之諸位當場推舉一人,速回商會立即籌措送來——以便“散會放人”。
誰知,他們錯推了一個低能而不義之劣品人,他得放回後隻顧自己“脫災”,并不為大家的安危速去報信…… 那夥人越等越不見“反應”,心虛膽怯,怕事有變(例如報告了某部門,前來包圍捕捉……),再也坐不住了,起身卷挾着那幾位地方首腦實力人物離開沽境一直向南竄去。
事情的“傳奇性”與可悲性,就在這裡—— 從這兒向南流竄,并無去處,二十餘裡就到了小站,而這地方卻是有名的土匪窩,勢力巨大,從無正式軍隊去剿治過——他們不易治,因為其根據地是在舊時大港地區的荒遠“水寨”裡,無法攻入。
這夥多年盤踞為一方惡霸的武裝團夥,人人一個或兩個盒子槍(手槍)挎在腰間,專門向每村富戶綁票勒索巨款,然後到市去吃喝嫖樂。
他們“征服”了一方諸村鎮,惟有我鄉鹹水沽孤城抗戰,苦鬥了二三十年,威名遠振。
他們曾多次集中火力連續進攻突擊,迄未得逞,正在計無所出。
可好,這群流亡散兵卻挾着“人質”自己投來了!——而且這“人質”選得太精了,代表了“鹹水沽這塊難咬的肥肉”!他們大喜若狂。
消息一下子傳遍全鄉,像爆炸之聲震呆了千家萬戶。
商界代表到我家來慰問,說的話我永難忘記—— “……老爺子為全鎮抗匪,苦支苦鬥到今日,不想落到了這一場,萬沒料到,全村的人誰也于心不忍!你們放心,鹹水沽人的心氣兒是齊的,我們把鋪子關了門(即連本帶利全部用盡)也要把他老人家救回來。
” 有人落了淚。
這些話何來?就因家父被當地普選為商會會長(非因他能幹,也不是大商店主,是因與貪污劣紳做鬥争)。
他在危險萬狀中堅毅主持了這個孤城的獨立和安全(别處為了保險,有内奸與土匪通款……)。
我記得一次忽一不相識之人從遠地寄來一張馬占山的相片給家父,意思是可以喻比——馬占山是當年在東北抗日有名的英雄人物,人人盡知。
這個榮耀,盡管比得不一定恰當,卻真實地反映了鄉情民氣。
後來,海河一帶七十二村聯合刻制一方巨匾贈與家父。
那匾是特選的一塊巨大厚重的整樟木,材料罕逢,刻的字是“碩果苞桑”——是用《詩經》上的典:“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個大字是當地舉人蕭赓廷先生的正書,下列七十二村的署名,成為巨觀。
這筆巨款是沽人分幾次才“送齊”,将“人質”贖回的。
沒有一個人為出錢而有過一句怨言。
贖回前,每日必有人前來探詢有無喜訊,表安慰釋憂慮之誠意,或且在舍下守候相伴。
………… 萬言難盡,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我這個村童鄉少年,就是在那般環境和經曆中“長大成人”的——也是從那種種“生活”中盼來了抗戰勝利。
“可熬到了頭——苦盡甘來
我們那時輕易不動白面,隻有雜糧果腹,我記得每次見收餅的來了,那一筐筐大餅遠遠香味撲人,真是“垂涎三尺”。
全鎮以如此“方式”,供養他們,換來一個不好意思動“搶”。
可是我親眼見的事,至今難忘:一個小頭目式的兵或官兒,每日街上閑遛。
老鄰“順發德”家(原是個大店鋪,很興旺過)彼時已然落魄了,在我家對門開一個小攤賣雜貨(小食、糖果之類)謀生NFDA4口。
那個小頭目常常喝得兩眼發紅,路過這小攤,必随手拿着吃,吃完抹嘴就走。
這日,他又來了,照常“行事”,順發德老掌櫃(我們總如此稱呼)忍不住了,不知說了一句什麼,那家夥舉手照定老掌櫃的臉狠狠就打!近旁的人誰也不敢去攔。
打得老掌櫃有淚而無處去哭。
就這樣,一夥一夥地“供養”走了——又來了别的、莫名其“軍号”的散兵流卒。
從頭把白面大餅烙起來! 就這樣,最後的一夥還是演出了一場“大戲”,害得鎮上叫苦而難言。
這一夥,應該說還很受地方“款待”的感動,也頗“客氣”講“禮”:臨散夥了,頭目們把鎮上的幾家頭等商号的掌櫃,包括了振華造紙廠的廠長,當鋪、綢緞布鋪、酒業……的主管人,當然也少不了商會會長,都“請”了去,坦率表示:我們要走了,請貴鎮地方上給籌點兒路費。
聽那口氣,原本不大,被“請”之諸位當場推舉一人,速回商會立即籌措送來——以便“散會放人”。
誰知,他們錯推了一個低能而不義之劣品人,他得放回後隻顧自己“脫災”,并不為大家的安危速去報信…… 那夥人越等越不見“反應”,心虛膽怯,怕事有變(例如報告了某部門,前來包圍捕捉……),再也坐不住了,起身卷挾着那幾位地方首腦實力人物離開沽境一直向南竄去。
事情的“傳奇性”與可悲性,就在這裡—— 從這兒向南流竄,并無去處,二十餘裡就到了小站,而這地方卻是有名的土匪窩,勢力巨大,從無正式軍隊去剿治過——他們不易治,因為其根據地是在舊時大港地區的荒遠“水寨”裡,無法攻入。
這夥多年盤踞為一方惡霸的武裝團夥,人人一個或兩個盒子槍(手槍)挎在腰間,專門向每村富戶綁票勒索巨款,然後到市去吃喝嫖樂。
他們“征服”了一方諸村鎮,惟有我鄉鹹水沽孤城抗戰,苦鬥了二三十年,威名遠振。
他們曾多次集中火力連續進攻突擊,迄未得逞,正在計無所出。
可好,這群流亡散兵卻挾着“人質”自己投來了!——而且這“人質”選得太精了,代表了“鹹水沽這塊難咬的肥肉”!他們大喜若狂。
消息一下子傳遍全鄉,像爆炸之聲震呆了千家萬戶。
商界代表到我家來慰問,說的話我永難忘記—— “……老爺子為全鎮抗匪,苦支苦鬥到今日,不想落到了這一場,萬沒料到,全村的人誰也于心不忍!你們放心,鹹水沽人的心氣兒是齊的,我們把鋪子關了門(即連本帶利全部用盡)也要把他老人家救回來。
” 有人落了淚。
這些話何來?就因家父被當地普選為商會會長(非因他能幹,也不是大商店主,是因與貪污劣紳做鬥争)。
他在危險萬狀中堅毅主持了這個孤城的獨立和安全(别處為了保險,有内奸與土匪通款……)。
我記得一次忽一不相識之人從遠地寄來一張馬占山的相片給家父,意思是可以喻比——馬占山是當年在東北抗日有名的英雄人物,人人盡知。
這個榮耀,盡管比得不一定恰當,卻真實地反映了鄉情民氣。
後來,海河一帶七十二村聯合刻制一方巨匾贈與家父。
那匾是特選的一塊巨大厚重的整樟木,材料罕逢,刻的字是“碩果苞桑”——是用《詩經》上的典:“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個大字是當地舉人蕭赓廷先生的正書,下列七十二村的署名,成為巨觀。
這筆巨款是沽人分幾次才“送齊”,将“人質”贖回的。
沒有一個人為出錢而有過一句怨言。
贖回前,每日必有人前來探詢有無喜訊,表安慰釋憂慮之誠意,或且在舍下守候相伴。
………… 萬言難盡,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我這個村童鄉少年,就是在那般環境和經曆中“長大成人”的——也是從那種種“生活”中盼來了抗戰勝利。
“可熬到了頭——苦盡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