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情說愛
關燈
小
中
大
讀者朋友,編輯先生,乃至家屬親近人,都問我:你為什麼總不寫寫自己的“人生”——所謂愛情的經曆和想法?
這問得有道理,有來由。
每逢此問,我想得不少,可是到底感到極難如願而行之——因為實在不易變成“文字”,更不易成為“文章”。
在這方面,我就更覺得曹雪芹才是真正的了不起,真正的偉大,真正的豪傑英雄,常人是萬難望其項背的。
這事之難,并非一端,實在太複雜,太微妙,太超乎語言之外、文墨之表。
然而最困難的焦點是先得解決一大前提:“愛情”究竟怎麼理解與“界定”? 這個大前提定下來之後,才輪到了随之而生的兩問—— 第一,我有過真正的“愛情”生活經曆與感受嗎? 第二,我有資格寫自己的“愛情”嗎? 我這樣說(推理邏輯式的思索與參悟),懷之已久,總不曾觸及它,原因是什麼?是不知道說出之後,人家能接受否?會不會反生誤解錯認?今日既然“狹路相逢”,逼我非講不可了,我隻好鬥膽說句老實話——如若冒犯了大家,引起“衆怒”,也就顧不得許多,無可奈何了。
我的老實話是:文學“作品”,人生理論,社會倫常,交際關系,演藝“文娛”……朝朝暮暮,口口聲聲,隻聽見一片聲喧,“愛情這”、“愛情那”,好像“真有此事”的一般。
可我私下竊自懷疑:這麼多車載鬥量的“愛情”,有幾分之幾是真正夠得上此詞本義的?核核實,“科學檢驗”一番,恐怕那“數據”就有點兒并非全如人們口中“念念有詞”的那樣子,滿地都是“愛情”了。
一男一女,由于機緣,得以相見、相識、相來往、相談會……有些相投,有點兒喜歡那個人——這就叫愛情嗎?或敬佩,或憐惜,或同情,或關切……積有時日——發生了正常正當的友誼感情——這也就叫什麼“愛情”嗎? 我沒高智慧,對此實在是深深懷疑,常常不解。
假使我之所疑是多餘的錯誤的,那麼跟來的“結論”就成了以下的“定理方式”:凡一男一女,隻要對于另方的人品才能有所欣賞喜悅;凡一男一女,隻要相識相語相交往,就是“愛情”無疑,沒有二說。
我不禁要問:這像話嗎? 如不像話,豈不就應該對這類問題多做些研思讨論,而不可随俗混俗,趁亂添亂。
人類文明社會高度發展了,男女之間的正常關系絕不能是一相交往、一相賞識、一相關切,這就成了“愛情”! 那太令人反感、惡心了。
我還要說一句更“犯衆”的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打倒了,“婚姻不自由”、“包辦”、“硬派”的舊式姻緣反對掉了,進步了的現當代的“自由戀愛”,就真都是“愛情”嗎? 别說假話,别掩飾,别玩弄文詞。
我悅彼色,伊羨我金,打得“火熱”——這也是“愛情”嗎? 我們不要一方面倡導、呼喊、崇奉“愛情”這個好聽的名詞,一方面又把現象實際來糟蹋、亵渎這個神聖純潔的真實義。
愛情應當是對那人的真實的深切的全面了解理解而對之發生的傾慕(魯迅語)與傾倒——全心全身地服了其人,貢獻給其人,為之服務解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愛其人,惜其人,為了其人的利益幸福,一切不計。
所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從這一點說,真愛情往往帶着悲劇性因素,而世俗的“愛情”,核實了卻不過滿足己欲,自我享受,自我“占有”…… 我時常想這些。
我從年輕時就覺得,對這些複雜而微妙的精神境界學問,隻有曹雪芹講得最好,最深,最真。
這其實也是我喜歡研《紅》的一個原因。
社會應當高尚,應當允許男女有友誼,而不要把感情與愛情等同混淆起來。
因為既有了這些未必全對的意念,所以我确實沒有經曆過符合上述标準内涵的“愛情”。
我若亂說一氣,心裡總覺不安。
我隻有過“像是愛情”的一段故事。
我少年時代,所生環境,都絕對沒有男女青年自由“社交”的任何條件。
在講故事之前,也還得略述我自己幼少時對于女性的一些感受的微痕淺迹。
“一陰一陽謂之道”,先聖德哲的話是不會錯的;“異性相吸”,又是科學真理,無論電和人都難逃此律。
我很小時,距離“性的覺醒”之年那還遠得很,說也奇
每逢此問,我想得不少,可是到底感到極難如願而行之——因為實在不易變成“文字”,更不易成為“文章”。
在這方面,我就更覺得曹雪芹才是真正的了不起,真正的偉大,真正的豪傑英雄,常人是萬難望其項背的。
這事之難,并非一端,實在太複雜,太微妙,太超乎語言之外、文墨之表。
然而最困難的焦點是先得解決一大前提:“愛情”究竟怎麼理解與“界定”? 這個大前提定下來之後,才輪到了随之而生的兩問—— 第一,我有過真正的“愛情”生活經曆與感受嗎? 第二,我有資格寫自己的“愛情”嗎? 我這樣說(推理邏輯式的思索與參悟),懷之已久,總不曾觸及它,原因是什麼?是不知道說出之後,人家能接受否?會不會反生誤解錯認?今日既然“狹路相逢”,逼我非講不可了,我隻好鬥膽說句老實話——如若冒犯了大家,引起“衆怒”,也就顧不得許多,無可奈何了。
我的老實話是:文學“作品”,人生理論,社會倫常,交際關系,演藝“文娛”……朝朝暮暮,口口聲聲,隻聽見一片聲喧,“愛情這”、“愛情那”,好像“真有此事”的一般。
可我私下竊自懷疑:這麼多車載鬥量的“愛情”,有幾分之幾是真正夠得上此詞本義的?核核實,“科學檢驗”一番,恐怕那“數據”就有點兒并非全如人們口中“念念有詞”的那樣子,滿地都是“愛情”了。
一男一女,由于機緣,得以相見、相識、相來往、相談會……有些相投,有點兒喜歡那個人——這就叫愛情嗎?或敬佩,或憐惜,或同情,或關切……積有時日——發生了正常正當的友誼感情——這也就叫什麼“愛情”嗎? 我沒高智慧,對此實在是深深懷疑,常常不解。
假使我之所疑是多餘的錯誤的,那麼跟來的“結論”就成了以下的“定理方式”:凡一男一女,隻要對于另方的人品才能有所欣賞喜悅;凡一男一女,隻要相識相語相交往,就是“愛情”無疑,沒有二說。
我不禁要問:這像話嗎? 如不像話,豈不就應該對這類問題多做些研思讨論,而不可随俗混俗,趁亂添亂。
人類文明社會高度發展了,男女之間的正常關系絕不能是一相交往、一相賞識、一相關切,這就成了“愛情”! 那太令人反感、惡心了。
我還要說一句更“犯衆”的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打倒了,“婚姻不自由”、“包辦”、“硬派”的舊式姻緣反對掉了,進步了的現當代的“自由戀愛”,就真都是“愛情”嗎? 别說假話,别掩飾,别玩弄文詞。
我悅彼色,伊羨我金,打得“火熱”——這也是“愛情”嗎? 我們不要一方面倡導、呼喊、崇奉“愛情”這個好聽的名詞,一方面又把現象實際來糟蹋、亵渎這個神聖純潔的真實義。
愛情應當是對那人的真實的深切的全面了解理解而對之發生的傾慕(魯迅語)與傾倒——全心全身地服了其人,貢獻給其人,為之服務解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愛其人,惜其人,為了其人的利益幸福,一切不計。
所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從這一點說,真愛情往往帶着悲劇性因素,而世俗的“愛情”,核實了卻不過滿足己欲,自我享受,自我“占有”…… 我時常想這些。
我從年輕時就覺得,對這些複雜而微妙的精神境界學問,隻有曹雪芹講得最好,最深,最真。
這其實也是我喜歡研《紅》的一個原因。
社會應當高尚,應當允許男女有友誼,而不要把感情與愛情等同混淆起來。
因為既有了這些未必全對的意念,所以我确實沒有經曆過符合上述标準内涵的“愛情”。
我若亂說一氣,心裡總覺不安。
我隻有過“像是愛情”的一段故事。
我少年時代,所生環境,都絕對沒有男女青年自由“社交”的任何條件。
在講故事之前,也還得略述我自己幼少時對于女性的一些感受的微痕淺迹。
“一陰一陽謂之道”,先聖德哲的話是不會錯的;“異性相吸”,又是科學真理,無論電和人都難逃此律。
我很小時,距離“性的覺醒”之年那還遠得很,說也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