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寶钗黛玉的抑揚
關燈
小
中
大
其性格、容貌、言語、舉止、學識、才能無一不佳,合于過去對建家庭中女子的“德、容、言、工”四德兼備的标準。
本書雖肯定黛玉為群芳中的第一人,卻先用第一等的筆墨寫了寶钗,又用什麼筆墨來寫黛玉呢? 作者是用雙管齊下的方法來寫钗黛的,然而這兩枝筆卻能夠有差别,表現作者的傾向來。
雙管齊下并不妨礙他的“一面倒”,反而使這“一面倒”更藝術化,也更加複雜深刻了。
《紅樓夢》有些地方既表示黛玉不如寶钗,卻又要使我們覺得寶钗還不如黛玉,他用什麼方法呢?其一,直接出于作者的筆下;其二,也出于作者的筆下,卻間接地通過寶玉的心中眼中。
先談其二。
請回看上引第五回、第四十九回:一曰“人多謂”,二曰“探春道”,三曰“你們成日家隻說”;“你們”如此,那麼我呢?寶玉也不曾回答這問題。
不妨具體地看寶玉眼中的钗黛。
于黛玉這樣說: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第三回,三二頁) 于寶钗那樣說: 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
(第八回,八三頁) 容貌二人誰美,文章兩句孰佳,不待注解,已分明矣。
再看上引第三十五回,賈母雖然誇贊了寶钗,而寶玉原意是要引起賈母誇贊黛玉的。
寶之于黛,情有獨鐘,意存偏袒,原因本不止一個,有從思想方面來的,如第三十六回:“獨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勸他去立身揚名等話,所以深敬黛玉”是也;有從總角交誼來的,如第五回:“其中因與黛玉同随賈母一處坐卧,故略比别個姊妹熟慣些;既熟慣,則更覺親密”是也;主要的當由于情戀,依本書所載其情戀有前因,從太虛幻境來,亦即所謂“木石盟”、“露淚緣”是也。
在這裡寶玉對钗、黛的看法除一些思想性分的因素外,恐還談不到批判。
我們再看作者的筆下,以牽涉範圍太廣,這裡也隻能談一點,仍從本書的作意說起。
就本書的作意,大觀園中的女子都是聰明美麗的,故有懷念之情,傳人之意,否則他就不必寫“金陵十二钗”了。
寶钗、黛玉為其中的領袖,自更不用說。
但钗黛雖然并秀,性格卻有顯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寶钗曲,黛玉剛而寶钗柔,黛玉熱而寶钗冷,黛玉尖銳而寶钗圓渾,黛玉天真而寶钗世故。
……綜合這些性格的特點,她們不僅是兩個類型而且是對立的;因此她們對所處環境所發生的反應便有了正反拗順的不同,一個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個是它的肖子寵兒。
面對了這樣的現實,在作者的筆下自不得不于雙提并論中更分别地加以批判。
這是本書的傾向性之一。
書中對大觀圓中的人物每有褒貶,以钗黛為首,卻不限于钗黛。
作者借了抑揚褒貶進行批判,對于钗黛有所抑揚。
其揚黛抑钗,他的意思原是鮮明的;因為是小說,不同于一般的論文傳記,于是就有種種的藝術手法,少用直接的評論,多用間接的暗示,從含蓄微露,到叙而不議,以至于變化而似乎颠倒,對黛玉似抑,對寶钗反揚等等。
雖經過這樣曲折的表現,用了如第二回總評所謂“反逆隐回之筆”但始終不曾迷路失向,在二百年來的讀者方面仍然達到了近黛而遠钗;同情黛玉而不喜歡寶钗這類的預期效果,仿佛獅子滾繡球,露出渾身的解數來。
而這些解數圍繞一個中心在轉,不離這“球”的前後左右也。
話雖如此,讀者對作者之意,是否亦有誤會處呢,我想恐也不免。
他的生花之筆,随物寓形,“既因方而為,亦遇圓而成璧”,如黛玉直,《紅樓夢》寫法也因之而多直;寶钗曲,《紅樓夢》寫法也因而多曲。
讀者對寶钗的誤會,也較之黛玉為多。
且誤會似有兩種。
其一種把作者的反語認作真話了,真以為寶钗好,過去評家也有個别如此的。
其另一極端又把反語看得太重、太死闆了,超過了這褒貶應有的限度。
這兩種情況,以第二種更容易發生。
《紅樓夢》的許多筆墨,雖似平淡,卻關于火候,關于尺寸。
作者的寫法真到了爐火純青之候,又如古賦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也。
褒貶抑揚都不難,難在怎樣褒貶怎樣抑揚,今傳續書每若不誤而實甚誤,蓋由于不曾掌握這火候與尺寸故耳。
關于钗黛可談的還很多,下文于說晴雯、襲人時當再提起她們。
本書雖肯定黛玉為群芳中的第一人,卻先用第一等的筆墨寫了寶钗,又用什麼筆墨來寫黛玉呢? 作者是用雙管齊下的方法來寫钗黛的,然而這兩枝筆卻能夠有差别,表現作者的傾向來。
雙管齊下并不妨礙他的“一面倒”,反而使這“一面倒”更藝術化,也更加複雜深刻了。
《紅樓夢》有些地方既表示黛玉不如寶钗,卻又要使我們覺得寶钗還不如黛玉,他用什麼方法呢?其一,直接出于作者的筆下;其二,也出于作者的筆下,卻間接地通過寶玉的心中眼中。
先談其二。
請回看上引第五回、第四十九回:一曰“人多謂”,二曰“探春道”,三曰“你們成日家隻說”;“你們”如此,那麼我呢?寶玉也不曾回答這問題。
不妨具體地看寶玉眼中的钗黛。
于黛玉這樣說: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第三回,三二頁) 于寶钗那樣說: 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
(第八回,八三頁) 容貌二人誰美,文章兩句孰佳,不待注解,已分明矣。
再看上引第三十五回,賈母雖然誇贊了寶钗,而寶玉原意是要引起賈母誇贊黛玉的。
寶之于黛,情有獨鐘,意存偏袒,原因本不止一個,有從思想方面來的,如第三十六回:“獨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勸他去立身揚名等話,所以深敬黛玉”是也;有從總角交誼來的,如第五回:“其中因與黛玉同随賈母一處坐卧,故略比别個姊妹熟慣些;既熟慣,則更覺親密”是也;主要的當由于情戀,依本書所載其情戀有前因,從太虛幻境來,亦即所謂“木石盟”、“露淚緣”是也。
在這裡寶玉對钗、黛的看法除一些思想性分的因素外,恐還談不到批判。
我們再看作者的筆下,以牽涉範圍太廣,這裡也隻能談一點,仍從本書的作意說起。
就本書的作意,大觀園中的女子都是聰明美麗的,故有懷念之情,傳人之意,否則他就不必寫“金陵十二钗”了。
寶钗、黛玉為其中的領袖,自更不用說。
但钗黛雖然并秀,性格卻有顯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寶钗曲,黛玉剛而寶钗柔,黛玉熱而寶钗冷,黛玉尖銳而寶钗圓渾,黛玉天真而寶钗世故。
……綜合這些性格的特點,她們不僅是兩個類型而且是對立的;因此她們對所處環境所發生的反應便有了正反拗順的不同,一個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個是它的肖子寵兒。
面對了這樣的現實,在作者的筆下自不得不于雙提并論中更分别地加以批判。
這是本書的傾向性之一。
書中對大觀圓中的人物每有褒貶,以钗黛為首,卻不限于钗黛。
作者借了抑揚褒貶進行批判,對于钗黛有所抑揚。
其揚黛抑钗,他的意思原是鮮明的;因為是小說,不同于一般的論文傳記,于是就有種種的藝術手法,少用直接的評論,多用間接的暗示,從含蓄微露,到叙而不議,以至于變化而似乎颠倒,對黛玉似抑,對寶钗反揚等等。
雖經過這樣曲折的表現,用了如第二回總評所謂“反逆隐回之筆”但始終不曾迷路失向,在二百年來的讀者方面仍然達到了近黛而遠钗;同情黛玉而不喜歡寶钗這類的預期效果,仿佛獅子滾繡球,露出渾身的解數來。
而這些解數圍繞一個中心在轉,不離這“球”的前後左右也。
話雖如此,讀者對作者之意,是否亦有誤會處呢,我想恐也不免。
他的生花之筆,随物寓形,“既因方而為,亦遇圓而成璧”,如黛玉直,《紅樓夢》寫法也因之而多直;寶钗曲,《紅樓夢》寫法也因而多曲。
讀者對寶钗的誤會,也較之黛玉為多。
且誤會似有兩種。
其一種把作者的反語認作真話了,真以為寶钗好,過去評家也有個别如此的。
其另一極端又把反語看得太重、太死闆了,超過了這褒貶應有的限度。
這兩種情況,以第二種更容易發生。
《紅樓夢》的許多筆墨,雖似平淡,卻關于火候,關于尺寸。
作者的寫法真到了爐火純青之候,又如古賦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也。
褒貶抑揚都不難,難在怎樣褒貶怎樣抑揚,今傳續書每若不誤而實甚誤,蓋由于不曾掌握這火候與尺寸故耳。
關于钗黛可談的還很多,下文于說晴雯、襲人時當再提起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