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論“紅”(3)
關燈
小
中
大
瓶梅》的作者采取了純客觀的描繪方式,而《紅樓夢》卻含有理想的因素。
【曾點】:再問劉老師——我喜歡《紅樓夢》中“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看到一些介紹劉老師的文章,說劉老師同一些普通群衆有很好的聯系和友誼,他們給您的寫作帶來一些什麼影響? 《紅樓夢》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作者曹雪芹的人生是否也可以稱為成功的人生?盡管他生活清貧,但他寫成了這部巨著,他創作成功的原因是他非常熟悉他描繪的生活? 劉心武:我現在甘于邊緣生存,很少參加場面上的活動,很多時間都待在農村書房,有時出去在田野中畫水彩畫,主動去接觸很多民工及低收入的人士。
從他們那裡我得到很多滋養,這對我的寫作非常重要。
我認為作家寫作當然應該熟悉他筆下的生活和人物,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情懷,曹雪芹經曆過家族的繁盛,也經曆過家族的湮滅,是一個翻過幾個筋鬥的人,我認為正是命運的坎坷和他的禅悟,形成了他的文學思維,因此光是熟悉生活還是不行的,真的,寫作需要從生活中升華出一種情懷。
【銀河系a】:你對賈府門前的石獅子怎麼看? 劉心武:書中的柳湘蓮對此表達了明确的看法。
但是,獅子雖然幹淨卻不是活生生的東西。
賈府裡的人雖然都有這樣那樣的人性弱點和陰暗面,卻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相比而言,我不喜歡幹淨的死東西,而喜歡帶有不潔的活潑的生命。
【松藍】:劉老師,有評論說你是首個在研究紅樓夢單個人物軌迹的基礎上提出“學說”——“秦學”研究體系的人。
并說《畫梁春盡落香塵——解讀〈紅樓夢〉》這本新書是激活“紅學”沉悶局面的一聲鳥鳴。
但也有人說你作為一個作家提出了“秦學”,并言稱“學術性”,是嘩衆取寵,你對這些看法有何感受?你認為“秦學”研究體系正式形成了嗎? 劉心武:我在天津出版的雜志《文學自由談》今年第五期上有一個答記者問,我宣告我的“紅學”研究體系已初具規模,因為我從1993年到現在用了十年的時間來做這項研究,而且我已經有三本不斷更新内容的著作,最新的一本就是《畫梁春盡落香塵——解讀〈紅樓夢〉》,而且因為我是一個小說家,所以我能把自己的“紅學”探佚成果用小說的形式體現出來,這就是我的三篇探佚小說——《秦可卿之死》、《賈元春之死》、《妙玉之死》。
我的“秦學”研究得到了“紅學”界老前輩周汝昌先生的鼓勵與支持,當然我也聽到了批評的聲音,我歡迎批評,但希望批評者一定先要讀過我的“秦學”著作再來發言,現在有的批評者似乎很權威,但他顯然并沒有看過我的有關著作,我覺得這是一種“學閥”作風。
需知“紅學”研究是一個公衆共享的話語空間,不是個别“學閥”所能壟斷的。
我希望多一點周汝昌前輩這樣的“紅學”大家,以寬容的态度對待民間的“紅學”票友。
【曾點】:再問劉老師——我喜歡《紅樓夢》中“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看到一些介紹劉老師的文章,說劉老師同一些普通群衆有很好的聯系和友誼,他們給您的寫作帶來一些什麼影響? 《紅樓夢》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作者曹雪芹的人生是否也可以稱為成功的人生?盡管他生活清貧,但他寫成了這部巨著,他創作成功的原因是他非常熟悉他描繪的生活? 劉心武:我現在甘于邊緣生存,很少參加場面上的活動,很多時間都待在農村書房,有時出去在田野中畫水彩畫,主動去接觸很多民工及低收入的人士。
從他們那裡我得到很多滋養,這對我的寫作非常重要。
我認為作家寫作當然應該熟悉他筆下的生活和人物,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情懷,曹雪芹經曆過家族的繁盛,也經曆過家族的湮滅,是一個翻過幾個筋鬥的人,我認為正是命運的坎坷和他的禅悟,形成了他的文學思維,因此光是熟悉生活還是不行的,真的,寫作需要從生活中升華出一種情懷。
【銀河系a】:你對賈府門前的石獅子怎麼看? 劉心武:書中的柳湘蓮對此表達了明确的看法。
但是,獅子雖然幹淨卻不是活生生的東西。
賈府裡的人雖然都有這樣那樣的人性弱點和陰暗面,卻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相比而言,我不喜歡幹淨的死東西,而喜歡帶有不潔的活潑的生命。
【松藍】:劉老師,有評論說你是首個在研究紅樓夢單個人物軌迹的基礎上提出“學說”——“秦學”研究體系的人。
并說《畫梁春盡落香塵——解讀〈紅樓夢〉》這本新書是激活“紅學”沉悶局面的一聲鳥鳴。
但也有人說你作為一個作家提出了“秦學”,并言稱“學術性”,是嘩衆取寵,你對這些看法有何感受?你認為“秦學”研究體系正式形成了嗎? 劉心武:我在天津出版的雜志《文學自由談》今年第五期上有一個答記者問,我宣告我的“紅學”研究體系已初具規模,因為我從1993年到現在用了十年的時間來做這項研究,而且我已經有三本不斷更新内容的著作,最新的一本就是《畫梁春盡落香塵——解讀〈紅樓夢〉》,而且因為我是一個小說家,所以我能把自己的“紅學”探佚成果用小說的形式體現出來,這就是我的三篇探佚小說——《秦可卿之死》、《賈元春之死》、《妙玉之死》。
我的“秦學”研究得到了“紅學”界老前輩周汝昌先生的鼓勵與支持,當然我也聽到了批評的聲音,我歡迎批評,但希望批評者一定先要讀過我的“秦學”著作再來發言,現在有的批評者似乎很權威,但他顯然并沒有看過我的有關著作,我覺得這是一種“學閥”作風。
需知“紅學”研究是一個公衆共享的話語空間,不是個别“學閥”所能壟斷的。
我希望多一點周汝昌前輩這樣的“紅學”大家,以寬容的态度對待民間的“紅學”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