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節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之死(4)
關燈
小
中
大
是著名才女,如此等等。
小說中也還有為寶黛悲劇作引的有關情節。
如第二十五回,寶黛相配事剛被鳳姐說出,仿佛好事可望,便樂極生悲,鳳姐、寶玉同遭魇魔,險些喪命。
第三十三回,寶玉大承笞撻,黛玉憐惜痛哭。
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
第七十七回,晴雯夭折。
第七十八回,寶玉作诔。
直至第七十九回,迎春已去,寶玉“見其軒窗寂寞,屏帳然”,一片“寥落凄慘之景”,脂評明點出“先為《對景悼颦兒》作引”。
種種暗示越來越多,造成了一場暴風雨已漸漸迫近了的感覺。
脂評提到“獄神廟”事說:“哀哉傷哉!此後文字,不忍卒讀!”(靖藏本第五十二回批)看來,後半部确是大故疊起,黛玉死後,不久就有“抄沒、獄神廟”等事,賈府鮮花着錦、烈火烹油之盛,瞬息間皆熏歇燼滅,光沉響絕,景況是寫得很慘的。
總之,隻要我們潛心細讀,謹慎探究,曹雪芹本來的藝術構思和原稿的情節線索是不難窺見的。
十一、換個角度看《紅樓夢》 我們讨論的問題,大概會與《紅樓夢》研究中的許多問題發生關系的。
比如小說的主題思想問題、情節的主線問題、人物的評價問題、藝術表現方法問題等等,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有人說,續書所寫的寶黛愛情悲劇,使小說有了更深一層的暴露婚姻不自由的反封建的意義。
其實,這層意義原來就有,典型人物是迎春,她的遭遇足以暴露封建包辦婚姻的罪惡(丫鬟司棋是另一種婚姻不自由的受害者,此外,還有英蓮、全哥、智能兒等等)。
《紅樓夢》不是《西廂記》、《牡丹亭》或《梁祝》,它所包含的思想意義要深廣得多。
續書将寶黛悲劇也寫成包辦婚姻的悲劇,反而影響了小說主題的統一。
因為寶黛不同于迎春,他們是小說中的主角,主角的命運是與主題分不開的。
這樣,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就各自有了不同的中心:前八十回反複強調的是“盛宴必散”,将來賈府“樹倒猢狲散”,“一敗塗地”,而後四十回則突出了封建家長包辦婚姻所造成的不幸。
婚姻不自由與大家庭的敗落是兩回事,兩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将它們湊合在一起,我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好處。
在情節主線的讨論中,已見到好幾種不同意見。
在這方面,我是一個調和主義者。
在我看來,以賈府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敗,與寶黛悲劇的發生是同一回事,而寶玉憤俗棄世、偏僻乖張的思想性格或者說叛逆性格的發展,也是與他經曆這樣重大的變故、翻了大筋鬥分不開的。
同樣,《紅樓夢》是反映政治鬥争還是寫愛情悲劇的問題,研究者也有不同意見。
在我看來,兩者幾乎是不可分的。
賈府之獲罪、抄沒,大觀園繁華消歇,當然是封建階級内部政治鬥争的結果,但寶黛愛情悲劇的發生也正與此密切相關。
在人物評價上,諸如寶钗、襲人、鳳姐、賈母、王夫人、薛姨媽等人,多被認為是作者所諷刺、揭露的反面人物。
是否都是諷刺、揭露,我很懷疑。
《紅樓夢》中是找不到一個完人的。
作者常常有褒有貶,當然,褒貶的程度有不同,傾向性也有明顯不明顯。
曹雪芹的創作思想與今天有些理論不同,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形象很難簡單地劃歸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
再說,對這些人物的客觀評價是一回事,而作者對他們的主觀态度又是一回事,兩者是有距離的,有時簡直相反。
加之更麻煩的是,如果我們不了解作者的完整構思,不知道這些人物後來怎樣,而囫囵讀一百二十回書,那麼,續作者的構思、描寫,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們發生影響,使我們很難作出符合原意的評價,從而也就不能很科學地來總結《紅樓夢》這部偉大的古典小說的藝術經驗。
從悲劇的性質,到人物的精神境界,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之死與續書中所寫有如此大的差異,就不難想見構成故事情節的其他各式各樣人物的描寫,原作與續作又有多麼大的不同。
所以,我覺得光是對《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社會意義,要作出比較切合實際的分析評價,我們就還得做許多深入、細緻的研究工作。
小說中也還有為寶黛悲劇作引的有關情節。
如第二十五回,寶黛相配事剛被鳳姐說出,仿佛好事可望,便樂極生悲,鳳姐、寶玉同遭魇魔,險些喪命。
第三十三回,寶玉大承笞撻,黛玉憐惜痛哭。
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
第七十七回,晴雯夭折。
第七十八回,寶玉作诔。
直至第七十九回,迎春已去,寶玉“見其軒窗寂寞,屏帳然”,一片“寥落凄慘之景”,脂評明點出“先為《對景悼颦兒》作引”。
種種暗示越來越多,造成了一場暴風雨已漸漸迫近了的感覺。
脂評提到“獄神廟”事說:“哀哉傷哉!此後文字,不忍卒讀!”(靖藏本第五十二回批)看來,後半部确是大故疊起,黛玉死後,不久就有“抄沒、獄神廟”等事,賈府鮮花着錦、烈火烹油之盛,瞬息間皆熏歇燼滅,光沉響絕,景況是寫得很慘的。
總之,隻要我們潛心細讀,謹慎探究,曹雪芹本來的藝術構思和原稿的情節線索是不難窺見的。
十一、換個角度看《紅樓夢》 我們讨論的問題,大概會與《紅樓夢》研究中的許多問題發生關系的。
比如小說的主題思想問題、情節的主線問題、人物的評價問題、藝術表現方法問題等等,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有人說,續書所寫的寶黛愛情悲劇,使小說有了更深一層的暴露婚姻不自由的反封建的意義。
其實,這層意義原來就有,典型人物是迎春,她的遭遇足以暴露封建包辦婚姻的罪惡(丫鬟司棋是另一種婚姻不自由的受害者,此外,還有英蓮、全哥、智能兒等等)。
《紅樓夢》不是《西廂記》、《牡丹亭》或《梁祝》,它所包含的思想意義要深廣得多。
續書将寶黛悲劇也寫成包辦婚姻的悲劇,反而影響了小說主題的統一。
因為寶黛不同于迎春,他們是小說中的主角,主角的命運是與主題分不開的。
這樣,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就各自有了不同的中心:前八十回反複強調的是“盛宴必散”,将來賈府“樹倒猢狲散”,“一敗塗地”,而後四十回則突出了封建家長包辦婚姻所造成的不幸。
婚姻不自由與大家庭的敗落是兩回事,兩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将它們湊合在一起,我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好處。
在情節主線的讨論中,已見到好幾種不同意見。
在這方面,我是一個調和主義者。
在我看來,以賈府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敗,與寶黛悲劇的發生是同一回事,而寶玉憤俗棄世、偏僻乖張的思想性格或者說叛逆性格的發展,也是與他經曆這樣重大的變故、翻了大筋鬥分不開的。
同樣,《紅樓夢》是反映政治鬥争還是寫愛情悲劇的問題,研究者也有不同意見。
在我看來,兩者幾乎是不可分的。
賈府之獲罪、抄沒,大觀園繁華消歇,當然是封建階級内部政治鬥争的結果,但寶黛愛情悲劇的發生也正與此密切相關。
在人物評價上,諸如寶钗、襲人、鳳姐、賈母、王夫人、薛姨媽等人,多被認為是作者所諷刺、揭露的反面人物。
是否都是諷刺、揭露,我很懷疑。
《紅樓夢》中是找不到一個完人的。
作者常常有褒有貶,當然,褒貶的程度有不同,傾向性也有明顯不明顯。
曹雪芹的創作思想與今天有些理論不同,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形象很難簡單地劃歸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
再說,對這些人物的客觀評價是一回事,而作者對他們的主觀态度又是一回事,兩者是有距離的,有時簡直相反。
加之更麻煩的是,如果我們不了解作者的完整構思,不知道這些人物後來怎樣,而囫囵讀一百二十回書,那麼,續作者的構思、描寫,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們發生影響,使我們很難作出符合原意的評價,從而也就不能很科學地來總結《紅樓夢》這部偉大的古典小說的藝術經驗。
從悲劇的性質,到人物的精神境界,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之死與續書中所寫有如此大的差異,就不難想見構成故事情節的其他各式各樣人物的描寫,原作與續作又有多麼大的不同。
所以,我覺得光是對《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社會意義,要作出比較切合實際的分析評價,我們就還得做許多深入、細緻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