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 西山文字在,焉得葬通州(1)
關燈
小
中
大
——“曹雪芹墓石”辨僞
通縣張家灣發現的所謂“曹雪芹墓石”,我以為不是真的。
這樣說,不是因為七十年代以來,有關曹雪芹的“假冒僞劣”的東西太多,也不是因為“墓石”的提供者李景柱以前說了許多假話,使一些人大上其當(見1992年9月26日《北京日報》周末版載《〈曹雪芹的足迹〉攝制組成員談李景柱》一文中有嚴寬、侯剛、張耀龍等同志所述);更不是我有特别本領能鑒定出鑿在一塊石頭上的那幾個毫無筆意的字有多少年了。
我不信其為真,隻是因為它不符合我已經知道了的事實。
一、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一年之後 曹雪芹的卒年有三說,正确的隻能有一說,我以為從胡适開始考證《紅樓夢》到今天,經過70餘年的研究争論,是非已可判斷。
當然,要紅學界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一緻的看法,并不容易;否則,“墓石”的真假,在我看來不但無需讨論,且其出現的面目也許都會不同。
現在,且說說這三說各自的依據,以及哪一說我認為是真正能站得住腳的。
(一)壬午說,即認為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
壬午指乾隆二十七年,其除夕為公曆1763年2月12日。
最早提出此說的是胡适,但胡适主張此說之前,先有另外二說,共三個階段:1.從“敦誠兄弟與曹雪芹往來”的一些很不完備的材料,“斷定曹雪芹死于乾隆三十年左右(約1765)”(見其《〈紅樓夢〉考證》,1921年)。
2.後又見敦誠未刻的《挽曹雪芹》詩,題下注明“甲申”,因修正其前說曰:“曹雪芹死在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
我在《考證》說他死在乾隆三十年左右,隻差了一年。
”(見其《跋〈紅樓夢考證〉》,1922年)3.又過五六年後,他見到了殘存十六回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據書中“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的脂批,再次修正前說,謂前所考定“與此本所記,相差一年餘。
雪芹死于壬午除夕,次日即是癸未,次年才是甲申。
敦誠的挽詩作于一年以後,故編在甲申年,怪不得詩中有‘絮酒生刍上舊垌’的話了。
現在應依脂本,定雪芹死于壬午除夕”(見其《考證〈紅樓夢〉的新材料》,1928年)。
其後,俞平伯等主此說。
(二)癸未說,即認為曹雪芹應死于下一年——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的除夕,公曆為1764年2月1日。
周汝昌首先提出此說,時間在1947年。
因為他從敦氏兄弟的詩文中發現壬午的下一年癸未曹雪芹還活着的許多證據,再證以敦誠的挽詩寫在又下一年甲申的開春,所以認定脂批“壬午除夕”四字是“誤記幹支”,但“除夕”不誤,因為“一個人在大年除夕逝世,這樣一個日子不會記錯”(見其《紅樓夢新證》)。
次年,胡适緻周君函發表,稱“先生推測雪芹大概死在癸未除夕,我很同意。
……大概沒有大疑問了”。
(胡适再次修正了自己的看法。
這不能責備他沒有主見,随意改變初衷;科學總是要發展的,不會一成不變。
我倒很欽佩他不固執己見,能接受新說,修正錯誤的治學态度和勇氣。
)五十年代,周總理曾作指示,希望學術界盡可能就曹雪芹卒年取得一緻意見,究竟是1763年2月還是1764年2月,以便開展對這位偉大作家的紀念活動。
于是有關報刊上開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規模的關于曹雪芹卒年的大辯論。
從當時參與辯論的陣容看,壬午說與癸未說兩派勢均力敵;以文章對讀者的說服力和影響看,癸未派占了上風,但也未能說服壬午派。
結果隻好折中兩派的主張(取其中間時間),把紀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的活動,暫定在1963年10月。
癸未說之所以能使首創壬午說的胡适相信,能在論争中占上風,全在于其論證曹雪芹不可能死于“壬午除夕”占了理。
癸未派攻擊壬午說,我認為是非常有力的,因為他們掌握了癸未年曹雪芹還活着的難以否定的證據。
破壬午說,也等于破了鑿有“壬午”字樣的石頭是出土的真墓石的說法,所以想要多說上幾句。
至于癸未說本
這樣說,不是因為七十年代以來,有關曹雪芹的“假冒僞劣”的東西太多,也不是因為“墓石”的提供者李景柱以前說了許多假話,使一些人大上其當(見1992年9月26日《北京日報》周末版載《〈曹雪芹的足迹〉攝制組成員談李景柱》一文中有嚴寬、侯剛、張耀龍等同志所述);更不是我有特别本領能鑒定出鑿在一塊石頭上的那幾個毫無筆意的字有多少年了。
我不信其為真,隻是因為它不符合我已經知道了的事實。
一、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一年之後 曹雪芹的卒年有三說,正确的隻能有一說,我以為從胡适開始考證《紅樓夢》到今天,經過70餘年的研究争論,是非已可判斷。
當然,要紅學界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一緻的看法,并不容易;否則,“墓石”的真假,在我看來不但無需讨論,且其出現的面目也許都會不同。
現在,且說說這三說各自的依據,以及哪一說我認為是真正能站得住腳的。
(一)壬午說,即認為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
壬午指乾隆二十七年,其除夕為公曆1763年2月12日。
最早提出此說的是胡适,但胡适主張此說之前,先有另外二說,共三個階段:1.從“敦誠兄弟與曹雪芹往來”的一些很不完備的材料,“斷定曹雪芹死于乾隆三十年左右(約1765)”(見其《〈紅樓夢〉考證》,1921年)。
2.後又見敦誠未刻的《挽曹雪芹》詩,題下注明“甲申”,因修正其前說曰:“曹雪芹死在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
我在《考證》說他死在乾隆三十年左右,隻差了一年。
”(見其《跋〈紅樓夢考證〉》,1922年)3.又過五六年後,他見到了殘存十六回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據書中“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的脂批,再次修正前說,謂前所考定“與此本所記,相差一年餘。
雪芹死于壬午除夕,次日即是癸未,次年才是甲申。
敦誠的挽詩作于一年以後,故編在甲申年,怪不得詩中有‘絮酒生刍上舊垌’的話了。
現在應依脂本,定雪芹死于壬午除夕”(見其《考證〈紅樓夢〉的新材料》,1928年)。
其後,俞平伯等主此說。
(二)癸未說,即認為曹雪芹應死于下一年——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的除夕,公曆為1764年2月1日。
周汝昌首先提出此說,時間在1947年。
因為他從敦氏兄弟的詩文中發現壬午的下一年癸未曹雪芹還活着的許多證據,再證以敦誠的挽詩寫在又下一年甲申的開春,所以認定脂批“壬午除夕”四字是“誤記幹支”,但“除夕”不誤,因為“一個人在大年除夕逝世,這樣一個日子不會記錯”(見其《紅樓夢新證》)。
次年,胡适緻周君函發表,稱“先生推測雪芹大概死在癸未除夕,我很同意。
……大概沒有大疑問了”。
(胡适再次修正了自己的看法。
這不能責備他沒有主見,随意改變初衷;科學總是要發展的,不會一成不變。
我倒很欽佩他不固執己見,能接受新說,修正錯誤的治學态度和勇氣。
)五十年代,周總理曾作指示,希望學術界盡可能就曹雪芹卒年取得一緻意見,究竟是1763年2月還是1764年2月,以便開展對這位偉大作家的紀念活動。
于是有關報刊上開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規模的關于曹雪芹卒年的大辯論。
從當時參與辯論的陣容看,壬午說與癸未說兩派勢均力敵;以文章對讀者的說服力和影響看,癸未派占了上風,但也未能說服壬午派。
結果隻好折中兩派的主張(取其中間時間),把紀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的活動,暫定在1963年10月。
癸未說之所以能使首創壬午說的胡适相信,能在論争中占上風,全在于其論證曹雪芹不可能死于“壬午除夕”占了理。
癸未派攻擊壬午說,我認為是非常有力的,因為他們掌握了癸未年曹雪芹還活着的難以否定的證據。
破壬午說,也等于破了鑿有“壬午”字樣的石頭是出土的真墓石的說法,所以想要多說上幾句。
至于癸未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