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園題詠(第十八回)
關燈
小
中
大
”二句——海棠如美人憑欄垂下大紅色衣袖;芭蕉倚石而植,使山石如被青煙籠罩。
欄邊海棠,第二十五回有描寫:寶玉尋找小紅,“走出房門,隻裝做看花,東瞧西望。
一擡頭,隻見西南角上遊廊下欄杆旁有一個人倚在那裡,卻為一株海棠花所遮,看不真切”。
以绛袖喻海棠,如劉诜《歐園海棠》詩:“玉膚柔薄绛袖寒。
”以雲煙喻蕉,如徐茂吳《芭蕉》詩:“當空炎日障,倚檻碧雲流。
” 5.“對立”二句——仍以蕉棠收結。
主人——題詠時應指元春,以後也就是怡紅院主寶玉自己。
解憐——會愛惜。
杏簾在望(林黛玉代拟)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
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熱,十裡稻花香。
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
[注釋] 1.“杏簾”二句——簾,酒店作标志的旗幟。
“杏簾”從唐詩“紅杏梢頭挂酒旗”來,見前寶玉題額注。
招,說簾飄如招手。
這一聯分題目為兩句,渾成一氣,以下六句即從“客”的所見所感來寫。
2.“菱荇”二句——種着菱荇的湖水是鵝兒戲水的地方,桑樹榆樹的枝葉正是燕子築巢用的屋梁。
荇,荇菜,水生,嫩葉可食。
沒有語法上通常構成謂語所需要的動詞或形容詞,全用名詞組合,是“鵝聲茅店月”句法。
成群戲水、銜泥穿樹等等,不須費辭,已在想象之中。
3.“一畦”二句——田園中劃分成塊的種植地。
書中說元春看了詩後“遂将‘澣葛山莊’改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寶玉所拟,當時曾遭賈政“一聲斷喝”斥之為胡說,現在一經貴妃娘娘說好,“賈政等看了都稱頌不已”。
4.“盛世”二句——大觀園中雖有點綴景色的田莊,而本無耕織之事,所以詩歌順水推舟說,有田莊而無人耕織不必奇怪,現在不是太平盛世嗎?既然沒有餓肚皮的人,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織呢? [鑒賞] 《大觀園題詠》實際上是朝廷中皇帝命題叫臣僚們作的應制詩的一種變相形式。
《紅樓夢》這部以“言情”小說面目出現的“政治曆史小說”,常常采用這種障眼法來描寫他所不便于直接描寫的内容,以免被加上“幹涉朝廷”的罪名。
所以,在這些詩中除了蔑視功名利祿的賈寶玉所作的幾首外,大都不脫“頌聖”的内容,這是并不奇怪的。
但同是“頌聖”,也因人而異。
林黛玉所作就頗有應付的味道,如“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即是。
命人賦詩者何嘗不知其為了做詩而矯情地粉飾太平,但隻要有這樣的本領,能說得符合自已的政治需要,就加以表獎,真話假話倒無關緊要。
寶钗的詩則可以看出從遣詞用典到構章立意都是以盛唐時代那些有名的應制詩為楷模的。
對她來說,歌功頌德,宣揚孝化文風,完全出于她的本心本意。
她受到稱贊是理所當然的。
此外,從匾到詩,還是個性化或暗合人物命運的。
迎春為人懦弱,逆來順受,所以自謂能“曠性怡情”。
她缺乏想象力,所以詩也寫得空洞無物。
探春為人精明,因知“難與薛林争衡”,不如藏拙為是,故隻作一絕以“塞責”,但“何慚學淺”之語,與迎春言“羞”、寶钗稱“慚”,自不相犯,都表現各人的個性。
她題“萬象争輝”,寫高樓崇閣氣勢巍巍,和惜春贊美造化神力,又都彷佛無意中與她們後來一個嫁得貴婿、一個皈依佛門等事有瓜葛。
李纨,小說中雖說她父親“不十分令其讀書”,但畢竟出身名宦,“族中男女無有不誦詩讀詩者”,非尋常家庭婦女可比,她後來被推為詩社社長,除了因年長之外,也說明她還是懂一點詩的。
她作的七律也很符合這種雖乏才情但尚有修養的情況:詩中或湊合前人舊句,或借用唐詩熟事,都還平妥穩當,所題“文采風流”四字,似亦能令人聯想到後來賈蘭的榮貴,至于“未許凡人到此來”等語,又與她終生持操守節的生活态度切合。
如此等等,讀《紅樓夢》詩詞時都是應該注意到的。
欄邊海棠,第二十五回有描寫:寶玉尋找小紅,“走出房門,隻裝做看花,東瞧西望。
一擡頭,隻見西南角上遊廊下欄杆旁有一個人倚在那裡,卻為一株海棠花所遮,看不真切”。
以绛袖喻海棠,如劉诜《歐園海棠》詩:“玉膚柔薄绛袖寒。
”以雲煙喻蕉,如徐茂吳《芭蕉》詩:“當空炎日障,倚檻碧雲流。
” 5.“對立”二句——仍以蕉棠收結。
主人——題詠時應指元春,以後也就是怡紅院主寶玉自己。
解憐——會愛惜。
杏簾在望(林黛玉代拟)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
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熱,十裡稻花香。
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
[注釋] 1.“杏簾”二句——簾,酒店作标志的旗幟。
“杏簾”從唐詩“紅杏梢頭挂酒旗”來,見前寶玉題額注。
招,說簾飄如招手。
這一聯分題目為兩句,渾成一氣,以下六句即從“客”的所見所感來寫。
2.“菱荇”二句——種着菱荇的湖水是鵝兒戲水的地方,桑樹榆樹的枝葉正是燕子築巢用的屋梁。
荇,荇菜,水生,嫩葉可食。
沒有語法上通常構成謂語所需要的動詞或形容詞,全用名詞組合,是“鵝聲茅店月”句法。
成群戲水、銜泥穿樹等等,不須費辭,已在想象之中。
3.“一畦”二句——田園中劃分成塊的種植地。
書中說元春看了詩後“遂将‘澣葛山莊’改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寶玉所拟,當時曾遭賈政“一聲斷喝”斥之為胡說,現在一經貴妃娘娘說好,“賈政等看了都稱頌不已”。
4.“盛世”二句——大觀園中雖有點綴景色的田莊,而本無耕織之事,所以詩歌順水推舟說,有田莊而無人耕織不必奇怪,現在不是太平盛世嗎?既然沒有餓肚皮的人,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織呢? [鑒賞] 《大觀園題詠》實際上是朝廷中皇帝命題叫臣僚們作的應制詩的一種變相形式。
《紅樓夢》這部以“言情”小說面目出現的“政治曆史小說”,常常采用這種障眼法來描寫他所不便于直接描寫的内容,以免被加上“幹涉朝廷”的罪名。
所以,在這些詩中除了蔑視功名利祿的賈寶玉所作的幾首外,大都不脫“頌聖”的内容,這是并不奇怪的。
但同是“頌聖”,也因人而異。
林黛玉所作就頗有應付的味道,如“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即是。
命人賦詩者何嘗不知其為了做詩而矯情地粉飾太平,但隻要有這樣的本領,能說得符合自已的政治需要,就加以表獎,真話假話倒無關緊要。
寶钗的詩則可以看出從遣詞用典到構章立意都是以盛唐時代那些有名的應制詩為楷模的。
對她來說,歌功頌德,宣揚孝化文風,完全出于她的本心本意。
她受到稱贊是理所當然的。
此外,從匾到詩,還是個性化或暗合人物命運的。
迎春為人懦弱,逆來順受,所以自謂能“曠性怡情”。
她缺乏想象力,所以詩也寫得空洞無物。
探春為人精明,因知“難與薛林争衡”,不如藏拙為是,故隻作一絕以“塞責”,但“何慚學淺”之語,與迎春言“羞”、寶钗稱“慚”,自不相犯,都表現各人的個性。
她題“萬象争輝”,寫高樓崇閣氣勢巍巍,和惜春贊美造化神力,又都彷佛無意中與她們後來一個嫁得貴婿、一個皈依佛門等事有瓜葛。
李纨,小說中雖說她父親“不十分令其讀書”,但畢竟出身名宦,“族中男女無有不誦詩讀詩者”,非尋常家庭婦女可比,她後來被推為詩社社長,除了因年長之外,也說明她還是懂一點詩的。
她作的七律也很符合這種雖乏才情但尚有修養的情況:詩中或湊合前人舊句,或借用唐詩熟事,都還平妥穩當,所題“文采風流”四字,似亦能令人聯想到後來賈蘭的榮貴,至于“未許凡人到此來”等語,又與她終生持操守節的生活态度切合。
如此等等,讀《紅樓夢》詩詞時都是應該注意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