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性(2)
關燈
小
中
大
紅樓夢》的悲劇性。
但是我覺得,為什麼《紅樓夢》是悲劇性的呢?《紅樓夢》中真正被人們所關切、被人們所接受的人物是賈蘭嗎?是賈桂嗎?如果說賈寶玉出家了不知所終,如果說林黛玉死了,如果說薛寶钗苦苦守寡,如果說探春遠嫁,如果說迎春誤嫁中山狼婚姻極不美滿而且經常遭遇家庭暴力,那麼這種情況下,隻有賈蘭和賈桂在“芳”,無非就是這個悲劇的一個紀念,這個悲劇的一個見證。
相反,假如說賈府這兒發生了一次斷層地震,嘩啦一下子全部人都沒了,老太太沒了,丫鬟也沒了,小孩也沒了,老的少的全部幹淨了,那就沒有悲劇了。
就像研究哪年地球毀滅一樣,地球毀滅不是悲劇,它已經毀滅了,誰來悲啊?月亮為地球悲?不可能的。
有存在才有悲,沒有存在還有什麼悲?《紅樓夢》的結局給人一種非常悲涼的感覺,絕不會給你一種溫暖的感覺,欣欣向榮的感覺。
什麼人看《紅樓夢》專看“蘭桂齊芳”?賈寶玉臨走了還留了一個種,然後他還作了官,賈寶玉死了就死了吧,隻要他子孫還能混個司局級也就行了,我想不會有人這樣想的。
還有,說後四十回寫林黛玉死的時候不對,哪能那麼快就死了?我也想啊,林黛玉她什麼時候死才合适呢?底下要寫一大堆人的死,這是小說家的大忌。
你不能一章死倆啊,一共計劃着死三十個,從倒數第十五章開始,一章死倆,那不是小說,那叫機關槍點射啊。
如果沒有林黛玉的死在前,賈寶玉是出家也好是幹什麼也好,你不能寫賈寶玉也死了。
林黛玉死時說,好你個狠心短命的賈寶玉或者怎麼樣,然後賈寶玉快死的時候說,好你個林妹妹不象話……這是無法處理的。
即使作者在事先已經計劃好了要怎樣寫,到時候他也無法處理,他必須拉開,死了之後也還得有點别的事兒。
如果一部作品前面寫得很全面,有壞事,也有好事,比如元妃省親,如何地張揚,如何地輝煌。
還有過年,過年的時候既有好事也有壞事,家鄉收成不好,歉收。
但是也有大家一塊兒,又唱又吃又喝又玩,吃喝玩樂。
寫到最後呢?就寫死、寫哭……任何一本書,假如連着三章都是寫哭和死人的話,這本書是賣不出去的了,也沒有讀者看,自己也寫不下去。
所以這也是一個非常離奇的事情。
就是說,這是高鹗的續作,這也增加了《紅樓夢》結構上的一種神秘感。
我沒有考據學的工夫,也沒有做這方面的學問,我甯願相信曹雪芹,他是有一些斷稿殘篇,而高鹗呢,作了一種高級編輯的工作,這個比較能夠讓人相信。
如果說這就是高鹗續作,而且完全違背了作者的原意,這是我的常識所不能接受的。
何況還有人做這方面的研究,就是把《紅樓夢》的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作語言的定量分析,比如說,他喜歡用哪些語氣詞,喜歡主謂賓的結構怎樣排列,喜歡用哪些定語和狀語,有哪些和正常的語法相違背的等等,有人把這些輸入計算機進行搜索,搜索的結果,說是後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沒有差别。
所以,我覺得後四十回的問題是一個特别有趣的、有魅力的問題,使你老惦記着《紅樓夢》,使你老不踏實。
有時候我想《紅樓夢》就像是人生,對後四十回的讨論就像是對人生的關切,對親人的關切。
不知道後四十回是什麼,要是什麼都知道,也就沒有這種關切,沒有這種惦念了啊!
但是我覺得,為什麼《紅樓夢》是悲劇性的呢?《紅樓夢》中真正被人們所關切、被人們所接受的人物是賈蘭嗎?是賈桂嗎?如果說賈寶玉出家了不知所終,如果說林黛玉死了,如果說薛寶钗苦苦守寡,如果說探春遠嫁,如果說迎春誤嫁中山狼婚姻極不美滿而且經常遭遇家庭暴力,那麼這種情況下,隻有賈蘭和賈桂在“芳”,無非就是這個悲劇的一個紀念,這個悲劇的一個見證。
相反,假如說賈府這兒發生了一次斷層地震,嘩啦一下子全部人都沒了,老太太沒了,丫鬟也沒了,小孩也沒了,老的少的全部幹淨了,那就沒有悲劇了。
就像研究哪年地球毀滅一樣,地球毀滅不是悲劇,它已經毀滅了,誰來悲啊?月亮為地球悲?不可能的。
有存在才有悲,沒有存在還有什麼悲?《紅樓夢》的結局給人一種非常悲涼的感覺,絕不會給你一種溫暖的感覺,欣欣向榮的感覺。
什麼人看《紅樓夢》專看“蘭桂齊芳”?賈寶玉臨走了還留了一個種,然後他還作了官,賈寶玉死了就死了吧,隻要他子孫還能混個司局級也就行了,我想不會有人這樣想的。
還有,說後四十回寫林黛玉死的時候不對,哪能那麼快就死了?我也想啊,林黛玉她什麼時候死才合适呢?底下要寫一大堆人的死,這是小說家的大忌。
你不能一章死倆啊,一共計劃着死三十個,從倒數第十五章開始,一章死倆,那不是小說,那叫機關槍點射啊。
如果沒有林黛玉的死在前,賈寶玉是出家也好是幹什麼也好,你不能寫賈寶玉也死了。
林黛玉死時說,好你個狠心短命的賈寶玉或者怎麼樣,然後賈寶玉快死的時候說,好你個林妹妹不象話……這是無法處理的。
即使作者在事先已經計劃好了要怎樣寫,到時候他也無法處理,他必須拉開,死了之後也還得有點别的事兒。
如果一部作品前面寫得很全面,有壞事,也有好事,比如元妃省親,如何地張揚,如何地輝煌。
還有過年,過年的時候既有好事也有壞事,家鄉收成不好,歉收。
但是也有大家一塊兒,又唱又吃又喝又玩,吃喝玩樂。
寫到最後呢?就寫死、寫哭……任何一本書,假如連着三章都是寫哭和死人的話,這本書是賣不出去的了,也沒有讀者看,自己也寫不下去。
所以這也是一個非常離奇的事情。
就是說,這是高鹗的續作,這也增加了《紅樓夢》結構上的一種神秘感。
我沒有考據學的工夫,也沒有做這方面的學問,我甯願相信曹雪芹,他是有一些斷稿殘篇,而高鹗呢,作了一種高級編輯的工作,這個比較能夠讓人相信。
如果說這就是高鹗續作,而且完全違背了作者的原意,這是我的常識所不能接受的。
何況還有人做這方面的研究,就是把《紅樓夢》的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作語言的定量分析,比如說,他喜歡用哪些語氣詞,喜歡主謂賓的結構怎樣排列,喜歡用哪些定語和狀語,有哪些和正常的語法相違背的等等,有人把這些輸入計算機進行搜索,搜索的結果,說是後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沒有差别。
所以,我覺得後四十回的問題是一個特别有趣的、有魅力的問題,使你老惦記着《紅樓夢》,使你老不踏實。
有時候我想《紅樓夢》就像是人生,對後四十回的讨論就像是對人生的關切,對親人的關切。
不知道後四十回是什麼,要是什麼都知道,也就沒有這種關切,沒有這種惦念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