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過,大俠,愛國主義及其他

關燈
聲明∶相比郭靖,我更喜歡楊過。

    關于楊過與大俠

    楊過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大俠,然而卻實實在在地博到了一個“神雕(大)俠”的稱号。

    楊過自己說道,大俠兩字絕不敢當,所以旁人隻好叫他神雕俠。“其實憑他的所作所為,稱一聲‘大俠'又有甚麼當不起呢?他要是當不起,誰還當得起?”這是别人對他的評價。

    由此可見,1,楊過在主觀上不認為自己是大俠;2,楊過的所作所為,确是大俠風範。

    正如許多網友所說,楊過在思想上不夠崇高,比之郭靖差得遠矣。然而這并不妨礙他與大俠相襯的作為。客觀的評價一個人,主要應該看他做了什麼,而不是怎麼想的。這是現代法律制度的核心之所在。如果因為心中有龌錯的想法,這個人就是卑鄙的,那麼這個世界上從你我開始到馬克思毛澤東止,恐怕沒有一個好人了。

    在楊過的思想還沒有成熟的時候,他曾經多次起意要殺郭靖,可是每到緊要關頭,他都“忍不住”反救了郭靖。這說明什麼呢?

    觀乎全書,楊過對郭靖全家的每一個人都有救命之恩;在風陵渡頭,多少人談及受過他的恩惠;三山五嶽的奇人隐士都聽他的一聲招喚,難道隻因為他武功高強?

    “其實憑他的所作所為,稱一聲‘大俠'又有甚麼當不起呢?他要是當不起,誰還當得起?”

    為什麼很多人看不到楊過的好處,偏象郭芙似的老覺得他在臭顯呢?

    關于自卑與自傲

    楊過是有些自卑。這是他從小的經曆決定的。其實郭靖夫婦如果真能待他愛如己出,他的整個人生經曆都可能重寫。郭靖對楊過的人格有重要影響,但他大而化之的教育方式,卻不足以影響其性格;加上黃蓉的明顯帶有距離的養育,郭芙的恃寵而嬌,這些對一個兒童的性格都有着極不好的影響。更不要說其後在重陽宮的遭遇了。

    自傲往往是和自卑聯系在一起的。“你看不起我,我偏要做出點什麼事給你看看!”在前幾冊書,這樣的想法可以明顯看出來。

    然而這種想法在後期有了明顯的變化。自傲,這是伴随楊過一生的性格,但不再是為了給别人看,而是“率性而為”,我行我素。這種性格當然為世俗所不容顯然,在當時是這樣,在現在仍然是這樣。

    關于異族統治與愛國

    有關楊過的争論跑到了愛國主義的方向上,我到真沒有想到。不過這頂大帽子一戴,當時全國就隻剩襄陽有好人了。談到異族統治的問題,我覺得前面peacock大蝦的話頗有道理,就是∶出者王侯敗者賊寇。所謂成敗,大概不能隻從武力征服來看,還有統治得法的問題。同樣是外族入侵,大清帝國因為出了個康幹盛世,就沒有人能在當時推翻它,事後也隻是大談少數民族“滿族”。

    郭靖很好,的确是位英雄。然而是否不在抗蒙的就都不愛國呢?襄陽城破的時候,如果郭大俠不殉城而死,而是退走,培養新一代人才,是否效果會更好呢?郭靖殉城,那是性格使然,改也改不了的。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郭靖這句話,成了争論中我們對“俠”的定義。然而一兩個英雄是不能阻擋曆史的變遷的,這是有悖馬克思的唯物曆史觀的。至少,大宋最終是完了。

    倒是滿清,自從入主中原後,被漢人同化得差不多了,最後變得跟大宋一樣懦弱不堪,哪裡還有八旗鐵騎的威風?(這句話大概是找罵呢)

    關于本文與這場争論

    我從最開始就關注這場争論。本來隻是象看看,不說什麼的,可是終于忍不住說兩句。

    不想說的原因是我知道說了也沒有用。就象現在,吵了半天,喜歡楊過的還是喜歡,讨厭他的還是讨厭。很多文字都很有說服力,可是隻能說服我的嘴,說服不了我的心。我知道,我上面的話也是一樣。

    争論有時候并不能使分歧得到統一。很多時候,由于最初的立場,我們不得不堅持某一觀點,為它尋找理由。倒象是真正的辯論比賽。

    正因為此,我不喜歡三加這類争論。因為我老是陷進去。

    然而我還是寫了這篇文章。這主要是寫給我自己的,你們罵也可以,但我不想回了。

    --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終日飽食而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