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傻小子到真英雄的郭靖

關燈
作者:筋鬥雲windover(windover

    網絡本頁:http://www.geocities.com/tokyo/Flats/7200一九九七年九月于美國郭靖在射雕中一直是傻傻的形像,卻問出“為什麼學武功?”“我是誰?”這樣好像隻該聰明人才問的問題,似乎與郭靖的形像不統一。然而我認為隻有問出了這樣的問題,郭靖才可能從無知晚輩一躍成為真正英雄。

    武功之道就象學問一樣,雖有許多的老師,然而各人之間的作用卻是不同的。江南七怪就是小學教師,教的都是基本功,洪七公是中學教師,傳授方法上已經知道教給和郭靖智力相通的武功,同時武功的層次和難度又高了一些。歐陽鋒才是教授級的人物,讓郭靖自己琢磨思考,然後二人再交手驗證。記得以前有一篇林語堂的随記,牛津(或劍橋)裡面的教授教人之道就是把學生叫到房間點上一支雪茄問問題,十幾次之後,二人可以互相對答,學生不再怕雪茄濃煙,也就可以畢業了。本來學問之道,“立之不如破之”,出師一詞就是要能從老師的影子裡出來。

    金庸寫郭靖和歐陽鋒兩人交手時,僅寫了二人在武功上的切磋,沒有寫二人在思想上是否有對話,歐陽鋒是否曾經試圖改變郭靖的世界觀。如果二人在道德思維上另有鬥争,那麼郭靖成為英雄,歐陽鋒就要居首功了。郭靖的道德觀和世界觀來自他母親、江南七怪、成吉思汗、王重陽、洪七公等人,這些都是被他當成金科玉律地遵守,從來沒有懷疑或者沒敢懷疑。直到這一天,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人黃蓉和他母親都死了,他才開始懷疑這所有的一切,他覺得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壞人也逍遙在人間,這直接導緻郭靖考慮“學武功何用”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是洪七公的那段說教能就能簡單解決的,而是要在生活中不斷地實踐、琢磨,逐漸加深對這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的理解。如果歐陽鋒曾和郭靖在思想上有沖突,歐陽鋒就是郭靖開始思考的啟蒙之人了。

    古人曰:“我思故我在”,從華山下來後的郭靖完成了從自卑的傻小子到自我意識的真英雄的轉變,具體至少表現在兩件事上。第一件事:他和黃蓉去暗殺拖雷,當成吉思汗下令撤軍時,他從暗地跳了出來,與拖雷見面并直述别後之情。前一天二人才戰場相見,而且剛□還有殺人之意,郭靖能無愧地跳出來,真有英雄的寬廣胸襟。這一跳出來,就直認有殺人之意,而且明白拖雷不會怪他,而且更明白告訴拖雷他不羞愧要殺人。唯英雄能本色,我自己在當時情景也會先離開,再另外找時間和拖雷見面,直到這時郭靖這樣真正英雄的氣概才讓我佩服。

    另一次自然是他與成吉思汗談論英雄人物,郭靖舉例人死後都是一方黃土,何必多方征殺。成吉思汗不是第一次聽人這麼講了,前面丘處機也勸過一次,成吉思汗置之不理。這次郭靖之言,他卻聽了進去,内心掙紮不已。成吉思汗似乎有一種識人的本能,他感到了郭靖的想法是多年人生的肺腑感觸之言,而不是丘處機那般的照書念經。丘處機所講的那些話,連他自己也沒有相信吧,他自以為是、争強好勝、嗜殺成性的行為,一點也不是他口中:

    “天道無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夫美之者,是樂殺也”,無怪乎成吉思汗對他不看重。成吉思汗臨死前念者“英雄”二字,确實對郭靖十分尊重了。

    三國、水浒等作品的英雄都是一出場就聲名久聞了,如同天龍八部中出來的蕭峰一樣。

    唯有射雕卻是講郭靖這位不是英雄的凡夫如何成為英雄的,題材和立意上頗有一些新意,再加上情節的緊湊安排,作者在中文上的極深造詣,無怪乎此文一出,金庸就成為武俠小說的真命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