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的文學之謎
關燈
小
中
大
作者:李以建
金庸小說的文學之謎
——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讨會側記轉自明報副刊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星期六金庸小說最初在香港報紙上開始連載時,隻是街談巷議、茶馀飯後的話題,後來報刊上逐漸出現了讀者的讀後感和專業評論家的文章,到今天更成為嚴肅的學術探讨領域,且步入了國際學術視野。金庸小說之魅力經久不衰,更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之謎。
将金庸小說稱為「巨大文學之謎」的,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葛文浩教授。這位癡迷于傳播與研究中國文學的美國學者認為,這個謎已構成一種挑戰,所有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者已經不可能拒絕面對這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
為此,葛文浩與中國著名學者劉再複,花了兩年時間籌辦「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讨會。今年五月,研讨會在科羅拉多大學校園拉開帷幕。與會者包括來自中國内地、香港、台灣,以及英國、瑞典、日本、加拿大的二十六位學者和作家,以及來自美國各大學的十五位教授和博士研究生。
開幕式的高潮,是在金庸出現之時。這位寫出了二十世紀文學之謎的「大俠」
,謙稱自己是來聆聽「高人」指點的。孰不知,未聽「指點」,卻要先應付絡繹不絕的簽名題詞。據主辦者稱,大會特地在會場陳列了各種版本的全套金庸小說,開幕式結束時,卻發現部分已經不翼而飛,在一片混亂之中被人「借」去簽名留念了。
文學評論家也來求簽名來自上海的文學評論家吳亮,在内地時常被讀者邀請簽名。此次,他卻不遠萬裡,從上海背來一套金庸小說,代兒子向金庸請求題詞。吳亮之子是金庸迷,父親的文章不入其眼,金庸小說卻終日擺放床頭。吳亮見兒子崇拜金庸,靈機一動,懇請金庸題幾句勉勵其子努力學習,期望兒子将偶像的題詞銘記心中,從此學業更上一層樓。獲得題詞簽名後,吳亮又要求與金庸合影,為的是「讓我的兒子看看我真的見到了金庸」。
欲求金庸指點的「高人」,其實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作家,個個都是「金庸迷」,不僅迷金庸小說,而且迷于闡釋和解讀金庸小說的「文學之謎」。
他們都意識到,以往将金庸小說列入一般武俠小說範疇是學術研究的「失誤」
。北京作家李陀指出,把金庸的研究隻放在「武俠小說」的文類框架内,既束縛研究者的手腳,又會不自覺地貶低金庸寫作的意義,他認為應該從更大的批評和曆史視野中去研究金庸小說。将漢語發展帶進新境界.
他以西方的話語理論,将金庸的寫作和漢語的形成發展曆史聯系起來,認為科技理性的霸權在二十世紀取得空前的支配地位,源于提倡寫實主義的「歐化白話」,壓抑和封殺「舊式白話」,以至于舊式白話的寫作從中國大陸絕迹。他高度評價金庸的寫作是汲取「舊式白話」的營養,加以創造性的改造,形成「普通話」和「國語」之外的一種另類白話文。這是對中國文化中偉大而古老的寫作系統的承繼和發揚,使現代漢語形成發展中的另一股潮流死而複生,傳統得以改造,進入新的境界,讓人們看到漢語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
如何解讀金庸小說的文學之謎,實有考究,也是研讨會的倡導人和組織者劉再複教授最費學術心機的探索。他彙集了衆多學者專家的意見,幾經考量和斟酌,才确定下會議的宗旨,即不僅僅是更加深入地探讨金庸小說的深刻内涵和藝術價值,更主要是将金庸小說置放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大背景中,去考察研究,從而引發出更深更廣的思考。劉再複在開幕式發言中,率先摒棄了以往受制于意識形态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框架,提出缺少充分評說金庸作品的二十世紀文學史是殘缺不全的文學史;金庸的意義在于延續并光大了本土文學傳統,為此确立了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金庸小說的文學之謎
——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讨會側記轉自明報副刊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星期六金庸小說最初在香港報紙上開始連載時,隻是街談巷議、茶馀飯後的話題,後來報刊上逐漸出現了讀者的讀後感和專業評論家的文章,到今天更成為嚴肅的學術探讨領域,且步入了國際學術視野。金庸小說之魅力經久不衰,更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之謎。
将金庸小說稱為「巨大文學之謎」的,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葛文浩教授。這位癡迷于傳播與研究中國文學的美國學者認為,這個謎已構成一種挑戰,所有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者已經不可能拒絕面對這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
為此,葛文浩與中國著名學者劉再複,花了兩年時間籌辦「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讨會。今年五月,研讨會在科羅拉多大學校園拉開帷幕。與會者包括來自中國内地、香港、台灣,以及英國、瑞典、日本、加拿大的二十六位學者和作家,以及來自美國各大學的十五位教授和博士研究生。
開幕式的高潮,是在金庸出現之時。這位寫出了二十世紀文學之謎的「大俠」
,謙稱自己是來聆聽「高人」指點的。孰不知,未聽「指點」,卻要先應付絡繹不絕的簽名題詞。據主辦者稱,大會特地在會場陳列了各種版本的全套金庸小說,開幕式結束時,卻發現部分已經不翼而飛,在一片混亂之中被人「借」去簽名留念了。
文學評論家也來求簽名來自上海的文學評論家吳亮,在内地時常被讀者邀請簽名。此次,他卻不遠萬裡,從上海背來一套金庸小說,代兒子向金庸請求題詞。吳亮之子是金庸迷,父親的文章不入其眼,金庸小說卻終日擺放床頭。吳亮見兒子崇拜金庸,靈機一動,懇請金庸題幾句勉勵其子努力學習,期望兒子将偶像的題詞銘記心中,從此學業更上一層樓。獲得題詞簽名後,吳亮又要求與金庸合影,為的是「讓我的兒子看看我真的見到了金庸」。
欲求金庸指點的「高人」,其實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作家,個個都是「金庸迷」,不僅迷金庸小說,而且迷于闡釋和解讀金庸小說的「文學之謎」。
他們都意識到,以往将金庸小說列入一般武俠小說範疇是學術研究的「失誤」
。北京作家李陀指出,把金庸的研究隻放在「武俠小說」的文類框架内,既束縛研究者的手腳,又會不自覺地貶低金庸寫作的意義,他認為應該從更大的批評和曆史視野中去研究金庸小說。将漢語發展帶進新境界.
他以西方的話語理論,将金庸的寫作和漢語的形成發展曆史聯系起來,認為科技理性的霸權在二十世紀取得空前的支配地位,源于提倡寫實主義的「歐化白話」,壓抑和封殺「舊式白話」,以至于舊式白話的寫作從中國大陸絕迹。他高度評價金庸的寫作是汲取「舊式白話」的營養,加以創造性的改造,形成「普通話」和「國語」之外的一種另類白話文。這是對中國文化中偉大而古老的寫作系統的承繼和發揚,使現代漢語形成發展中的另一股潮流死而複生,傳統得以改造,進入新的境界,讓人們看到漢語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
如何解讀金庸小說的文學之謎,實有考究,也是研讨會的倡導人和組織者劉再複教授最費學術心機的探索。他彙集了衆多學者專家的意見,幾經考量和斟酌,才确定下會議的宗旨,即不僅僅是更加深入地探讨金庸小說的深刻内涵和藝術價值,更主要是将金庸小說置放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大背景中,去考察研究,從而引發出更深更廣的思考。劉再複在開幕式發言中,率先摒棄了以往受制于意識形态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框架,提出缺少充分評說金庸作品的二十世紀文學史是殘缺不全的文學史;金庸的意義在于延續并光大了本土文學傳統,為此确立了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