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點滴·衣不如故
關燈
小
中
大
康親王府的武師們秉承上意,對前來赴宴的平西王世子的随從大加挑釁,出手擊落對方的帽子。其後,康親王經韋小寶提醒,向他們“賠還”新帽子:
衆随從接過了,躬身道:“謝王爺,謝桂公公!”将帽子折好放在懷内,頭上仍是戴着舊帽。康親王和索額圖對望了一眼,知道這些人不換新帽,乃是尊重吳應熊的意思。(《鹿鼎記》第382頁)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但當“衣”與“人”之間産生某種聯系,特别是“衣”成為“人”的一種象征符号時,“衣”也可以不如故。這樣的寓意,很可能來自《三國演義》裡那個著名的故事:
一日,操見關公所穿綠錦戰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異錦作戰袍一領相贈。關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操笑曰:“雲長何如此之儉乎?”公曰:“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于上。”操歎曰:“真義士也。”然口雖稱羨,心實不悅。(第二十五回)
小小一頂帽子,一件戰袍,在政治角力場中偏偏被賦予了一種姿态,顯得既微妙又得體。可是,别說曹操,就是康親王他們,也一定是“心實不悅”!
附記:關于金庸小說對《三國》的襲用,柳存仁先生曾敏銳地舉出過另一個例子:“《天龍八部》結尾一章(50/2089)蕭峰在囚籠裡想:‘皇上(按,指遼帝耶律洪基)倘若勢如破竹,取了大宋,便會解我去汴梁相見。倘如敗軍而歸,沒面目見我,第一個要殺的人便是我。’我初看這正是echo了《後漢書》卷74上、《三國志》卷6《袁紹傳》裡田豐說的話。可是金庸把它活用了,而且不像田豐那樣向問他的人直說,隻寫作蕭峰自己在忖想,這樣的利用就看不大見斧鑿痕迹了。田豐的事也見小說《三國志演義》第31回。”(《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讨會論文集》第56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衆随從接過了,躬身道:“謝王爺,謝桂公公!”将帽子折好放在懷内,頭上仍是戴着舊帽。康親王和索額圖對望了一眼,知道這些人不換新帽,乃是尊重吳應熊的意思。(《鹿鼎記》第382頁)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但當“衣”與“人”之間産生某種聯系,特别是“衣”成為“人”的一種象征符号時,“衣”也可以不如故。這樣的寓意,很可能來自《三國演義》裡那個著名的故事:
一日,操見關公所穿綠錦戰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異錦作戰袍一領相贈。關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操笑曰:“雲長何如此之儉乎?”公曰:“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于上。”操歎曰:“真義士也。”然口雖稱羨,心實不悅。(第二十五回)
小小一頂帽子,一件戰袍,在政治角力場中偏偏被賦予了一種姿态,顯得既微妙又得體。可是,别說曹操,就是康親王他們,也一定是“心實不悅”!
附記:關于金庸小說對《三國》的襲用,柳存仁先生曾敏銳地舉出過另一個例子:“《天龍八部》結尾一章(50/2089)蕭峰在囚籠裡想:‘皇上(按,指遼帝耶律洪基)倘若勢如破竹,取了大宋,便會解我去汴梁相見。倘如敗軍而歸,沒面目見我,第一個要殺的人便是我。’我初看這正是echo了《後漢書》卷74上、《三國志》卷6《袁紹傳》裡田豐說的話。可是金庸把它活用了,而且不像田豐那樣向問他的人直說,隻寫作蕭峰自己在忖想,這樣的利用就看不大見斧鑿痕迹了。田豐的事也見小說《三國志演義》第31回。”(《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讨會論文集》第56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