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水浒》 寫《書劍》

關燈
《書劍恩仇錄》的寫作,受惠于《水浒》頗多。金庸自己也說:“我學《水浒》寫《書劍恩仇錄》,書中領袖陳家洛與清朝皇帝妥協,受到欺騙,結果十分悲慘,實際上主題是反對向封建官府投降、妥協,含有必須反抗到底的意義。”(《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第31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這是從立意上說。有人認為紅花會衆英雄的群體形象的塑造借鑒了梁山好漢,則是從人物形象而言。其實,在情節細部,《書劍》也有“偷招”。

    《書劍恩仇錄》第784-785頁,紅花會群雄、少林寺衆僧等被禦林軍圍在宮内:

    霍青桐見衆人殺敵甚多,但不論沖向何處,敵兵必定跟着圍上,擡頭四望,果見鼓樓屋頂上站着十多人,内中四人手提紅燈分站四方,群雄殺奔西方,西方那人高舉紅燈,殺奔東方,東方便有紅燈舉起。霍青桐對陳家洛道:“打滅那幾盞紅燈便好辦了!”趙半山聽了,從地下撿起一張弓,拾了幾枝箭,弓弦響處,四燈熄滅。

    群雄喝一聲彩。清兵不見了燈号,登時亂将起來。

    這很容易在《水浒》中找到其血緣。《水浒》第四十八回,宋江率軍攻打祝家莊失利,好不容易擺脫盤陀路往外走:

    宋江去約走過五六裡路,隻見前面人馬越添得多了。宋江疑忌,便喚石秀問道:“兄弟,怎麼前面賊兵衆廣?”石秀道:“他有燭燈為号。”花榮在馬上看見,把手指與宋江道:“哥哥,你看見那樹影裡這碗燭燈麼?隻看我等投東,他便把那燭燈望東扯;若是我等投西,他便把那燭燈望西扯。隻那些兒,想來便是号令。”宋江道:“怎地奈何的他那碗燈?”花榮道:“有何難哉!”便拈弓搭箭,縱馬向前,望着影中隻一箭,不端不正,恰好把那碗紅燈射将下來。四下裡埋伏軍兵不見了那碗紅燈,便都自亂撺起來。

    模仿是太明顯了。也許是金庸模仿得正在興頭上,他似乎忘了趙半山是一位使暗器的大師,舉手投足都是暗器,何必那麼麻煩的“從地下撿起一張弓,拾了幾枝箭”作花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