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阿青

關燈
然,阿青是個很單純的人,她要殺了西施,不過是因為她要這麼做,隻有這麼做,她以為範蠡才會回到她身邊。

    她才做了這麼個決定,她說:你的西施在哪裡?我要殺了她。

    “你的西施在哪裡?”阿青怎是嫉妒西施,隻是恨她,奪走了本該是她的範蠡。

    她是這樣的單純,當她見到了西施。

    “她……她比你說的還美……”她的殺氣漸漸消失,“變成了失望和沮喪,再變成了驚奇、羨慕,變成了崇敬”她自認,自己比不上西施,天下竟會有這樣的美女。

    在阿青的心中,隻有這樣的美女才配的上範蠡。

    她,更不忍心傷她。

    阿青走了之後,再也沒有人提到她。

    在範蠡心中,她的整個人真正能讓人記住的,不過是她的劍法。

    而阿青去了哪裡?阿青會怎樣?範蠡不會去想。

    而别人,也會逐漸地将她淡忘。

     看來在金庸小說裡,你愛的人要是不愛你,就别想讓他記住你。

    如果你質本潔來還潔去,就不會有人再刻骨銘心的記住你。

    他們當然也覺得你做的一切是理所應當的。

    所以程靈素做了一個聰明的決定。

    她就這麼為他死了,就可以讓他刻骨銘心的記住,就可以讓他為她自己留下些什麼;所以倔強的郭芙也這麼做了,獲得的結果卻是那一聲“芙妹”的刹那黯然。

    如果你想讓他永永遠遠的挂着你,如果他真的不愛你。

    那麼,不是你用一種代價讓他刻骨銘心的記住你,就是讓他用一種代價刻骨銘心的記住你。

    哪怕這傷了自己,哪怕這傷了他。

    阿青呢,隻有她要殺西施的時候,範蠡才會覺得:她原來喜歡自己,她不是個什麼也不懂的鄉下小姑娘。

    但更悲的是,對于阿青,範蠡隻是感激她為越國做的一切,她為他做的,他從不想起。

    她成全了他們,即使她也許并不是這樣認為,但事實上卻确實是如此的。

    是事與願違?明明是她自己放棄的;是有意成全?不是的,她要殺了他的西施。

    究竟是什麼?那美麗的容顔另她掉到了自己内心矛盾的漩渦。

    這漩渦纏住的隻是阿青自己,不是範蠡…… 讓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永永遠遠的記起自己,真的好難、好難……所以說這種銘記好貴,如果不是到了某種情緒的偏激,某種處境的為難,誰願意用傷害的方式來彌補上心愛之人的記憶? 有時候,我會想,阿青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愛上了範蠡,亦或者郭襄是不是真的愛上了楊過。

    現在看來,這真的不重要。

    如果有一個人,你時時刻刻的記着他、挂着他,那為什麼還要問你是否愛着他? 與羊為伴的阿青依舊唱着那首山歌年年日日的在天空下遊蕩,她過的是平平安安的日子,她需要用竹棒的時候很少,她會不會那麼高深的棒法對她來說并不重要,但對于範蠡來說,那才是她真正的價值。

    她隻是慢慢的走,在這片天空下,可另她回憶的實在少之又少,而她見了西施以後,那樣的落寞會伴着她,在這片天空下,沒有戰場,她和很多普通的人一樣,過着普通的生活,然後慢慢的變老,死去。

    沒有人會記的她,人們贊賞的是她精妙的棒法。

     阿青放棄了殺西施,即使她就快要将西施的生命奪去。

    她想的不多,她隻是覺得他的西施應該死去,她不管範蠡會不會恨她。

    但當她見到西施的那一刹那……隻有這樣的結局才可以作為短篇小說的點睛之筆。

    她不殺西施仿佛是突然的,卻也是必然的。

     那片藍藍的天空下,有好多好多的人都生存在這片天空下,範蠡也是如此,何況他和阿青還彼此相識。

    但他可曾看到阿青眼中的落寞、失望和無奈…… 他沒有看到,幾千年來,這個片段也沒有人注意過。

     兩千年來人們都知道,“西子捧心”是人間最美麗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