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的海棠——程靈素
關燈
小
中
大
兩條一般男性擇偶的天條,所以沒有好收梢是肯定的了。
我這樣說,并不存損貶男讀者之意。
《飛狐外傳》之中,我也曾試圖站在男性的立場,揣測為什麼胡斐沒有愛上程靈素。
結論就是上面提到的:缺乏美貌、太過聰明。
第一點不言自明,可是,為什麼聰明反而也是緻命傷呢?胡斐雖有一身好武藝,論心思缜密卻遠不及程靈素,程靈素對他的心思,可謂洞之若燭,一絲一毫都逃不過她的眼睛。
加之她個性坦白,所問之話,讓胡斐很是“窘迫意外”了幾回。
留下藍花之事,走神想起袁紫衣等等…….自己的小心思被别人看了個通透明白,坦蕩如胡斐尚且“大窘”,何況常人?!所以胡斐曾有一段: 他(胡斐)心中又想:“這位靈姑娘聰明才智,勝我十倍,武功也自不弱,但整日和毒物為伍,總是……”他自己也不知“總是……”甚麼,心底隻隐隐的覺得不妥。
這個不妥,其實就是對程靈素一切都了然的隐隐畏懼。
聰明如程靈素,自然對此不會毫無覺察。
所以,細心的讀者一定不難發現,情節越往後,程靈素沖口而出的話越少、含蓄深沉的話越多,原因何在?她也知道,自己的鏡子般的清晰透徹給了胡斐無形的壓力。
可是,愛情似乎總是這樣,當一個癡心的人愛上另一個人的時候,被愛的人似乎也總是心儀着另一個似乎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标。
無論程靈素如何盡力而為,袁紫衣的影子何曾在他們中間消失片刻?但是,程靈素卻一直不肯面對這樣一個現實。
所以,她曾自己提出來要離去、胡斐絲毫不曾挽留時,她還是留了下來。
(如果她走了,這不又是一個郭襄的故事嗎?)直到胡斐提出結拜為兄妹時,一向深藏不露、從容淡定的她,卻是再也控制不住,“言語行動之中,突然間微帶狂态”。
——金庸于此隻是淡淡一筆帶過,便将無限的想象空間留給了看書的我們,真真叫人心碎。
自後,在往京城去的路上,程靈素睡得越來越少,人越來越憔悴。
北京終于到了,胡斐和程靈素并騎進了都門。
進城門時胡斐向程靈素望了一眼,隐隐約約間似乎看到一滴淚珠落在地上的塵土之中。
胡斐心頭也是一震:“這次到北京來,可來對了嗎?” 他對于這個二妹執著癡情的前景,有了不詳的預感。
愛是個多麼變幻莫測的東西,有人要長相厮守,有人隻求曾經擁有,程靈素呢,大概是但求不負我心吧。
而一個人愛另一個人到極深處應該是什麼樣子呢?整天眼睜睜看着自己愛的人心頭愛着另外一個人,這種“生離”的滋味,怕是比“死别”更加折磨人吧?! 所以在最後,這個憂郁滄桑的程靈素,無怨無悔地選擇了死亡,真正演繹了一曲用生命去愛一個人的情歌。
七心海棠的主人死在了愛人的面前,那盆不起眼的神奇的小花,也凋謝在清晨的微風裡……… 我自始至終都不欣賞金庸在程靈素死後、胡斐醒來的那一番評價,說程靈素自知得不到胡斐的愛,選擇一死,以期在胡斐心中留一個永久的位置。
這樣的猜測,讓藥王廟裡的這場變故,仿佛變成了程靈素的一場陰謀。
聰敏的程靈素,早已知道胡斐的感情所在,袁紫衣也已出家,如果不死,活着的日子不會比袁紫衣出家前更難過。
我也不認為《雪山飛狐》裡那個愛上了苗若蘭的胡斐和《飛狐外傳》裡這個情深義重的胡斐是一個人。
程靈素死後,胡斐在雙親墓前遇上了一度朝思暮想的圓性,圓性走得不是很堅決,可胡斐竟然沒有再挽留她。
我想,他或許開始明白,那個讓他敬畏、讓他憐惜的二妹,其實早已經在自己意識到之前,成為了這個世界上,自己最親的親人了! 所以,在下一本書裡,寫過這麼一段:月黑風高,孤燈如豆,胡斐對劍自酌,窗外月華如水,寒意稍濃,不知從何處,飄來當年王鐵匠唱過的小調:‘小妹子對情郎——恩情深,你莫負了妹子——一段情,你見了她面時——要待她好,你不見她面時——天天要十七八遍挂在心!’聲音暗啞,如泣如訴,事隔這麼多年,如今唱歌的又會是誰呢。
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胡斐握刀的手許久未動,映射出五彩光環的鋒刃上,不知何時,留下兩滴四散的水珠……擡頭遙看漆黑的天際,燦若流星的一雙大眼睛,分明是程靈素在暗然不語,漸漸的似被這人間月色所感,眼中升騰起蒙蒙的霧氣,長長的睫毛慢慢合上,而兩行清淚——潸然而下。
——這是多年後,一個思念中的男人流下的眼淚。
我這樣說,并不存損貶男讀者之意。
《飛狐外傳》之中,我也曾試圖站在男性的立場,揣測為什麼胡斐沒有愛上程靈素。
結論就是上面提到的:缺乏美貌、太過聰明。
第一點不言自明,可是,為什麼聰明反而也是緻命傷呢?胡斐雖有一身好武藝,論心思缜密卻遠不及程靈素,程靈素對他的心思,可謂洞之若燭,一絲一毫都逃不過她的眼睛。
加之她個性坦白,所問之話,讓胡斐很是“窘迫意外”了幾回。
留下藍花之事,走神想起袁紫衣等等…….自己的小心思被别人看了個通透明白,坦蕩如胡斐尚且“大窘”,何況常人?!所以胡斐曾有一段: 他(胡斐)心中又想:“這位靈姑娘聰明才智,勝我十倍,武功也自不弱,但整日和毒物為伍,總是……”他自己也不知“總是……”甚麼,心底隻隐隐的覺得不妥。
這個不妥,其實就是對程靈素一切都了然的隐隐畏懼。
聰明如程靈素,自然對此不會毫無覺察。
所以,細心的讀者一定不難發現,情節越往後,程靈素沖口而出的話越少、含蓄深沉的話越多,原因何在?她也知道,自己的鏡子般的清晰透徹給了胡斐無形的壓力。
可是,愛情似乎總是這樣,當一個癡心的人愛上另一個人的時候,被愛的人似乎也總是心儀着另一個似乎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标。
無論程靈素如何盡力而為,袁紫衣的影子何曾在他們中間消失片刻?但是,程靈素卻一直不肯面對這樣一個現實。
所以,她曾自己提出來要離去、胡斐絲毫不曾挽留時,她還是留了下來。
(如果她走了,這不又是一個郭襄的故事嗎?)直到胡斐提出結拜為兄妹時,一向深藏不露、從容淡定的她,卻是再也控制不住,“言語行動之中,突然間微帶狂态”。
——金庸于此隻是淡淡一筆帶過,便将無限的想象空間留給了看書的我們,真真叫人心碎。
自後,在往京城去的路上,程靈素睡得越來越少,人越來越憔悴。
北京終于到了,胡斐和程靈素并騎進了都門。
進城門時胡斐向程靈素望了一眼,隐隐約約間似乎看到一滴淚珠落在地上的塵土之中。
胡斐心頭也是一震:“這次到北京來,可來對了嗎?” 他對于這個二妹執著癡情的前景,有了不詳的預感。
愛是個多麼變幻莫測的東西,有人要長相厮守,有人隻求曾經擁有,程靈素呢,大概是但求不負我心吧。
而一個人愛另一個人到極深處應該是什麼樣子呢?整天眼睜睜看着自己愛的人心頭愛着另外一個人,這種“生離”的滋味,怕是比“死别”更加折磨人吧?! 所以在最後,這個憂郁滄桑的程靈素,無怨無悔地選擇了死亡,真正演繹了一曲用生命去愛一個人的情歌。
七心海棠的主人死在了愛人的面前,那盆不起眼的神奇的小花,也凋謝在清晨的微風裡……… 我自始至終都不欣賞金庸在程靈素死後、胡斐醒來的那一番評價,說程靈素自知得不到胡斐的愛,選擇一死,以期在胡斐心中留一個永久的位置。
這樣的猜測,讓藥王廟裡的這場變故,仿佛變成了程靈素的一場陰謀。
聰敏的程靈素,早已知道胡斐的感情所在,袁紫衣也已出家,如果不死,活着的日子不會比袁紫衣出家前更難過。
我也不認為《雪山飛狐》裡那個愛上了苗若蘭的胡斐和《飛狐外傳》裡這個情深義重的胡斐是一個人。
程靈素死後,胡斐在雙親墓前遇上了一度朝思暮想的圓性,圓性走得不是很堅決,可胡斐竟然沒有再挽留她。
我想,他或許開始明白,那個讓他敬畏、讓他憐惜的二妹,其實早已經在自己意識到之前,成為了這個世界上,自己最親的親人了! 所以,在下一本書裡,寫過這麼一段:月黑風高,孤燈如豆,胡斐對劍自酌,窗外月華如水,寒意稍濃,不知從何處,飄來當年王鐵匠唱過的小調:‘小妹子對情郎——恩情深,你莫負了妹子——一段情,你見了她面時——要待她好,你不見她面時——天天要十七八遍挂在心!’聲音暗啞,如泣如訴,事隔這麼多年,如今唱歌的又會是誰呢。
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胡斐握刀的手許久未動,映射出五彩光環的鋒刃上,不知何時,留下兩滴四散的水珠……擡頭遙看漆黑的天際,燦若流星的一雙大眼睛,分明是程靈素在暗然不語,漸漸的似被這人間月色所感,眼中升騰起蒙蒙的霧氣,長長的睫毛慢慢合上,而兩行清淚——潸然而下。
——這是多年後,一個思念中的男人流下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