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 罨畫池亭子

關燈
範成大《吳船錄》記至蜀州道:“丙子、二十裡,早頓周家莊……十裡至蜀州。郡圃内西湖極廣袤,荷花正盛,呼湖船泛之,系纜古木修竹間,景物甚野,為西州勝處。湖中多小菱可食,蜀無菱,至此始見之。”範成大所記,也就是前引陸遊詩中“罨畫亭邊第一詩”所說罨畫亭邊的罨畫池。

    罨畫池,的确是藝術境界極高的一座園林,當得上“兩州勝處”四宇的評話。

    看慣北京宮廷式園林和蘇州、杭州江南私家同林的我,一走進罨畫池,馬上便有一種面目一新之感。見了罨畫池,頓時覺得有一種濃郁的高古畫意撲面而來。

    罨畫池并不大。在我的印象裡,它大約同蘇州拙政園大小差不多,甚至可能還略為小些。可是,它給人的感覺卻很大,絲毫沒有江南園林的局促。

    罨畫池的住勝處,一在于水,二在于古木叢竹,三在于亭和廊。

    水而偏北,如一長脖南瓜,斜放在那裡。周圍也不過二百多米,并不大。夏天荷花極盛,小船可在荷花叢中劃行。不過去時已是深秋,一片荷葉也沒有了。一種白色羽毛似乎有黑翅的小鳥,狀如燕子,掠水低飛,一閃而過,捕食小蟲,極有情趣。

    水面周圍,古木極多。四川竹子極茂盛,水邊叢竹亦多。既非小竹,也不是浙江、安徽常見的毛竹,而是高大的叢灼‘,似乎極易生長。看到一堆丈許的土堆上,也長着一叢,兩丈多高,不少根都露在外面,也森森然青翠欲滴。心想如能搬一叢到北京新修的大觀園潇湘館牆邊,該有多好!

    有一池秋水,森然古木、青翠叢竹,再如何點綴呢?主要是用亭于和周圍的路,以及一座拱橋,把水和樹點綴貫連成一個整體。倒影水中,成為一首詩,一幅畫。

    “罨”者,網魚也。“罨畫”者,網畫也。“錦屏罨畫散紅青”。畫家謂色彩斑調之畫曰“罨畫”,詩人僅色彩斑斓之水為“罨畫”。浙江長興西溪,名“罨畫溪”,上有亭曰“罨畫亭”,世多知者。而蜀州之“罨畫池”知者較少。放翁“罨畫亭邊第一詩”的句子,不言“池”而言“亭”,可見宋時這裡就以“亭”著稱了。今天的罨畫池,同樣是亭子極好。

    墨畫池一共有大小十兒個亭子,形狀各不相同。前他有兩座大方亭,據水中央,拱橋連接,雖大卻不顯其大。池西北角,一座長方亭、一座小方亭,中有短廊連接,飛檐翼然,臨水如水激然,意境極美。水面彎向東北,狹處有一事橋,中高,兩面低,錯落有緻,而又落落大方。造型乃江南園林所少見,而極富日本情趣。若有着和服、木展的士女由橋上走過,則更如畫卷。實際這正是唐代園林的置景風格。與江南園林本元、明、清一脈而傳者,在韻味上有明顯差别。這就是置畫亭的佳勝處。而劇組選擇這裡拍攝電視“紅樓”,便是看中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