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派紅學的終結(1)
關燈
小
中
大
索隐派紅學的産生,有作品本身的原因和時代思潮及文化環境方面的原因,前面已經談過了。除此之外,還有中國文學的特性和學術傳統方面的原因,從文學研究的方法論的角度來看,這方面的原因更具有普遍性,可以說,是紅學索隐派存在的理論前提。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書面語言必須借助于文字方能表達。中國字的特點,是形、音、義的結合,憑借方塊字可以變化出許多花樣來。所以《文心雕龍》有“諧隐”篇猶嫌未足,複又有“隐秀”篇,一而再、再而三地探讨隐語和複義問題。劉勰說:“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獨拔者也。隐以複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夫隐之為體,義生文外,秘響傍通,伏采潛發,譬爻象之變互體,川渎之韫珠玉也。”又說:“隐者,隐也;遁辭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他還列舉春秋戰國以來許多婉曲表達和諷喻的例證,說明隐這種修辭格具有怎樣的語言效果。所謂“重旨”、“複義”、“伏采”、“遁辭”,是文學創作特别是詩歌創作的最常見的特征。中國傳統文學重意在言外,講象外之象,道理即在于此。值得注意的是,劉勰在探讨隐語和複義時,已經聯系到小說,寫道:“然文辭之有諧隐,譬九流之有小說,蓋稗官所采,以廣視聽。”當然劉勰是用小說作比,證明諧隐這種文體,或諧隐作為文學的一種表現方法,是不可缺少的,即“雖有絲麻,無棄菅蒯”的意思。但所以拿小說做比,也由于小說這種文學樣式更容易包納隐語和複義的表現方法。特别是進入成熟期的明清小說,象征和隐喻已司空見慣,隐象是小說形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研究中出現索隐的方法,不僅是中國文學理論發展的結果,也是小說創作不斷向前發展的一種需要。因此索隐作為一種研究文學的方法,是合乎情理的,可以成立,應該承認其産生并存在的理由。
應用索隐的方法研究作家和作品,并不始于對《紅樓夢》的研究,更不是說隻有《紅樓夢》才能用索隐的方法。蔡元培在《石頭記索隐》第六版自序中,即舉了《世說新語》裡以“黃絹幼婦,外孫齑臼”當“絕妙好辭”的例證,并指出《儒林外史》的莊紹光即指程綿莊,馬純上即馮粹中,牛布衣即牛草衣等等,連竭力反對索隐的胡适也是承認的。《金瓶梅》問世後,猜測書中人物系誰之化身,不絕于編關于《金瓶梅》的影射問題,袁中道的《遊居柿錄》、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均有記載,可參閱孔另境編《中國小說史料》第81至第83頁,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隻不過對《紅樓夢》的索隐更集中也更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發展到後來,形成了名副其實的紅學索隐派。作者在開卷第一回公開宣稱,他已經“将真事隐去”了,并描寫了“甄士隐”其人,還能怪尋根問底者要去索隐一番嗎?何況《紅樓夢》中确有很多謎語,不獨研究者,一般讀者也想來猜一猜。香菱的判詞是:“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緻使香魂返故鄉。”甲戌本的批語在第三句後面注明“拆字法”三字。鳳姐的判詞是:“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這其中的“一從二令三人木”句,脂批也注明用“拆字法”,但究竟作何解釋?研究者意見紛纭,迄無定論。“人木”自然是一個“休”字,“二令”可以合成一個“冷”字,但“一從”呢?還有元春的判詞:“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頭一句是個時間概念,絕不是随便湊數的,但作者說的是哪一個“二十年”?尤其“虎兔相逢”句,似有幹支年份的意思,可指的是哪一個年份呢?實難索解。而元春的命運又與朝廷有關,自屬重要,人們都想猜出這個謎。
更可詫異者,是迎春的判詞,劈頭第一句竟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在寫法上與其他人的判詞迥異,不是直接寫迎春,而是罵孫紹祖,未免罵得蹊跷,而且在文字風格上也過于劍拔弩張,顯得不夠蘊藉。趙同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認為迎春和孫紹祖影射雍正,所以作者的火氣才那麼大。當然他說得不一定對,但如此寫法,總有特定的原因罷。更不要說書中人物的命名,很多都是諧音取名,如賈化(諧假話)、嬌杏(諧僥幸)、單聘仁(諧善騙人)、蔔固修(諧不顧羞)、詹光(諧沾光);地名則有十裡街(諧勢利街)、仁清巷(諧人情巷)、湖州(諧胡謅)等等,例子不勝枚舉。總之,《紅樓夢》中确有隐語、隐事、隐物、隐義,甚至包含着一些謎語的成分。惟其如此,作者才寫出了“誰解其中味”這樣的寓意深長的話,他是怕讀者不理解他的苦心。因此運用索隐的方法來研究《紅樓夢》,與對象的特征是相吻合的,我們沒有理由加以反對。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書面語言必須借助于文字方能表達。中國字的特點,是形、音、義的結合,憑借方塊字可以變化出許多花樣來。所以《文心雕龍》有“諧隐”篇猶嫌未足,複又有“隐秀”篇,一而再、再而三地探讨隐語和複義問題。劉勰說:“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獨拔者也。隐以複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夫隐之為體,義生文外,秘響傍通,伏采潛發,譬爻象之變互體,川渎之韫珠玉也。”又說:“隐者,隐也;遁辭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他還列舉春秋戰國以來許多婉曲表達和諷喻的例證,說明隐這種修辭格具有怎樣的語言效果。所謂“重旨”、“複義”、“伏采”、“遁辭”,是文學創作特别是詩歌創作的最常見的特征。中國傳統文學重意在言外,講象外之象,道理即在于此。值得注意的是,劉勰在探讨隐語和複義時,已經聯系到小說,寫道:“然文辭之有諧隐,譬九流之有小說,蓋稗官所采,以廣視聽。”當然劉勰是用小說作比,證明諧隐這種文體,或諧隐作為文學的一種表現方法,是不可缺少的,即“雖有絲麻,無棄菅蒯”的意思。但所以拿小說做比,也由于小說這種文學樣式更容易包納隐語和複義的表現方法。特别是進入成熟期的明清小說,象征和隐喻已司空見慣,隐象是小說形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研究中出現索隐的方法,不僅是中國文學理論發展的結果,也是小說創作不斷向前發展的一種需要。因此索隐作為一種研究文學的方法,是合乎情理的,可以成立,應該承認其産生并存在的理由。
應用索隐的方法研究作家和作品,并不始于對《紅樓夢》的研究,更不是說隻有《紅樓夢》才能用索隐的方法。蔡元培在《石頭記索隐》第六版自序中,即舉了《世說新語》裡以“黃絹幼婦,外孫齑臼”當“絕妙好辭”的例證,并指出《儒林外史》的莊紹光即指程綿莊,馬純上即馮粹中,牛布衣即牛草衣等等,連竭力反對索隐的胡适也是承認的。《金瓶梅》問世後,猜測書中人物系誰之化身,不絕于編關于《金瓶梅》的影射問題,袁中道的《遊居柿錄》、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均有記載,可參閱孔另境編《中國小說史料》第81至第83頁,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隻不過對《紅樓夢》的索隐更集中也更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發展到後來,形成了名副其實的紅學索隐派。作者在開卷第一回公開宣稱,他已經“将真事隐去”了,并描寫了“甄士隐”其人,還能怪尋根問底者要去索隐一番嗎?何況《紅樓夢》中确有很多謎語,不獨研究者,一般讀者也想來猜一猜。香菱的判詞是:“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緻使香魂返故鄉。”甲戌本的批語在第三句後面注明“拆字法”三字。鳳姐的判詞是:“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這其中的“一從二令三人木”句,脂批也注明用“拆字法”,但究竟作何解釋?研究者意見紛纭,迄無定論。“人木”自然是一個“休”字,“二令”可以合成一個“冷”字,但“一從”呢?還有元春的判詞:“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頭一句是個時間概念,絕不是随便湊數的,但作者說的是哪一個“二十年”?尤其“虎兔相逢”句,似有幹支年份的意思,可指的是哪一個年份呢?實難索解。而元春的命運又與朝廷有關,自屬重要,人們都想猜出這個謎。
更可詫異者,是迎春的判詞,劈頭第一句竟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在寫法上與其他人的判詞迥異,不是直接寫迎春,而是罵孫紹祖,未免罵得蹊跷,而且在文字風格上也過于劍拔弩張,顯得不夠蘊藉。趙同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認為迎春和孫紹祖影射雍正,所以作者的火氣才那麼大。當然他說得不一定對,但如此寫法,總有特定的原因罷。更不要說書中人物的命名,很多都是諧音取名,如賈化(諧假話)、嬌杏(諧僥幸)、單聘仁(諧善騙人)、蔔固修(諧不顧羞)、詹光(諧沾光);地名則有十裡街(諧勢利街)、仁清巷(諧人情巷)、湖州(諧胡謅)等等,例子不勝枚舉。總之,《紅樓夢》中确有隐語、隐事、隐物、隐義,甚至包含着一些謎語的成分。惟其如此,作者才寫出了“誰解其中味”這樣的寓意深長的話,他是怕讀者不理解他的苦心。因此運用索隐的方法來研究《紅樓夢》,與對象的特征是相吻合的,我們沒有理由加以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