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侖論王熙鳳(四)
關燈
小
中
大
王熙鳳是作者筆下第一個生動活躍的人物,是一個生命力非常充沛的角色,是封建時代大家庭中精明強幹潑辣狠毒的主婦性格的高度結晶晶。從她一出場就生龍活虎,如火如荼。一路故事的發展,性格的表現,作者一絲不懈地揮動着巨如鐵柱、細似金針的妙筆,予以傑出的刻畫。而且無論是她自己的傳記或配合别人的場面,作者總把她安置在萬目睽睽的舞台口上,使觀衆目不暇給,耳不暇聽。
《紅樓夢》作者一面無情地揭發鳳姐一切罪行,并不遺餘力地刻畫出她獨斷獨行、不恤人言、不顧後果的“毅力”。但另一面也深刻地剖析這位強者内心中多少矛盾與軟弱之處。鳳姐自稱不信鬼神,可是賈瑞、張金哥夫婦、鮑二家的、尤二姐都是怎麼死的能不能忘掉?,輿論認為她過分精明,不是壽者相,說她若不積陰骘就要短命,她心上能不留下深重的暗影?。她生活條件中缺;乏一個兒子,她惟一的一個女兒巧姐就要請劉姥姥起個名字,靠靠她的“福”。她文化水平太低了,不懂一般閨閣中琴棋詩畫的消遣,在衣食享受權利争奪之外,并無精神生活可言。對于男性,為功利需要可以驅使,為精力剩餘可以玩弄。但賈蓉後來竟幫助賈琏偷娶尤二姐,刺痛了她的心。她唯一知己秦可卿死了,從此成為一個絕對孤立的人。對自己第一忠實的心腹丫環平兒,她仍不免要懷疑和防範。她壓倒一切,也到處都樹立敵人,曾幾乎被死敵趙姨娘陰謀害死。她知道自己是處在怎樣一個危險的境地,曾對平兒說,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了,但是因為權利高、責任重,“騎上虎背,雖然看破些,一時也難放寬”。因此,她隻能本着“甯叫我負人,不叫人負我”、“日暮途窮,則倒行而逆施之”的理論,硬幹下去。自己病越加重,精力越不夠,越要勉強支撐,越要緊緊地握住支配權到自己死亡之日為止。
象王熙鳳這樣一個反面人物中突出的典型,可以說整個的封建時代中國小說中少見的。在封建社會的曆史真實中,人們是可以常看到具體而微的“小王熙鳳”以及“得其一體”的“局部王熙鳳”。過去不是常聽人說,“那個女人簡直像王熙鳳”嗎?這可以反映曹雪芹筆下人物的真實性和概括性。王熙鳳這種人物之産生與消滅都有其必然的社會原因,反動統治階級不到沒落階段不會産生這種“亂世奸雄”。反動統治階級不到崩潰的時候,王熙鳳這種人物也不會消滅;這一個王熙鳳死掉,會有另一個王熙鳳誕生。
偉大的原作者曹雪芹除了寫出這一重要人物的成長、顯赫,也安排了她的消滅過程。就《紅樓夢》序詩中所寫“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來姑妄猜之:到了賈府抄家,賈母死亡,王熙鳳壞事做盡,威權失盡,賈琏也先對她冷淡疏遠,以後又休了她送回南京去,最後她結束了生命——是否這樣一個結局呢?如果大體上是這樣,那麼王熙鳳之覆敗與死亡,是被社會變遷即“人的法則”所決定的。續作者高鹗寫王熙鳳的罪惡暴露、心勞日绌、失去靠山、呼應不靈等等大體上是符合的。可是寫到這一人物之最後結束,卻是由于衆鬼索命而亡。這豈不是由“神人共忿、應予天誅”而出現了“因果報應”——神的法則了?
1943作于重慶,1963改于北京
(原載1981年4月25日、27日《光明日報》
《紅樓夢》作者一面無情地揭發鳳姐一切罪行,并不遺餘力地刻畫出她獨斷獨行、不恤人言、不顧後果的“毅力”。但另一面也深刻地剖析這位強者内心中多少矛盾與軟弱之處。鳳姐自稱不信鬼神,可是賈瑞、張金哥夫婦、鮑二家的、尤二姐都是怎麼死的能不能忘掉?,輿論認為她過分精明,不是壽者相,說她若不積陰骘就要短命,她心上能不留下深重的暗影?。她生活條件中缺;乏一個兒子,她惟一的一個女兒巧姐就要請劉姥姥起個名字,靠靠她的“福”。她文化水平太低了,不懂一般閨閣中琴棋詩畫的消遣,在衣食享受權利争奪之外,并無精神生活可言。對于男性,為功利需要可以驅使,為精力剩餘可以玩弄。但賈蓉後來竟幫助賈琏偷娶尤二姐,刺痛了她的心。她唯一知己秦可卿死了,從此成為一個絕對孤立的人。對自己第一忠實的心腹丫環平兒,她仍不免要懷疑和防範。她壓倒一切,也到處都樹立敵人,曾幾乎被死敵趙姨娘陰謀害死。她知道自己是處在怎樣一個危險的境地,曾對平兒說,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了,但是因為權利高、責任重,“騎上虎背,雖然看破些,一時也難放寬”。因此,她隻能本着“甯叫我負人,不叫人負我”、“日暮途窮,則倒行而逆施之”的理論,硬幹下去。自己病越加重,精力越不夠,越要勉強支撐,越要緊緊地握住支配權到自己死亡之日為止。
象王熙鳳這樣一個反面人物中突出的典型,可以說整個的封建時代中國小說中少見的。在封建社會的曆史真實中,人們是可以常看到具體而微的“小王熙鳳”以及“得其一體”的“局部王熙鳳”。過去不是常聽人說,“那個女人簡直像王熙鳳”嗎?這可以反映曹雪芹筆下人物的真實性和概括性。王熙鳳這種人物之産生與消滅都有其必然的社會原因,反動統治階級不到沒落階段不會産生這種“亂世奸雄”。反動統治階級不到崩潰的時候,王熙鳳這種人物也不會消滅;這一個王熙鳳死掉,會有另一個王熙鳳誕生。
偉大的原作者曹雪芹除了寫出這一重要人物的成長、顯赫,也安排了她的消滅過程。就《紅樓夢》序詩中所寫“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來姑妄猜之:到了賈府抄家,賈母死亡,王熙鳳壞事做盡,威權失盡,賈琏也先對她冷淡疏遠,以後又休了她送回南京去,最後她結束了生命——是否這樣一個結局呢?如果大體上是這樣,那麼王熙鳳之覆敗與死亡,是被社會變遷即“人的法則”所決定的。續作者高鹗寫王熙鳳的罪惡暴露、心勞日绌、失去靠山、呼應不靈等等大體上是符合的。可是寫到這一人物之最後結束,卻是由于衆鬼索命而亡。這豈不是由“神人共忿、應予天誅”而出現了“因果報應”——神的法則了?
1943作于重慶,1963改于北京
(原載1981年4月25日、27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