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歸:機不可失時不再來(4)
關燈
小
中
大
疑問總是存在的。但是,天子既然來到了許縣,并且在這裡一待就是二十多年,這裡就成為東漢帝國最後的國都。
如果說,在建安初期,曹操隻是看中了“奉天子”能夠給其帶來的政治利益的話,即上文荀彧所言的三點收益,那麼,随着曹操的征戰,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實力日益增強,“挾天子”已經失去了它的功效,馬植傑先生就曾指出了“挾天子”對于曹操的政治影響具有兩面性,即有利有弊,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是利大于弊,大局基本穩定後,則弊大于利。既然如此,那麼,曹操為什麼在羽翼豐滿之時,還要固執地保持着其對漢天子的控制呢?通常有兩種看法:
首先,曹操“挾天子”,具有明顯的因襲性,就此點而言,“挾天子”的實質是控制天子,把持皇權,左右政治,這對于熟悉東漢中後期以來政治狀況的人來說,母後、外戚以及宦官壟斷皇統繼承的做法,董卓的廢少立獻,無疑都是在同一層次上重複“挾天子”的把戲,曹操隻能算是一個“挾天子”的繼承者。有學者曾對曹操繼承董卓的政治遺産問題做出過剖析,就強調了這層因襲關系。
其次,君臣名分的觀念仍舊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作用,如賀昌群先生在《英雄與名士》一文中言:“兩漢四百年的統一局面,君權更擴大了,再經光武的提倡儒術,崇尚氣節,深深地植下了漢帝國的一個堅強的君臣名分觀念,這個觀念使東漢中以後百餘年間亂而不亡。三國之前期,群雄……無不欲帝制自為,而終于不敢建國稱号,竊據名器,就因為礙于這個名分觀念。”
然而這一切都是暫時的,就如同曹操講“奉天子”而諱言“挾天子”,在矯飾之下還有其真實的一面,但最終還将歸于一種假象。曆史究竟能給那個時代帶來怎樣的思想解脫?是否能為時代的政治轉機帶來某些可資利用的成例?如果說“奉天子”規範了建安時代的政治路向的話,曹操可以不作出超越,可以不作出有違初衷的選擇,但是因襲并不等于無所更新,恪守君臣名分,卻可作為體面的外衣,其遮掩的是一個事實上已經取代了許昌漢廷的曹氏政權,在那裡清晰地指示出了“奉天子”的未來出路。
如果說,在建安初期,曹操隻是看中了“奉天子”能夠給其帶來的政治利益的話,即上文荀彧所言的三點收益,那麼,随着曹操的征戰,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實力日益增強,“挾天子”已經失去了它的功效,馬植傑先生就曾指出了“挾天子”對于曹操的政治影響具有兩面性,即有利有弊,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是利大于弊,大局基本穩定後,則弊大于利。既然如此,那麼,曹操為什麼在羽翼豐滿之時,還要固執地保持着其對漢天子的控制呢?通常有兩種看法:
首先,曹操“挾天子”,具有明顯的因襲性,就此點而言,“挾天子”的實質是控制天子,把持皇權,左右政治,這對于熟悉東漢中後期以來政治狀況的人來說,母後、外戚以及宦官壟斷皇統繼承的做法,董卓的廢少立獻,無疑都是在同一層次上重複“挾天子”的把戲,曹操隻能算是一個“挾天子”的繼承者。有學者曾對曹操繼承董卓的政治遺産問題做出過剖析,就強調了這層因襲關系。
其次,君臣名分的觀念仍舊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作用,如賀昌群先生在《英雄與名士》一文中言:“兩漢四百年的統一局面,君權更擴大了,再經光武的提倡儒術,崇尚氣節,深深地植下了漢帝國的一個堅強的君臣名分觀念,這個觀念使東漢中以後百餘年間亂而不亡。三國之前期,群雄……無不欲帝制自為,而終于不敢建國稱号,竊據名器,就因為礙于這個名分觀念。”
然而這一切都是暫時的,就如同曹操講“奉天子”而諱言“挾天子”,在矯飾之下還有其真實的一面,但最終還将歸于一種假象。曆史究竟能給那個時代帶來怎樣的思想解脫?是否能為時代的政治轉機帶來某些可資利用的成例?如果說“奉天子”規範了建安時代的政治路向的話,曹操可以不作出超越,可以不作出有違初衷的選擇,但是因襲并不等于無所更新,恪守君臣名分,卻可作為體面的外衣,其遮掩的是一個事實上已經取代了許昌漢廷的曹氏政權,在那裡清晰地指示出了“奉天子”的未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