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刺:孤助無援中的自救(1)
關燈
小
中
大
初平二年的春風吹拂過中原的土地,卻總也無法催醒那沉睡的生機。隻有洛陽廢墟在絲絲煙縷中哀歎着這份荒涼與孤寂。
此情此景,觸動了人們感懷的心靈,一首首悲歌被緩緩地吟唱着: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曹操《薤露》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複棄中國去,遠身适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号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七哀詩》
董卓入關,戰鼓漸息,義旗飄散,關東聯盟自行解體,以函谷關成為雙方默認的分界。關東牧守正在為一城一地的得失互相争鬥着,以“實力”為中心的多元格局還很難在短時間内得到澄清,而這就是士人在群體價值理想遭到毀滅之後,基于自身生存利益,由消極的怯懦走向普遍強權的必由之路;關西則處在武人的壓制之下,似乎已經沒有了士人生存的空間,但殘留在長安的洛陽舊臣卻思圖生機的再現。缺少了關東士人武力的支持,舊臣們會有所作為嗎?
舊臣中,如荀攸、鄭泰、何颙、種輯、伍孚等人就形成了秘密的結社,密謀誅殺董卓。種輯,事迹不顯,可能與種嵩、種劭同族。荀攸、鄭泰、何颙、伍孚,都是何進招攬的海内謀士,是誅殺宦官的謀主。在董卓進京後,鄭泰、何颙又受到董卓的信賴。他們原本就與袁紹等關東士人有着密切關系,把董卓視為敵人,并不奇怪,而且這可能就是此前周毖、伍瓊行政中誅除董卓的在朝中堅力量。但奇怪的是,在他們的思想深處卻孕育着一種“另類”的傾向,這在他們的謀劃中就已經表露了出來:
董卓無道,甚于桀、纣,天下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崤、函,挾王命以号令天下,桓、文之舉也。(《三國志》卷一〇《荀攸傳》)
刺殺董卓是任務之一,而殺董卓後的安排卻是隔絕東西,視天子為傀儡,“挾天子”以争霸天下,關東士人已非故友。看來,士人陣營的分裂已不僅僅是關東士人對洛陽舊臣的舍棄,而荀攸等人表現出的對天子的态度,即将成為一種政治思想潮流。
荀攸等人要刺殺董卓,得到了老臣們的贊同,司空荀爽、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琬也參與其中。荀爽,不必再着筆墨了吧。然而,在遷都時保持低調的他,為何要舍生就險呢?這與他一貫的思想相差太遠。或許是因為,遠離了關東武裝,身陷死地,自覺時勢不會逆轉,苟活于世已無意義,不如拼死一搏?王允,當年何進幕府中一員,在董卓面前,很懂得隐藏自己的信念,董卓也就把他當成自己人看待;黃琬,名公黃瓊之後,在遷都之議中站在董卓的對立面,受到打擊,被罷官,到長安後,做了司隸校尉。
作為刺殺董卓計劃中的一步,王允與黃琬、鄭泰謀劃了一次大膽的人事調配,由王允向董卓直接提出,此事見于《後漢書》卷六六《王允傳》:
(王允)乃上護羌校尉楊瓒行左将軍事,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并将兵出武關道,以讨袁術為名,實欲分路征卓,而後拔天子還洛陽。
謀求武裝,對抗董卓,就是這次謀劃的核心。但董卓對此,戒備十足,雖然有堂而皇之的旗号,但是與武裝沾邊,又與當年韓馥等京官外任地方有着雷同之處,董卓絕不答應。王允等人的計劃随之流産。
而激進的士人已經無法抑制仇恨的心情,毅然走向了殺身取義的道路,俠客伍孚就是他們的代表。
此情此景,觸動了人們感懷的心靈,一首首悲歌被緩緩地吟唱着: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曹操《薤露》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複棄中國去,遠身适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号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七哀詩》
董卓入關,戰鼓漸息,義旗飄散,關東聯盟自行解體,以函谷關成為雙方默認的分界。關東牧守正在為一城一地的得失互相争鬥着,以“實力”為中心的多元格局還很難在短時間内得到澄清,而這就是士人在群體價值理想遭到毀滅之後,基于自身生存利益,由消極的怯懦走向普遍強權的必由之路;關西則處在武人的壓制之下,似乎已經沒有了士人生存的空間,但殘留在長安的洛陽舊臣卻思圖生機的再現。缺少了關東士人武力的支持,舊臣們會有所作為嗎?
舊臣中,如荀攸、鄭泰、何颙、種輯、伍孚等人就形成了秘密的結社,密謀誅殺董卓。種輯,事迹不顯,可能與種嵩、種劭同族。荀攸、鄭泰、何颙、伍孚,都是何進招攬的海内謀士,是誅殺宦官的謀主。在董卓進京後,鄭泰、何颙又受到董卓的信賴。他們原本就與袁紹等關東士人有着密切關系,把董卓視為敵人,并不奇怪,而且這可能就是此前周毖、伍瓊行政中誅除董卓的在朝中堅力量。但奇怪的是,在他們的思想深處卻孕育着一種“另類”的傾向,這在他們的謀劃中就已經表露了出來:
董卓無道,甚于桀、纣,天下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崤、函,挾王命以号令天下,桓、文之舉也。(《三國志》卷一〇《荀攸傳》)
刺殺董卓是任務之一,而殺董卓後的安排卻是隔絕東西,視天子為傀儡,“挾天子”以争霸天下,關東士人已非故友。看來,士人陣營的分裂已不僅僅是關東士人對洛陽舊臣的舍棄,而荀攸等人表現出的對天子的态度,即将成為一種政治思想潮流。
荀攸等人要刺殺董卓,得到了老臣們的贊同,司空荀爽、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琬也參與其中。荀爽,不必再着筆墨了吧。然而,在遷都時保持低調的他,為何要舍生就險呢?這與他一貫的思想相差太遠。或許是因為,遠離了關東武裝,身陷死地,自覺時勢不會逆轉,苟活于世已無意義,不如拼死一搏?王允,當年何進幕府中一員,在董卓面前,很懂得隐藏自己的信念,董卓也就把他當成自己人看待;黃琬,名公黃瓊之後,在遷都之議中站在董卓的對立面,受到打擊,被罷官,到長安後,做了司隸校尉。
作為刺殺董卓計劃中的一步,王允與黃琬、鄭泰謀劃了一次大膽的人事調配,由王允向董卓直接提出,此事見于《後漢書》卷六六《王允傳》:
(王允)乃上護羌校尉楊瓒行左将軍事,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并将兵出武關道,以讨袁術為名,實欲分路征卓,而後拔天子還洛陽。
謀求武裝,對抗董卓,就是這次謀劃的核心。但董卓對此,戒備十足,雖然有堂而皇之的旗号,但是與武裝沾邊,又與當年韓馥等京官外任地方有着雷同之處,董卓絕不答應。王允等人的計劃随之流産。
而激進的士人已經無法抑制仇恨的心情,毅然走向了殺身取義的道路,俠客伍孚就是他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