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進取:興兵赴國難卻因勢利散(1)
關燈
小
中
大
在董卓進京五個月後,新君改元,年号初平(190~193)。新年伊始,東部便已是義旗飄揚,關東聯盟宣告成立,袁紹被推為盟主。據傳聞,袁紹之所以選擇這個時候起兵,是因為新年号與自己的字(袁紹字本初)有相合之處,認為起兵一定能獲成功。但作為周、伍行政所要掩護的“運動”,起兵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情。并且為了這一天的到來,統一起兵的訊号已經設計完成,由東郡太守橋瑁向各地發出,即“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三國志》卷一《武帝紀》注引《英雄記》)。所謂“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此前洛陽政變中袁紹與太傅袁隗“矯诏”誅殺宦官黨羽,性質雷同。之所以要僞造這份三公的公文,用意有二:
一是,使州郡起兵得以成立。這裡可以發現袁紹當年建議何進招募外兵的痕迹。同時也是官僚行政思維的體現。即便是舉非常之事,也要“循規蹈矩”,先破除州郡不得随意募兵的障礙,在制度上尋找到起兵的合法性。
二是,把董卓樹為國賊,标示出此次起兵是正義之舉。但是,恰恰是在這一點上,“移書”的用語比較含糊,所謂“雲見逼迫”,這受到逼迫的對象是三公、朝中名士,還是天子?這也許是我們今天看不到“移書”的全貌,枉自疑慮而已。可是,這份疑慮并不多餘。如果是三公、朝中名士的話,就難言國難,此次起兵,至多是士大夫的自救行為。那麼這受到逼迫的對象就應該是天子了。可是,這天子是廢帝,還是新君呢?如果是廢帝,那麼,新君成于董卓之手,亦當成為攻伐之的;如果是新君,起兵就無意義可言,袁紹等人還是回朝面君,與董卓同殿稱臣的好。照此思路來看,受到逼迫的應該是廢帝劉辯,國難的生成源于董卓的廢少立獻。而此前朝臣在廢少立獻之際的默然無語,雖有縱容的一面,要規避的是少帝和太後的還政,但在地方州郡長官這裡,卻又可得到新解。在太後亡故之後,來指斥廢少立獻,搬除董卓,少帝重新歸位,士大夫自當是拯救國家于危亡之中的功臣。而此種思維上的周折,的确是漢末政治的一大特色。後來還将出現,到那時,又将回到對獻帝的認同上了。
“移書”發出,州郡響應。參與關東反董聯盟的人馬衆多,按照起兵的地域劃分,可見:
1冀州——渤海太守袁紹、冀州刺史韓馥。
2兖州——兖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行奮武将軍曹操。
3豫州——豫州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陳國相許玚。
4徐州——廣陵太守張超。
5青州——青州刺史焦和。
6荊州——後将軍袁術、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咨、長沙太守孫堅。
7并州——西河太守崔鈞。
8司隸——河内太守王匡。
另外,還有:劉備,這位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室宗親,參與了毌丘毅在丹楊的募兵活動,大概是随毌丘毅返京後,被授官下密丞,未就職,後有同曹操前往谯沛募兵的經曆,因此得以會盟。關于曹操的谯沛募兵,可能是他第二次募兵,即前往揚州募兵的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劉勳,史書上稱他作故虎牙都尉,與袁紹一同起事;張楊,曾受大将軍何進派遣,前往并州募兵,得千餘人,後留在當地讨伐“山賊”,很可能就是和白波軍作戰,隊伍不斷壯大,關東聯盟成立後,前往與袁紹會合。這樣看來,中平六年袁紹獻計引外兵入京的八支隊伍,半數成為義兵。匈奴單于於扶羅,随張楊歸附袁紹。
從兵力在洛陽外圍分布來看,主要有四大集團:
1西北集團——進駐河内(治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南)的袁紹、王匡部。冀州刺史韓馥駐邺城(今河北省臨漳縣),作為後勤保障。張楊、於扶羅則屯于漳水一帶。
一是,使州郡起兵得以成立。這裡可以發現袁紹當年建議何進招募外兵的痕迹。同時也是官僚行政思維的體現。即便是舉非常之事,也要“循規蹈矩”,先破除州郡不得随意募兵的障礙,在制度上尋找到起兵的合法性。
二是,把董卓樹為國賊,标示出此次起兵是正義之舉。但是,恰恰是在這一點上,“移書”的用語比較含糊,所謂“雲見逼迫”,這受到逼迫的對象是三公、朝中名士,還是天子?這也許是我們今天看不到“移書”的全貌,枉自疑慮而已。可是,這份疑慮并不多餘。如果是三公、朝中名士的話,就難言國難,此次起兵,至多是士大夫的自救行為。那麼這受到逼迫的對象就應該是天子了。可是,這天子是廢帝,還是新君呢?如果是廢帝,那麼,新君成于董卓之手,亦當成為攻伐之的;如果是新君,起兵就無意義可言,袁紹等人還是回朝面君,與董卓同殿稱臣的好。照此思路來看,受到逼迫的應該是廢帝劉辯,國難的生成源于董卓的廢少立獻。而此前朝臣在廢少立獻之際的默然無語,雖有縱容的一面,要規避的是少帝和太後的還政,但在地方州郡長官這裡,卻又可得到新解。在太後亡故之後,來指斥廢少立獻,搬除董卓,少帝重新歸位,士大夫自當是拯救國家于危亡之中的功臣。而此種思維上的周折,的确是漢末政治的一大特色。後來還将出現,到那時,又将回到對獻帝的認同上了。
“移書”發出,州郡響應。參與關東反董聯盟的人馬衆多,按照起兵的地域劃分,可見:
1冀州——渤海太守袁紹、冀州刺史韓馥。
2兖州——兖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行奮武将軍曹操。
3豫州——豫州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陳國相許玚。
4徐州——廣陵太守張超。
5青州——青州刺史焦和。
6荊州——後将軍袁術、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咨、長沙太守孫堅。
7并州——西河太守崔鈞。
8司隸——河内太守王匡。
另外,還有:劉備,這位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室宗親,參與了毌丘毅在丹楊的募兵活動,大概是随毌丘毅返京後,被授官下密丞,未就職,後有同曹操前往谯沛募兵的經曆,因此得以會盟。關于曹操的谯沛募兵,可能是他第二次募兵,即前往揚州募兵的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劉勳,史書上稱他作故虎牙都尉,與袁紹一同起事;張楊,曾受大将軍何進派遣,前往并州募兵,得千餘人,後留在當地讨伐“山賊”,很可能就是和白波軍作戰,隊伍不斷壯大,關東聯盟成立後,前往與袁紹會合。這樣看來,中平六年袁紹獻計引外兵入京的八支隊伍,半數成為義兵。匈奴單于於扶羅,随張楊歸附袁紹。
從兵力在洛陽外圍分布來看,主要有四大集團:
1西北集團——進駐河内(治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南)的袁紹、王匡部。冀州刺史韓馥駐邺城(今河北省臨漳縣),作為後勤保障。張楊、於扶羅則屯于漳水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