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困境:重整山河的舊思路(1)
關燈
小
中
大
曆史總會在不經意處顯露出她戲劇性的一面。長久以來就被士大夫認定為變亂皇權的兩大毒素——外戚和宦官,居然在中平六年八月戊辰到辛未(公曆9月22日至25日)的四天時間裡,就消失得幹幹淨淨。
在這場疾風驟雨的宮廷政變中,有三點值得注意:
1此次政變的導火索是宦官殺了外戚大将軍何進。随即何進家兵發難,圍攻南宮。擔任宮内衛戍任務的虎贲中郎将、袁紹同父異母弟袁術火燒宮門。張讓、段珪等部分宦官在慌亂中裹挾天子、何太後和陳留王協(即後來的獻帝)倉皇逃往北宮,中途何太後被尚書盧植截留。稍後車騎将軍何苗增兵南宮,何進家将與何苗不和,認定是何苗導緻了何進之死,并且有保全宦官的嫌疑,兩部遂發生火并,何苗被殺。而何進、何苗兄弟先後喪命,日後何太後歸政,已無何氏外戚可以憑借,自此斷絕了外戚專政的可能。
2士大夫介入政變,并且初步掌握了領導權。八月宮廷政變爆發後,先是袁術充當了急先鋒,這與他宿衛宮省的職責有關。随後,太傅袁隗與司隸校尉袁紹迅速做出反應,“矯诏”清除了宦官在外朝的黨羽。此舉,可以看作士大夫已經從理性行政的空間中掙脫出來,付之武力的表現。而“矯诏”雖然在形式上還有依托皇權的色彩,但它的出現,足以顯示出士大夫已經學會了利用皇權,以此來實現自身的政治圖謀。從事态進一步演變的過程看,袁紹俨然已經成為操控全局的首腦人物,由他下令開始了對宦官群體的大肆殺戮,其景象大為血腥和恐怖,“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然後得免。死者二千餘人”(《後漢書》卷六九《何進傳》)。
3張讓等雖裹挾天子和陳留王逃離洛陽城,但河南尹王允随即派出中部掾闵貢予以阻截,張讓等投河而死。自此,宦官被徹底肅清。
如果照此态勢發展下去,在宦官和外戚兩亡的情況下,下一步的結果順理成章地就是士大夫接管政權,他們也許會因為宿敵的消失,而緻力于朝綱的修整,抒發一下他們被壓抑太久太久的政治情懷。
而如何使國家走出疲敝的困境,長久以來,士大夫已經形成了自己一套解決問題的思路,大緻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使用經學所提供的政治修複機制,試圖實現皇權的獨立自強。
在漢代,經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且有着極其豐富的政治功用。在建章立制的同時,經學還為士大夫提供了一套政治修複機制。這就是源于天人感應學說的災異警示,其在東漢政治事務中的應用,大緻是以這樣一個程序來體現的:先言災異的發生,顯現出天的意志;再引用一些經書大義,繼而切入人事,從而來表達士大夫對于政治現狀的理解,最終是要把災異的出現歸結在現實中人的因素對政治的幹擾上。确切地講,在這時候就要把此意上升到外戚或是宦官的幹政,造成了皇權下移,導緻政治敗壞的層面上,從而對“天譴災異”作出解釋。舉例來說,如出現日食,和帝時的司徒丁鴻就把它理解為“臣乘君,陰陵陽,月滿不虧,下驕盈也”,進而可以導出“威柄不可以放下,利器不可以假人”的道理。采用這樣的災異警示,最終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天不可以不剛”,“王不可以不強”(《後漢書》卷三七《丁鴻傳》)。皇權要獨立自強就成為東漢中後期士大夫所表露的共同思想。
第二,發揮自身所具有的官僚職能,剔除政治中的不合理因素,努力扭轉政治的頹勢。
範晔在《後漢書》中多次論及東漢中後期衰而不亡的原因,例如:
永元之際,天子幼弱,太後臨朝,窦氏憑盛戚之權,将有呂、霍之變。幸漢德未衰,大臣方忠,袁、任二公正色立朝,樂、何之徒抗議柱下,故能挾幼主之斷,剿奸回之逼。不然,國家危矣。(《後漢書》卷四三《朱樂何列傳》範晔論)
在這場疾風驟雨的宮廷政變中,有三點值得注意:
1此次政變的導火索是宦官殺了外戚大将軍何進。随即何進家兵發難,圍攻南宮。擔任宮内衛戍任務的虎贲中郎将、袁紹同父異母弟袁術火燒宮門。張讓、段珪等部分宦官在慌亂中裹挾天子、何太後和陳留王協(即後來的獻帝)倉皇逃往北宮,中途何太後被尚書盧植截留。稍後車騎将軍何苗增兵南宮,何進家将與何苗不和,認定是何苗導緻了何進之死,并且有保全宦官的嫌疑,兩部遂發生火并,何苗被殺。而何進、何苗兄弟先後喪命,日後何太後歸政,已無何氏外戚可以憑借,自此斷絕了外戚專政的可能。
2士大夫介入政變,并且初步掌握了領導權。八月宮廷政變爆發後,先是袁術充當了急先鋒,這與他宿衛宮省的職責有關。随後,太傅袁隗與司隸校尉袁紹迅速做出反應,“矯诏”清除了宦官在外朝的黨羽。此舉,可以看作士大夫已經從理性行政的空間中掙脫出來,付之武力的表現。而“矯诏”雖然在形式上還有依托皇權的色彩,但它的出現,足以顯示出士大夫已經學會了利用皇權,以此來實現自身的政治圖謀。從事态進一步演變的過程看,袁紹俨然已經成為操控全局的首腦人物,由他下令開始了對宦官群體的大肆殺戮,其景象大為血腥和恐怖,“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然後得免。死者二千餘人”(《後漢書》卷六九《何進傳》)。
3張讓等雖裹挾天子和陳留王逃離洛陽城,但河南尹王允随即派出中部掾闵貢予以阻截,張讓等投河而死。自此,宦官被徹底肅清。
如果照此态勢發展下去,在宦官和外戚兩亡的情況下,下一步的結果順理成章地就是士大夫接管政權,他們也許會因為宿敵的消失,而緻力于朝綱的修整,抒發一下他們被壓抑太久太久的政治情懷。
而如何使國家走出疲敝的困境,長久以來,士大夫已經形成了自己一套解決問題的思路,大緻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使用經學所提供的政治修複機制,試圖實現皇權的獨立自強。
在漢代,經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且有着極其豐富的政治功用。在建章立制的同時,經學還為士大夫提供了一套政治修複機制。這就是源于天人感應學說的災異警示,其在東漢政治事務中的應用,大緻是以這樣一個程序來體現的:先言災異的發生,顯現出天的意志;再引用一些經書大義,繼而切入人事,從而來表達士大夫對于政治現狀的理解,最終是要把災異的出現歸結在現實中人的因素對政治的幹擾上。确切地講,在這時候就要把此意上升到外戚或是宦官的幹政,造成了皇權下移,導緻政治敗壞的層面上,從而對“天譴災異”作出解釋。舉例來說,如出現日食,和帝時的司徒丁鴻就把它理解為“臣乘君,陰陵陽,月滿不虧,下驕盈也”,進而可以導出“威柄不可以放下,利器不可以假人”的道理。采用這樣的災異警示,最終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天不可以不剛”,“王不可以不強”(《後漢書》卷三七《丁鴻傳》)。皇權要獨立自強就成為東漢中後期士大夫所表露的共同思想。
第二,發揮自身所具有的官僚職能,剔除政治中的不合理因素,努力扭轉政治的頹勢。
範晔在《後漢書》中多次論及東漢中後期衰而不亡的原因,例如:
永元之際,天子幼弱,太後臨朝,窦氏憑盛戚之權,将有呂、霍之變。幸漢德未衰,大臣方忠,袁、任二公正色立朝,樂、何之徒抗議柱下,故能挾幼主之斷,剿奸回之逼。不然,國家危矣。(《後漢書》卷四三《朱樂何列傳》範晔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