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入府:是裝點還是另有企圖(1)
關燈
小
中
大
在通常人看來,何進這個屠家子能有多大的作為呢?他因其異母妹的入宮受寵而平步青雲,做了大将軍,封了侯,有權有勢。但與其妹在宮内的生活不同的是,他在宮外要處理更多更繁雜的事務,這恐怕是他從未想過的。此時的洛陽又與以前大不相同,靈帝早在中平元年(184)三月壬子就下令大赦天下黨人,洛陽城中的各官署異常繁忙起來,朝廷征辟的任命一道道發向州郡,被禁锢的黨人開始陸續回到朝堂。三月壬子的大赦令,能否看作是靈帝對前朝以及自己執政期間出現的政治失誤所作的一次認真的檢讨,并且以此作為契機,來做一次徹底的革新,扭轉國家的疲敝,使得東漢帝國延年益壽?就目前所見材料而言,靈帝有此舉動,是因為害怕黨人投靠黃巾,不得已而作出的決定。
黨人得以自由已成事實。外戚大将軍何進也要跟上潮流。據記載,何進執政期間,共招攬海内名士二十餘人,他們是:袁紹、伍孚、荀爽、荀攸、陳寔、王允、鄭泰、華歆、孔融、申屠璠、王謙、劉表、王匡、鮑信、蒯越、陳琳、鄭玄、何颙、逢紀、邊讓、董扶、張纮等。其中可确認其黨人身份者有:荀爽、陳寔、王允、孔融、申屠璠、劉表、鄭玄、何颙等八人,并且劉表還是當年黨人中的重量級人物,名列“八及”之一(《後漢書》卷七四下《劉表傳》說,劉表為“八顧”之一。與同書《黨锢列傳》所載不合。今從《黨锢列傳》)。“及”的意思是能為人表率,是人們可以效仿的對象。“八及”之上還有“三君”、“八俊”和“八顧”。“君”是宗師,“俊”是精英,“顧”是道德楷模。“八及”之下還有“八廚”,“廚”是樂善好施,能以錢财救人。
然而,時過境遷,劫後餘生的黨人是否還會有明确的目标來校正群體的行為?黨人的節義之氣經過黨锢的消磨是否消失殆盡?重新回歸朝堂的黨人會把自己定位在哪裡?……問題會一直不斷地提下去,拷問着黨人的良心。
如果從理念上講,黨人的回歸,其首要任務應緻力于矯正國家政治的偏失,将迷失方向的航船重新引入正常的航道。但黨人與宦官長期形成的宿怨仍舊橫亘在心頭,那深深的創傷不會因時光的流逝而得以縫合,宦官的存在隻會消融黨人服務當時政治的意願。
再從現實來看,靈帝末年政局的微妙變化并沒有改變黨人的政治地位,表面上黨人受到任用,但這隻不過是一種流行性的裝點,黨人仍舊遊離于政治核心之外,似乎要作為旁觀者,“冷漠”地聽任國家的衰敗。像何進為鄭玄設“幾杖”,行敬老之禮,鄭玄并不以為然,人來了就給足了何進的面子,至于做官,還是算了吧,史書中說:“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一宿逃去。”(《後漢書》卷三五《鄭玄傳》)
既然如此,那麼黨人入朝,隻是為了在執政者面前表現一種姿态嗎?申屠璠的同鄉要勸他入大将軍府,放棄做隐士的想法,在信中這麼寫道:“今颍川荀爽載病在道,北海鄭玄北面受署。彼豈樂羁牽哉?知時不可逸豫也。”(《後漢書》卷五三《申屠璠傳》)前面的話好理解,無非是給申屠璠樹立個榜樣,荀爽、鄭玄都是公認的“碩儒”,他們都沒拒絕何進的美意。為什麼呢?因為現在還不是享清福的時候。這句話頗能引發人們的遐想。不能享清福,就要有所作為,但宦官仍舊當道,要作為的途徑是不存在的,除非大将軍何進會為黨人開辟一塊新天地。
而對于何進來說,他是不會體味到黨人的苦楚與辛酸。他是外戚,是現實政治的直接受益者,不存在與宦官的利益沖突,況且何家的富貴在相當程度上還得益于宦官的扶助,何進的弟弟何苗就曾對何進講:“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内以緻貴富。”(《後漢書》卷六九《何進傳》)大宦官張讓也說:“先帝嘗與太後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求解,各出家财千萬為禮,和悅上意,但欲卿門戶耳。”(《後漢書》卷六九《何進傳》)他們之間的默契不言而喻。
黨人得以自由已成事實。外戚大将軍何進也要跟上潮流。據記載,何進執政期間,共招攬海内名士二十餘人,他們是:袁紹、伍孚、荀爽、荀攸、陳寔、王允、鄭泰、華歆、孔融、申屠璠、王謙、劉表、王匡、鮑信、蒯越、陳琳、鄭玄、何颙、逢紀、邊讓、董扶、張纮等。其中可确認其黨人身份者有:荀爽、陳寔、王允、孔融、申屠璠、劉表、鄭玄、何颙等八人,并且劉表還是當年黨人中的重量級人物,名列“八及”之一(《後漢書》卷七四下《劉表傳》說,劉表為“八顧”之一。與同書《黨锢列傳》所載不合。今從《黨锢列傳》)。“及”的意思是能為人表率,是人們可以效仿的對象。“八及”之上還有“三君”、“八俊”和“八顧”。“君”是宗師,“俊”是精英,“顧”是道德楷模。“八及”之下還有“八廚”,“廚”是樂善好施,能以錢财救人。
然而,時過境遷,劫後餘生的黨人是否還會有明确的目标來校正群體的行為?黨人的節義之氣經過黨锢的消磨是否消失殆盡?重新回歸朝堂的黨人會把自己定位在哪裡?……問題會一直不斷地提下去,拷問着黨人的良心。
如果從理念上講,黨人的回歸,其首要任務應緻力于矯正國家政治的偏失,将迷失方向的航船重新引入正常的航道。但黨人與宦官長期形成的宿怨仍舊橫亘在心頭,那深深的創傷不會因時光的流逝而得以縫合,宦官的存在隻會消融黨人服務當時政治的意願。
再從現實來看,靈帝末年政局的微妙變化并沒有改變黨人的政治地位,表面上黨人受到任用,但這隻不過是一種流行性的裝點,黨人仍舊遊離于政治核心之外,似乎要作為旁觀者,“冷漠”地聽任國家的衰敗。像何進為鄭玄設“幾杖”,行敬老之禮,鄭玄并不以為然,人來了就給足了何進的面子,至于做官,還是算了吧,史書中說:“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一宿逃去。”(《後漢書》卷三五《鄭玄傳》)
既然如此,那麼黨人入朝,隻是為了在執政者面前表現一種姿态嗎?申屠璠的同鄉要勸他入大将軍府,放棄做隐士的想法,在信中這麼寫道:“今颍川荀爽載病在道,北海鄭玄北面受署。彼豈樂羁牽哉?知時不可逸豫也。”(《後漢書》卷五三《申屠璠傳》)前面的話好理解,無非是給申屠璠樹立個榜樣,荀爽、鄭玄都是公認的“碩儒”,他們都沒拒絕何進的美意。為什麼呢?因為現在還不是享清福的時候。這句話頗能引發人們的遐想。不能享清福,就要有所作為,但宦官仍舊當道,要作為的途徑是不存在的,除非大将軍何進會為黨人開辟一塊新天地。
而對于何進來說,他是不會體味到黨人的苦楚與辛酸。他是外戚,是現實政治的直接受益者,不存在與宦官的利益沖突,況且何家的富貴在相當程度上還得益于宦官的扶助,何進的弟弟何苗就曾對何進講:“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内以緻貴富。”(《後漢書》卷六九《何進傳》)大宦官張讓也說:“先帝嘗與太後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求解,各出家财千萬為禮,和悅上意,但欲卿門戶耳。”(《後漢書》卷六九《何進傳》)他們之間的默契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