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 迂闊聖人後

關燈
建安十三年曹操才成為的真正的曹丞相,見了皇帝還要下跪磕頭,“參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是四年後的事情。

    不過估計當時再也沒有人敢讓曹操遵守什麼三公帶兵朝見需要“皆交戟叉頸而前”的古制了,曹操因為董承當年衣帶诏的事情對漢獻帝耿耿于懷,一天到晚提防着皇帝害他。

     為此遵守古制的提倡者孔融很是覺得沒有面子,曹操向他問起妲己的事情出自哪個典故也就沒有給曹操面子,說是“以今推古,想當然耳”,可能曹操當時也是喝多了,把惦記大橋的事情也跟孔融說了,讓孔融很鄙薄。

    碰巧不久孫權派使者來朝見皇帝,想來是為攻破黃祖的事情表功,孔融當陪客,酒喝得有些高,想起了曹操的心裡話,就說曹操是個好色之徒,讓孫權小心些。

    話傳到曹操的耳朵裡,曹操覺得孔融太不夠朋友,把這種做得說不得的事情說給外人聽,于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隐私權就大罵孔融造謠诽謗,侮蔑大臣。

    旁邊的禦史大夫郗慮借機說如果真是诽謗大臣可是死罪,何況還在孫權使者面前诽謗?曹操在氣頭上有為了表白自己不是好色之徒,就說,不錯,實在該殺。

    郗慮得了話,就帶兵去殺素不相能的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算是正宗的聖人之後,出名很早。

    後世《三字經》裡的“融四歲,能讓梨”說的就是孔融。

    當然讓孔融真正成名的還是庇護逃難的張儉,就是晚清譚嗣同絕命詩裡“望門投止思張儉”的那個清流。

    張儉是那個當年吃大梨的哥哥孔褒的朋友,被通緝逃到聖人門下的時候偏偏孔褒不在家,孔融接待了他。

    後來事發,孔融說是他收留的願意承擔刑事責任,孔褒說張儉是來投奔他的應該他承擔,他們的母親說自己是一家之主理應承擔全部責任,一門争相就死,最後是孔褒給辦了。

    可見孔融其實也是性情中人,史書上說他有逸才,在學問上應該和曹操很投緣。

    袁紹曾經來信讓曹操幫他殺孔融,曹操沒同意,為此還把袁紹給得罪了。

     孔融倒未必是真看不起曹操,不過是有時候找找平衡,捉弄捉弄這位權臣以顯示自己的腦袋的聰明和身份的不一般,就和當年的祢衡一樣。

    祢衡罵曹操也不過是想以此獲得曹操的重視而至于重用。

    孔融的兩個兒子也一起被殺,留下一句有名的話,叫:“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曹操也未必一定要殺孔融,不過是一時下不了台,再加上旁邊的讨厭孔融的人一擠兌,就下了令。

    荀彧之流也因為孔融的朋友祢衡罵自己隻配吊喪,就沒有勸。

    殺完孔融一家之後,曹操很心虛,還專門發了個文件讓大家學習,說孔融是很不孝,來解釋自己的行為。

    其實後來曹操肯定是後悔了,後悔了可能還怪孔融玩笑不該那麼開,但是有苦說不出。

     後悔之餘,曹操決定找些事情幹,于是在這年的七月去征讨荊州的劉表,順便收拾大耳朵。

    不知道這位和孔融一樣有名的東漢名士是不是吓的,八月就一命嗚呼了。

    留下次子劉琮接班,讨論對策的時候謀士們提出了兩難論:如果和劉備聯合打不過曹操則不能夠打;如果聯合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