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統帥的用人之能

關燈
關羽在主動出擊曹兵時,擔心東吳呂蒙從後方渡江攻襲荊州,曾作了相應的部署。後來呂蒙采納了陸遜的建議,他向孫權托病辭職,讓沒有名望的陸遜代己之任。陸遜一到任,就向關羽緻書送禮,信中語詞極其卑謹,一副讨好關羽的樣子,關羽果然麻痹大意,撤走了荊州的大半防衛之兵,結果呂蒙乘機偷襲了荊州。這裡,關羽因驕傲輕敵所緻,未能識别陸遜的詐謀,吃了大虧。

    關羽出兵攻曹前,原派傅士仁、糜芳為先鋒,二人在寨中飲酒時,軍中失火燒着火炮,打死本軍多人,軍器糧草盡被燒毀,關羽即令斬之,因衆人求免,關羽令武士各杖四十,摘去先鋒印绶,并罰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臨走又警告說:“若吾得勝回來之日,稍有差池,二罪俱罰!”(第七十三回)後來,呂蒙偷襲荊州,傅士仁、糜芳相繼投降東吳。在傅、糜投敵事件上,關羽犯了一系列的錯誤:第一,二人在失火事件中負有領導責任,在他們受到處分、心中不服的情況下,派二人去守後方重城,他們是很難盡力配合的;第二,派二人去守後方,本應多加勉勵,但他委派時卻說是罰他們去守二城,這就使他們對守城工作失去了興趣,喪失了誠心;第三,臨走時作出警告,顯得多此一舉。在警告的内容中,他把自己的得勝與二人受罰聯系起來,似乎自己得勝了二人反要受到處罰。這就不是鼓勵二人對他前方作戰采取積極配合的态度,使二人産生消極對立情緒。

    還在他出兵不久,身邊的随軍司馬王甫曾建議說:“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須得一人以總督荊州。”(第七十三回)關羽回答他已派潘濬守荊州,用不着擔憂。王甫指出:“潘濬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建議派為人忠誠廉直的趙累代替,關羽堅持說:“吾素知潘濬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呂蒙偷襲荊州後,孫權對潘濬官職未作變動,仍舊讓他執掌州事。關羽自謂素知其人的潘濬,對關羽未起任何幫助作用。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第一,關羽的識人不準;第二,他過分自信,聽不進别人的勸告。

    識人、用人是領導工作的重要内容,關羽在識人、用人上的一系列失誤說明,他可以是一名優秀的戰将,但不是一名優秀的統帥。

    我們可以以孔明入川為界,把關羽的一生劃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時期,他在劉備、孔明的領導下作戰,雖有個人性格方面的諸多毛病,但這不影響他成為一名優秀的戰将;後一個時期,他鎮守荊州,對荊州負全盤領導責任,這時,他剛而自矜、忽視人際關系的個人性格及識人、用人上的一系列失誤等因素綜合作用,終使他未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