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攜民渡江
關燈
小
中
大
儒家的仁治思想雖使劉備在領導工作上受益莫大,但也存在許多明顯的局限性。
首先,儒家的“仁”是主張愛有差等,這就導緻劉備在處理集團内部的關系時,有較明顯的親疏之别。
比如劉備在決定自己的王位繼承人時,在義子劉封和親子劉禅之間要選擇其一,當他征求軍師諸葛亮的意見時,諸葛亮答道:“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
”(第七十六回)這樣的大事,諸葛亮竟然覺得難于參與,隻好投了棄權票。
以諸葛亮的态度中可以揣測,在事關“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上,就算崇尚“仁”的劉備,也難免受非常複雜的情感因素所左右,孔明“推”得實在高明,盡顯微妙。
又如劉備自領益州牧時,同時封關羽為蕩寇将軍、漢壽亭侯;張飛為征虜将軍、新亭侯;趙雲為征遠将軍;黃忠為征西将軍;魏延為揚武将軍;馬超為平西将軍。
六員虎将均封為将軍,但其中惟有關羽、張飛另加侯爵,連趙雲這樣的心腹愛将亦不能與關、張平列,而給官員的賞賜又是按等級差别給予的(見第六十五回),這就不難見其親疏之别。
這種不能平等對待部下的領導方式很容易帶來消極的後果,僅僅由于劉備在人際關系上的倍加殷勤才僥幸補償了這一局限。
其次,仁治思想在領導工作上的另一種消極影響是,當領導集團變得龐大時,主要領導人不可能和每一成員保持“食則同桌,寝則同床”的交往,感情聯絡稀少。
從而,曾經促使集團發展的方式會變成限制集團發展的方式,甚至有些舊部可能會因感情聯絡變得稀少而産生怨情。
比如蜀中豪傑彭羕在劉備攻西蜀途中,進一言救了劉備數萬人性命,受到重用,但劉備稱帝前,彭竟因劉備待他昔厚今薄而背地辱罵,并企圖聯絡孟達,挑動馬超謀反。
蜀國政權的上層人物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劉備收川前四方征戰長期跟随的骨幹,其二是收川過程中劉璋手下的降将,其他來源的官員極少。
儒家的仁治思想,導緻龐大集團内部的封閉性,窒息了領導集團的吸收功能,以至使西川内外的再生人才無法跻身于領導集團,發生“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的可悲情形,這不能不說與劉備貫徹仁治思想有很大關系。
最後,仁治觀念常常與劉備實現目标的政治手段發生矛盾,使他多次喪失實施目标的機會。
他的目标是要占據一方,積蓄力量,伺機統一全國,實現這種目标的政治手段,特别是軍事行動是殘酷無情的,但仁治觀念卻要求以仁愛之心待人,尤其是對劉姓同宗更要以禮相待,關愛有加等,這樣,目标要求和手段要求常常把劉備陷于兩難的境地。
為了目标不擇手段,就要殘酷無情,不仁不義,這是劉備所不願意的;而完全選擇仁義的手段,又實現不了目标,這也是劉備所不願意的。
每碰到這種情況,他多是采取折中的方式,以迂回的手段實施目标,但這往往使他失去許多直接達到政
首先,儒家的“仁”是主張愛有差等,這就導緻劉備在處理集團内部的關系時,有較明顯的親疏之别。
比如劉備在決定自己的王位繼承人時,在義子劉封和親子劉禅之間要選擇其一,當他征求軍師諸葛亮的意見時,諸葛亮答道:“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
”(第七十六回)這樣的大事,諸葛亮竟然覺得難于參與,隻好投了棄權票。
以諸葛亮的态度中可以揣測,在事關“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上,就算崇尚“仁”的劉備,也難免受非常複雜的情感因素所左右,孔明“推”得實在高明,盡顯微妙。
又如劉備自領益州牧時,同時封關羽為蕩寇将軍、漢壽亭侯;張飛為征虜将軍、新亭侯;趙雲為征遠将軍;黃忠為征西将軍;魏延為揚武将軍;馬超為平西将軍。
六員虎将均封為将軍,但其中惟有關羽、張飛另加侯爵,連趙雲這樣的心腹愛将亦不能與關、張平列,而給官員的賞賜又是按等級差别給予的(見第六十五回),這就不難見其親疏之别。
這種不能平等對待部下的領導方式很容易帶來消極的後果,僅僅由于劉備在人際關系上的倍加殷勤才僥幸補償了這一局限。
其次,仁治思想在領導工作上的另一種消極影響是,當領導集團變得龐大時,主要領導人不可能和每一成員保持“食則同桌,寝則同床”的交往,感情聯絡稀少。
從而,曾經促使集團發展的方式會變成限制集團發展的方式,甚至有些舊部可能會因感情聯絡變得稀少而産生怨情。
比如蜀中豪傑彭羕在劉備攻西蜀途中,進一言救了劉備數萬人性命,受到重用,但劉備稱帝前,彭竟因劉備待他昔厚今薄而背地辱罵,并企圖聯絡孟達,挑動馬超謀反。
蜀國政權的上層人物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劉備收川前四方征戰長期跟随的骨幹,其二是收川過程中劉璋手下的降将,其他來源的官員極少。
儒家的仁治思想,導緻龐大集團内部的封閉性,窒息了領導集團的吸收功能,以至使西川内外的再生人才無法跻身于領導集團,發生“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的可悲情形,這不能不說與劉備貫徹仁治思想有很大關系。
最後,仁治觀念常常與劉備實現目标的政治手段發生矛盾,使他多次喪失實施目标的機會。
他的目标是要占據一方,積蓄力量,伺機統一全國,實現這種目标的政治手段,特别是軍事行動是殘酷無情的,但仁治觀念卻要求以仁愛之心待人,尤其是對劉姓同宗更要以禮相待,關愛有加等,這樣,目标要求和手段要求常常把劉備陷于兩難的境地。
為了目标不擇手段,就要殘酷無情,不仁不義,這是劉備所不願意的;而完全選擇仁義的手段,又實現不了目标,這也是劉備所不願意的。
每碰到這種情況,他多是采取折中的方式,以迂回的手段實施目标,但這往往使他失去許多直接達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