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路諸侯讨董賊

關燈
在小說裡,十八路諸侯讨董賊是很浩大一事。給我的感覺是:董賊克扣了很多地方幹部和中央幹部的薪水。王老頭為了保證自己的财源讓董賊的秘書曹操去刺殺他,曹操沒成功,就一道煙溜回去家去了。為了洗脫自己通緝犯的惡名索性把事情鬧大。發檄文,召諸侯,十八家地方幹部召集武裝部隊讨伐中央。說好聽叫“讨逆”,其實就是一次内戰。與美國南北内戰的區别是沒有組成另一個政府而已——其實是成立的,韓馥和袁紹擁立了劉虞,不過那老頭沒敢而已……

    十八路大軍殺氣騰騰地去打董賊,一上來就兵頓汜水。大家急得團團轉時,關羽出來力挽狂瀾,溫酒斬華雄。說實話,一個已連戰兩陣的人你還挑不了他,實在丢臉。所以關羽斬了華雄不足為奇,唯一特點就是快得吓人了點。然後大家殺到虎牢關(這裡我要鄙視老羅一下,其實汜水和虎牢是同一座關……可能老羅嫌隻有一座不過瘾,于是憑空多了一座)又是遇到呂布,呼呼斬了幾個傻瓜,諸侯全傻了,還是三個通緝犯齊上趕跑了呂布。董賊撤出洛陽。諸侯作鳥獸散。

    老羅寫這個十八路諸侯讨董賊,給讀者的印象是:所謂的諸侯全是白癡。那麼多人居然先困于華雄後頓于呂布。如果沒有劉關張三人,諸侯攻勢就是一次徹底的失敗。

    後來我翻了一下《三國志》,發現了更多的BUG。首先,讨董賊的一共隻有十三路,不知道老羅哪裡又湊了五家——不過他加上了公孫瓒是為了便于三兄弟出場,不過事實上讨董賊期間三兄弟全在幽州做通緝犯,自顧不暇,哪裡有空去和呂布叫闆?其次,說是十八路諸侯連營N裡,人馬有N萬,大有超越赤壁八十三萬曹軍之勢。可事實上,真正與董賊交手的兩人而已,孫堅、曹操。曹操在荥陽遭到伏擊大敗,而孫堅幾經挫折擊敗了董賊,卻兵頓洛陽。而袁紹他們那幫人“置酒高會”,喝酒看MM呢,壓根沒和董賊交手。

    但聯系一下三國後來的事迹,我逐漸發現,十八路諸侯讨董賊的真正意義。

    首先,請允許我羅嗦一下,把十八路諸侯報一下:第一鎮,後将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第四鎮,兖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瓒。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後來他們的下場:袁術在跋扈了一段後死得很慘,韓馥在聯軍解散後立刻被袁紹奪了冀州,豫州刺史那家夥後來被曹操排擠了,劉岱被曹操收編,王匡好象被袁紹并吞,第六到十一鎮那些人先後被曹操壓制或吞滅,徐州刺史大家知道三讓徐州的事且不談,孫堅死于劉表之手,公孫瓒後來在官渡戰前死于袁紹。馬騰活得長一點。

    這些人乃是當時漢王朝的精英中的精英,卻在數年内完全土崩瓦解。在他們的血泊中,站起了曹操、劉備和孫策這樣的新興勢力。

    想起曹操那句話“任賢唯舉”,是完全抛卻了門第觀念,他的手下人才之豐富淩駕于任何諸侯之上。可以說,十八路諸侯讨董賊,使所有諸侯開始意識到:舊王朝的秩序已經不複存在。亂世真正開始了。于是從十八路諸侯解散後,新一輪勢力的分配立刻拉開了序幕,天下立刻開始了毫無秩序可言的弱肉強食。而在這個時候,對舊時代拒絕最徹底的曹操就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十八路諸侯的讨伐象征了漢王朝實際的崩潰,象征了亂世的開始,這就是我的結論。

    最後談一下此次聯軍對曹操的影響。曹操在聯軍期間寫下了“白骨露于夜,千裡無雞鳴”的著名詩句,委婉地表達了對諸侯們的不滿。可以說,那時的曹操多少有點匡扶天下的豪情和報國的壯志。但在諸侯們的推诿不前下,曹操看見了政客的真正虛僞本色。曹操當時說了這麼一句話:“豎子不足與謀!”

    我仔細想那句話,分明可以感覺到其中的憤懑、藐視,更多的是悲傷。或許從那一刻開始,曹操才真正看清了所謂的政客,所謂的天下,也明白了亂世的道路。那個以前特立獨行、執法嚴格的專心的小吏曹操至此結束,這一句無比哀傷的話宣稱了一個奸雄的誕生。他在那一刹那告别了以前所有的雄心和理想,剩下的是對亂世的征服之心。這就是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