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常侍

關燈
十常侍是比較好聽的名字,學名叫“宦官”,直接點叫“太監”,難聽點,袁紹說的,叫“閹豎”。

    其實也怪可憐的。說實話,招誰惹誰了?一刀揮去,就進了宮了,忒可憐。

    《史記》上說,中國曆史上最厲害的太監趙高,因為老子犯罪,老母去當了奴婢,他和幾個兄弟進了宮。本來一介犯人之後,是很卑賤的,可是他“善律例,有氣力”,居然一直爬到郎中令的高位,很生了得。

    又跑題了。

    我經常奇怪,宦官為什麼在漢朝占據很重要的地位?難道正常人的政治能力不如宦官?這麼說簡直是長他人志氣。

    我琢磨了半天才大緻如是推論:一、漢朝皇帝大多足不出戶,這風氣一直延伸到晉。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還說那肉羹的蠢話,日常接觸的除了妃子就是太監,那太監對皇帝的影響力自然巨大。二、漢朝動辄就有個大将軍啊、大司馬啊、皇太後啊什麼的主持朝政,皇帝大多數時候是被架空的,而且受人監視。你看曹操和司馬昭就知道了。如此狀态下也惟有相信太監了。

    話說到這裡,想到《三國演義》中一個一直無法明白的地方:十常侍在屢次周旋賄賂後終于沒被大将軍何進殺死,可是在外路諸侯進京時,眼看危急,他們居然不去求何進而選擇把他誘入宮中殺了,導緻他們全體被袁紹曹操殺掉。他們那樣深思熟慮的一群人物,為何會因為一時之氣而殺了何進,進而導緻殺身之禍呢?

    雖然中國人習慣把宦官說得陰陽怪氣,人家還是有血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