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獨狼

關燈
推杯把盞,稱兄道弟,忽而又怒臉大翻,兵戈相向,正在于呂布私底下把劉備引為同道。

    他對劉備可說是一見如故,竟至請劉備坐在自己妻子床上,還讓妻子對劉備斂衽行禮,自己則隻管劉備叫"阿弟"(這事到了羅貫中筆下,便引出張飛的勃勃怒氣來:"俺哥哥是金枝玉葉,你是何等人,敢稱我哥哥為賢弟!你來,我和你鬥三百合!")。

    "我和你都是邊地人,"呂布對劉備這麼說,意思是咱倆和他們中原人可不是一路貨。

    到處聲稱自己是"漢室宗親"的劉備聽了不會高興,但表面上仍與呂布"酌酒飲食",所謂"外然之而内不悅",正可見劉玄德的"玄"處。

    ----劉備所在的涿郡與呂布的出生地,确實也算得毗鄰。

     讀《三國志》,我意外地發現,呂布可能還有着一定的文字功夫,不然,刺史丁原為騎都尉時,為什麼要任呂布為主簿呢?主簿與參軍雖同為要職,職責卻是典型的文官,典領文書,辦理事務,大概相當于今天的秘書長,偶爾也客串禮賓司司長之任。

    三國時最著名的主簿非陳琳、路粹莫屬,兩人後專充曹操手下刀筆吏,所呈之文,皆有華佗施藥之效,可使曹操可惱的頭痛病立刻痊愈。

    這當然屬曹操一流的佳話了。

    若說丁原(字建陽)故意要為難呂布,存心用買椟還珠法糟踐人才,使呂布無法在自己最擅長的崗位上人盡其才,一展身手,則顯然又錯怪了刺史大人。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說丁原為呂布義父,當非無中生有,史書裡至少留下丁原對呂布"大見親待"四字,供羅貫中馳騁想象。

    這樣,我們便不得不提到一種可能性,即呂布先生除武略外本來也略有幾分文韬,事實上也隻有結合這一點,呂布在江湖上的作為才可能得到索解。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裡曾載有幾通呂布手劄,上面我也曾略有摘引。

    我的研究心得是:呂布言詞說理自有一套,雖沒有多少花哨的句子,但粗通文墨,則屬顯而易見。

     三國時的謀略老手實在太多了,呂布又很不幸地撞上那個也許竟可算中華兩千年第一奸雄的大謀略家曹操,相形之下,呂布這點微末伎倆自然隻能贻笑大方,隻有出乖露醜了。

    然平心而論,就說呂布的轅門射戟,在向他人展示"溫侯神射世所稀"的後羿式神功的同時,也畢竟抖露了一點戰術思想,使劉備、袁術兩家,至少暫時打不成架。

    想想,如此恃強好勇的武士,竟然還能處之泰然地自誇"我生來不喜歡争鬥,勸和的興趣倒濃厚得很",呂布如果不是想幽上一默的話,八成就是想展現一點呂家謀略。

     當今世上拳頭最鐵的美國佬邁克·泰森,會在拳擊台上突然返祖現象發作地咬斷對手的耳朵,三國時期武藝最高的"飛将"呂布,身上大概同樣流淌着不絕如縷的獸性血脈。

    我相信最理解呂布的,便是與呂布有着同樣血色素構成的董卓大人。

    董卓明知丁原與呂布的關系非常之好,卻仍然撺掇他提着丁原的頭來見,而呂布竟然真地一切照辦,這事的确匪夷所思。

    因為,如果換一個角度,則隻有瘋子才會建議典韋去謀殺曹操,隻有白癡才會要求張飛把劉備的頭拿來,而董卓向呂布提出的這個要求,卻不僅隻有董卓會提出,也隻有呂布會照辦,兩人立刻草簽一份父子關系證明,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道是"虎毒不食子",卻未聞"虎毒不食父",呂布後來又毫不猶豫地殺死義父董卓,當時就沒有多少人大驚小怪。

     即使呂布與貂蟬(關于貂蟬,後文《三國時期的女人》中别有論列)之間有點愛情,看來也不像是什麼值得讴歌的東西。

    《三國演義》中呂布娶貂蟬之前原已有妻嚴氏,納貂蟬為妾後不久,又成了張豹的女婿。

    這位後來在張飛手下死于非命的張老漢,顯然不是什麼厲害角色,所以呂布納妾屬政治婚姻的可能性可以預先排除。

    楊玉環能使貴為九五之尊的唐玄宗李隆基從此不再移情别戀,視三千佳麗為無物,貂蟬卻顯然沒能控住呂布的心猿意馬,她的魅力僅止于當時使呂布甘冒亂倫之責,在風波亭外勾勾搭搭而已。

    呂布更為人不齒的婚外戀出現在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裡:在白門樓上呂布一臉困惑地問曹操,為什麼自己手下大将會在危難時期把自己賣了?曹操用下面這句話使呂布"默然":"你老是背着自己的老婆,偷偷地和手下諸将的妻子上床,怎麼還能指望他們為你效忠呢?"----我們知道曹操其實也喜歡搞女人,但"朋友妻,不可戲"這一條,他好像還能遵守。

     相比較之下,呂布雖然無比迷戀戰争遊戲,卻從來不想打聽一下有關遊戲規則,他熱衷于使自己本身成為一架戰争機器,往來馳突,八面威風,《三國演義》中那句"吾怕誰來",最能概括呂布内心的忤逆和張狂。

    為什麼到了中原後呂布身邊總能有大量兵士追随,其中甚至還有極具才能的将才,我想這可能和呂布的沙場魅力有關。

    立于戰陣前的呂布,天然就是一隻偉大的号角,常能使兵士們下意識地獲得敵忾之情,而使勇氣倍增。

    因主将的光彩而自豪,自古至今就是戰士的常規心理,也正因此,後來在曹操手下成為一代名将的張遼,當時也甘願接受呂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