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夫所指

關燈
示。

    這個人既是那樣毫無人性,希望他在對待女性時有所收斂,顯然也不切實際。

    《後漢書·皇甫規妻傳》中,一位才貌雙全的無名女性,就曾被董卓活活鞭撻而死。

     董卓從遊牧民族學來的智慧是:當某地的青草被吃光以後,立刻卷起帳篷,尋找新的生存點,此所謂"黑車白帳,擇水草而居"。

    這樣,當長安殘破得沒法居住的時候,董卓幾乎不假思索地做出了遷都的決定,把首都遷到洛陽去。

     那是一次數百萬人口的大遷徙,在長安至洛陽之間,一股茫無邊際的難民潮,無休無止地蠕動着。

    死亡,不斷有人死亡,整批整批地死亡。

    死于饑餓,死于恐懼,死于因驚恐發作導緻的自相殘殺。

    難民所經之處,唯餘森森白骨。

    與此同時,董卓正唆使自己的部下,在長安大肆搶掠,挖開每一座墳墓,搜刮完墓葬中最後一件殉葬品,然後再放一把野火,燒盡漢家陵阙。

     在距長安二百六十裡的地方,又一座阿房宮高高矗立起來。

    那是董卓的私家莊園郿塢,我們知道它的外牆高度和厚度竟然與長安城牆相同,"高厚七丈";我們聽說塢中所藏珍寶還有"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别種"奇玩積如丘山",光藏匿的糧食,就可對付三十年。

    它富可敵國的規模還可從下面一個事實略窺一二:董卓兵敗身死後,為抄沒郿塢的家财,司徒王允竟派去一支五萬人的軍隊。

     有一個事實似乎與董卓的總體氣質不甚諧調,那就是大權在握的時候,他并沒有漫無節制地分封自己嗜血成性的部下,倒是提拔了不少素以忠勇體國著稱的賢人士大夫。

    然稍一細想,這事也絕無可怪之處,人性中每每兩極相通,通常越是粗豪不文之徒,越有可能對文人表示欽敬,三國時代本身就提供了一個著名的旁證:莽漢張飛曆來愛勾搭文人賢士,倒是平時經常讀讀《春秋左氏傳》的關羽,對讀書人較少看得上眼。

    我們若将此視為"草莽定律",即使撇開心血來潮的成份,董卓擡舉、重用某些讀書人,也完全無法改變我們對他的一貫看法。

    何況,他提拔讀書人的方式,也完全是草莽式的。

    東漢著名大學士蔡邕,當年曾在一天之内被董卓升了三次官,而蔡邕之所以答應出面任職,乃是因為董卓放出了這樣一句狠話:"你若不來做官,我殺盡你全家老小。

    ""你怕我嗎?"董卓有次這樣問皇甫嵩。

    他很希望這位當年軍階在己之上的朝廷重臣,現在能屈膝向他求饒。

    之所以這樣問,也許正洩漏出董卓曾忌憚這位天才将軍的事實。

    皇甫嵩的回答是:"豈止我一個人怕你,若你大行無道,天下都将為之悚懼。

    "董卓倒沒有殺死皇甫嵩,他也許正在思索皇甫将軍的話。

    一個人如果能夠使天下為自己悚懼,這是否同時也會在他内心産生極大的恐懼呢?這個心理學上的課題,由于很難找到合适的個案,我們隻能姑且存疑。

    雖然我又堅信,世人的恐懼,沒有比暴君的内心更強烈的了,一個人殘暴的程度,往往與他内心驚恐的程度成正比。

     何況,即就客觀現實而論,董卓也非沒有恐懼的理由,他知道在國土的東面,正聚集起一支反抗他的大軍,其中就有幾個決意與他成為死敵的對手。

    他在長安時就知道曹操,一度還想讓曹操替他做事。

    曹操逃走後不久,就率領一支隻有五千人的軍隊,試圖打回洛陽。

    雖然曹操被自己的部将徐榮打敗,但董卓畢竟自此以後不敢再萌生東進之念。

    不久,又一支打上洛陽城頭的軍隊,可是着着實實讓董卓領教了厲害。

    孫堅,區區一個長沙太守,竟然孤軍深入,将董卓手下打得節節敗退。

    在距洛陽九十裡的帝王陵墓間,董卓曾親自出馬,與孫堅作一對一的決鬥。

    肥胖的董卓雖臂力驚人,卻終奈不得身手矯健的孫堅分毫,隻因手下援手及時,才免于一死。

    我相信,這場陵墓邊的厮殺,一定會給董卓籠罩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他把首都遷來洛陽沒幾天,就被這位"孫堅小戆"硬生生地奪了回去。

    他所能做的,隻是出逃前再放一把野火,把又一座上好都城毀于一炬。

     董卓有所不知的是:在他當年侮慢司空張溫時,正在張溫手下的孫堅,就曾羅列了董卓三條罪名,竭力主張殺掉他。

    隻是由于張溫的脾性過于"溫"了些,才使董卓免于一死。

     一個人若想造福世界,通常總需要一段相對漫長的時間,一個人若執意想要荼毒人間,成為千夫所指,一般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造孽同樣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

    使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無數兵士埋骨沙場,使兩座巨型城市(長安和洛陽)同時黃鐘毀棄,難道不至少需要十年連續不斷的破壞,才可能達到嗎?董卓的回答是:不,隻要三周就夠了。

     這是文明毀滅史上的驚人特例,據裴松之記載:董卓從握有大權到身首異處,"計其日月,未盈三周。

    "我不清楚的是,他的郿塢到底是何時興建的?總不見得也隻"未盈三周"? 漢朝自高祖"斬蛇起義",三百多年的不朽家業、文功武略,隻在短短三周内,便盡遭毀壞,從此再也無法複蘇。

     董卓死了,是被他身邊那頭金錢豹咬死的。